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心悸患者的病因,探讨心悸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心悸患者常规心电图(ECG)与24h动态心电图(DCG)。结果 (1)210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共计检出各种心律失常204例,检出率97.14%,其中包括房性期前收缩140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64例,交界性期前收缩2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3例,室性期前收缩18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7例,窦性心动过缓伴房室传导阻滞5例(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心律失常。(2)210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共计检出心律失常36例,检出率为17.14%。(3)心悸发作时即刻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105例,检出率为50.00%,其中男性52例占男性心悸发作患者的89.66%(52/58),女性53例占女性心悸发作患者的60.23%(53/88),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男性。结论心悸的发生与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发作性心悸、胸闷时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 方法对261例发作性心悸、胸闷患者记录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 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261例中140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53.6%,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60岁以上组以室性期前收缩为主,其次是快速房颤、短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发生率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5,P<0.001). 结论老年人发作性心悸、胸闷时多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以多发多源室性早搏伴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缓慢性心律失常以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多见.老年人发生一过性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该6例中敌敌畏中毒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乐果致中毒性心肌炎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各1例;久效磷致多发性室早1例;甲胺磷中毒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除常规解毒及拮抗治疗外,早期应用较大剂量皮质激素、吸氧、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对阵发性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断放电消融方法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对复发率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影响,寻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2~1999年118例经射频治疗的AVNRT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4例,女性54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117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9.15%.复发2例,复发率1.71%.并发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率0.85%.结论使用下位法间断放电消融慢径是AVNRT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可降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老年人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开展的61例老年人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1例RFCA病人中,1例冠心病患者术中出现胸闷、胸痛,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1例心力衰竭患者术中出现气急,经利尿、扩血管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成功.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RFCA是治疗老年人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方法.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刘建花 《工企医刊》2003,16(1):97-97
新生儿心律失常因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近年来我科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6例患儿中,男68例,女38,并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其中吸入性肺炎25例,败血症28例,硬肿病8例,脑病12例,破伤风12例,肠炎21例。心电图改变:右束支传导阻滞26例,左前半分支阻滞25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17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窦缓伴房性早搏10例,1°房室传导阻滞8例,右位心1位,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除6例死亡,其余100例均治愈。 2 护理  相似文献   

7.
房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为短阵性或持续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频繁或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出现心功能异常,在临床中易被误诊为心肌炎,从而延误病情.现报道2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孟斌  张红霞  陈风 《现代保健》2010,(26):26-2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慢径治疗不典型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分A、B、C三组,A组,18例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B组,15例房室结前传及逆传均无跳跃现象;C组33例,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放电能量、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及成功率及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尤其房室阻滞的发生比例.结果 A组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放电能量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放电次数、放电时间与C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A、B两组间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与C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A、B两组与C组间消融成功率、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射频消融慢径治疗不典型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间断放电消融方法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对复发率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影响,寻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2~1999年118例经射频治疗的AVNRT患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4例,女性54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 117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9.15%。复发2例,复发率1.71%。并发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率0.85%。结论 使用下位法间断放电消融慢径是AVNRT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可降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135例患儿,对其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35例患者中有128例出现心律失常,占94.8%,其中伴有T波、S—T波改变的患者24例,仅有T波、s—T短改变的患者8例,占5.9%。在128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窦性心律失常的患者21侧,传导阻滞的患者42例,房室颤动及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患者12例,过早搏动的患者55例。结论各种心律失常在小儿病毒心肌炎中是最常见的,特别是传导阻滞和过早搏动,少部分的病例可能仅有T波和S-T段的改变;心电图的改变是在诊断心肌炎时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条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异位性心动过速或者显著的T波、S-T段的改变多提示病情比较严重、而且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儿童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10年主诉心前区不适,年龄4~14岁的患儿54例,采用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和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监测常规生活状态下24 h心率变化,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数量和性质,以及ST-T的改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ECG检出异常15例,占27.78%;Holter检出异常42例,占77.78%,其中频发室性早搏2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ECG与Holter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lter检查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ECG,对提高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世纪今科医疗公司MIC-12H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对心悸患者进行初步筛查及诊断。结果240例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28例,检出率95%。房性早搏48例、室性早搏43例、其中短阵室速10例、短阵房速37例、阵发性室上速18例、阵发性房颤和心房扑动7例、慢快综合征3例、快慢综合征2例、窦房传导阻滞5例、房室传导阻滞15例、预激综合征6例、窦性心动过速2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8例、部分患者合并存在2种以上心律失常,另外尚有3例出现ST—T改变。240例心悸患者常规六导联心电图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68例,检出率28.3%,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心悸患者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院2004—2006年收治的55例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密切观察,并附有典型病例介绍,归纳了几点防治措施。①严密观察病情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②根据阻滞程度不同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的必要性;③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诱因加强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结果通过上述几种防治方法,无1例病员死亡,随访半年,均没有特殊不适。现就防治过程中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晷夜规律。方法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对 258例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短阵房速(5016阵次)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发生例数和次数有2个低谷和2个高峰,其持续的高峰(14:00、04:00) 与发生的高峰相接近,而终止的高峰(16:00)与发生低谷相对应。结论认为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昼夜节律可能对短阵房速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血清CK-MB、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心肌肌钙蛋白(c Tn I)水平。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6,P=0.011)。动态心电图在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Ⅰ°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段改变、T波改变等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即时CK-MB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 Tn 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9,P<0.001)。结论CK-MB与动态心电图联合可以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诊断价值,其中心电图改变以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Ⅰ°房室传导阻滞、ST段改变及T波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并发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损害的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79例2001~2004年在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男44例,女35例。年龄4个月~15岁。MP肺炎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第7版)的临床诊断标准〔1〕,均进行Holter、心肌酶、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合并有下述表现之一为有心血管损害:①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②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多源、多发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QRS波群低电压,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③超声心动图或胸片显示:心脏扩大;④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结果:MP肺炎患儿中合并心血管损害者15例,占19.0%。15例合并心肌损害:肌钙蛋白阳性15例,12例心肌酶升高,其中CK—MB升高8例,CK-MB、HDBH、LDH均升高2例,CK—MB、CK、HDBH、LDH、AST均升高2例;10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l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QRS波群低电压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1例:5例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心脏扩大。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维生素C(200 mg.kg-1.d-1)及博迈(5~10 m l/d)治疗,并口服玉丹荣心丸及复合B族维生素14~21天后,11例治愈,4例好转,随访3个月基本痊愈。结论: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婴幼儿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应注意入院时的症状及心脏体征,及早诊断并提出防治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且确诊为心脏病的85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健康体检或仅为胸闷心悸的85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房性早搏发作频率、房速持续时间、伴发异常情况及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10阵比例和房性早搏发作频率<100次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房速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伴发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及价值较高,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遇到部分患者的第一度和/或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随体位的改变或出现或消失,现报告,男4例,女1例,年龄16~40岁。均因漏搏为唯一和首发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等检查未发现心脏有器质性改变,因而诊为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或改变所致。讨论:一,命名:第二度房宝传导阻滞从心电图上可分为莫氏Ⅰ型和莫氏Ⅱ型:在Ⅰ型中又可观察到可具典型的文氏现象和不典型的文氏现象。近年来经电生理学和希氏束电图的研究,Ⅰ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分叉以上(主要在房室结或希氏束近端),Ⅱ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远端,两者在病理意义上不同,预后也不一样,Ⅰ型的预后较好。本文5例心电图的共同特点是:平卧时表现为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改坐位时变为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站立位,运动或投与阿托品类药物后可恢复成正常心电图。经过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临床心脏病诊断过程中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确诊患者中选取6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同时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室上性期前收缩检出率、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阵发性心房纤颤检出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检出率、窦性心动过缓检出率、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阵发性房速检出率以及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检出率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与心电图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心脏病诊断过程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具有较高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