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温邪致病的一般规律及一般辨证方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与伤寒大异也。"历代医家对"逆传心包"一句看法不一,而其中"逆"字承前启后,因此明确其内涵对探索温病发展规律,指导温病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逆"字进行解析,探讨其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
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病因是风、暑、寒等时邪挟毒伤正,或正气本虚复感邪毒,伤及心包、损伤心脏,或经卫气营血之传变逆传心包。病位在心,关键在心经气血阴阳变化。病毒性心肌炎多为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所致心排血量降低发生的冠脉供血不足综合征。逆传心包主要表现为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3.
重点阐述了顺传、逆传的含义、机理及其在儿科温病中的临床意义。顺传、逆传是反映了温热病在上焦病情发展中的两种病变趋势。其逆传心包是热性病暴发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有见证。小儿患热性病居多,病后易发生逆传心包之变,为使临床中处于主动地位,洞察病情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治疗关键,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4.
热入营分与逆传心包是温病学中的两种证候类型,逆传心包又包括热入心包和痰热蒙蔽心包,它们都属温病的营分证阶段。其形成可由顺传或逆传而来。营气通于心,心包为心之外围而代心受邪,故营气亦通心包。营与心包虽代表不同的生理位置,但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营气受病往往影响心包,而心包的病变又以营分证为基础。故在营分证阶段中,逆传心包是热入营分的发展。热入营分是营分证阶段的初期证候。病机是营阴受劫。其证候除身热夜甚等特点外,舌质必绛无苔而干燥,夜间心烦躁扰不寐。若从气分传变而来,口不渴亦为要点。因气分热  相似文献   

5.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常见于哪些温病之中,原文中均未详细论述,致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其原著的学习,参考诸家之说,试将温邪逆传心包的确切涵义及其常见的病种等问题阐述如下,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6.
<正> "逆传心包"多被认为是温邪由肺卫直接传入心包,很快出现神昏窍闭的过程,且其传变不以次序,来势急骤,属于温病传变的特殊形式.对此,笔者愿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首条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作为全篇的纲领.本条概括了温病的发病机转、传变趋向,同时指出寒温治法上的区别.在写法上,用对比的手法,但开首又隐去了医家皆知的关予伤寒六经传变的内容:寒邪下受,首犯  相似文献   

7.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的温病学名著<温热论>开篇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有"逆传"一语,注者各抒己见.至王孟英之注出,后世以为言之成理,遂尊其说,令成一温病学之新名词,却不知孟英亦误.真是"良可慨矣"!  相似文献   

9.
“逆传心包”是中医温热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它主要特点是身热神昏、肢厥舌绛、抽搐舌謇,病势凶险。现对住院56例流脑中发生“逆传心包”的13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后简称免球)的变化同“逆传心包”的临床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6、什么叫“顺传”?什么是“逆传心包”?形成“逆传心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顺传”和“逆传心包”是温病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顺传”是指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可向中焦阳明传变,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肝肾,温病这种“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方式称为顺传。王孟英说:“自肺之胃腑,病机欲出而下行,故曰顺。”说明邪在上焦手太阴(一般指肺卫证),内传胃肠,病势下行,邪有出路,病邪易于排除,故称为顺传。王氏还进一步解释说:“吸入之邪先犯于肺,肺经不解,则传于胃,谓之顺传,不但脏病传腑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逆传心包”一般认为是肺卫之  相似文献   

11.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12.
中医理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属瘟疫范畴,由"疫毒"致病,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进展易出现耗气、动血、扰神等症状,符合"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基于叶天士"逆传心包"理论,分析心肺间密切的相关性,认为NCP的心血管损害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正虚邪实并见,遵循中医学"既病防变"指导原则,气血同调,形神兼顾,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所致心血管损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温病发展的认识,而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形式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温病原著的学习,并参考诸家之说,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病邪的传变,必然反映在征候的变化上,故传变是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逆传是湿病过程中的传变形式之一,是指肺卫之邪不解,又出现神昏话语、舌春肢厥等温邪内陷心包的症状。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且有意识障碍(即神志的改变),病势重睑,故称为“逆传心包”。也就是叶无土所说的“温…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逆传心包”这一病理概念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谓“邪陷心包”或“热陷心包”等。在叶氏之前,古人对阳明热实而致的神昏、詀语或伴发斑论述较多且详,对“逆传心包”所引起的神  相似文献   

16.
<正> [逆传]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分;从上焦肺卫,传至中焦气分为顺传;从上焦肺卫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为逆传,其表现为温病初起很快即见神昏、谵语、斑疹、舌绛等心包营分证状。[秽浊]指有形、污浊、重浊的邪气。在六谣之中,风寒燥火均无形,唯有湿邪有形,而其性重浊,伤人之后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所以在温病医籍中,秽浊常指湿邪和疫疠之气而言。[络]络是经脉中最细小的部分,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经相比,络更易停留瘀血和邪气,而且部位也较偏里。叶天士提出治络法,总是以化瘀为主,视  相似文献   

17.
自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后世多根据这一说法,不仅把此处之“肺”说成是卫,“心包”说成是营,而且  相似文献   

18.
探讨《经方实验录》辛凉甘润法治疗乳蛾的特色,认为辛凉甘润法源于《伤寒论》,以"麻杏甘石汤"为辛凉甘润法的代表方剂,且可预防温病逆传心包。  相似文献   

19.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寥寥12字,言简意赅,立论精辟,反映了温病的发病和传变规律,被后世誉为温病辨证的12字纲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 理论探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即是说,温热之邪,由上窍口鼻而感受,首  相似文献   

20.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