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腿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对2例累及舌腹部及下颌舌侧骨板的口底鳞癌.行原发灶根治术及保留颏部下缘的颏部截除术:4例舌癌均行原发灶根治术.术中保留下颌舌侧牙龈,未行下颌骨骨段切除术:2例颊部鳞癌患者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原发灶根治术;8例患者均行颈淋巴清扫术.术中解剖出面动脉、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再根据口腔缺损的范围制备相应大小及形状的皮瓣,皮瓣以胫后动、静脉为蒂。将皮瓣的胫后动脉与面动脉吻合,将皮瓣的胫后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吻合.然后将皮瓣与缺损区边缘严密缝合。结果:8例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修复效果良好,覆盖于小腿内侧皮肤缺损区的皮片全部成活。结论:小腿内侧皮瓣适用于舌、口底、颊部及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可利用携带部分比目鱼肌的小腿内侧皮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整复舌及口底缺损,丰富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整复方法。方法 采用6例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整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结果 6例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均有足够的血管蒂到达对侧口底舌腹,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均暂时出现面部紧张、张口受限障碍等并发症,3个月后好转,术后半年未见皮瓣缩小。结论 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颜色与舌及口底颜色几乎完全一样,切取简单,成活率高,供区再次损伤畸形小,有望成为舌口底恶性肿瘤切除后即刻修复常规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用于舌癌术后全舌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7月应用游离DIEP修复13例舌癌患者,手术缺损部位均为全舌或近全舌缺损。术中将腹壁下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或面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属支吻合。结果: l3例DIEP皮瓣均修复成功,皮瓣外观满意。术后随访舌形态良好,功能满意。供区直接闭合,其中1例患者皮瓣供区出现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所有腹部伤口均为线性瘢痕,腹直肌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未发现腹壁疝和腹壁隆起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血供可靠、质地柔软,再造舌外形及功能良好,且供区保留了腹直肌和前鞘,损伤小,将供区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是舌癌术后全舌缺损修复新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4.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报告舌全切除术后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的新方法。方法 先行患侧颈清及对侧舌骨上淋巴清扫术,保留对侧颌外动、静脉为供区血管。将全舌切除后取一侧下腹直肌肌皮瓣游离微血管吻合移植全舌再造。结果 下腹直肌肌皮瓣有恒定的下腹直肌深动、静脉血管为肌皮瓣之血管蒂。该蒂可取长约4-6cm,血管动脉直径3.5-5mm,静脉直径4-6mm,可与甲状腺上动、静脉、颌外动、静脉行端一端吻合,腹直肌与口底肌肉、皮瓣后端与舌骨、两侧前端与口底粘膜缝合。该肌皮瓣行舌再造后有足够的容积,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吞咽及语言功能,结论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微血管吻合行舌再造是一个可被推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83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3例患者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45例 ;年龄 31~46岁 ,平均年龄 44岁。舌癌 32例 ,颊癌 2 6例 ,口底癌 11例 ,腭癌 5例 ,口咽癌 9例。皮瓣最大面积 11cm× 8cm ;最小为 6cm× 4cm。供区均为左前臂。受区吻合的血管 :78例颌外动脉 ,5例甲状腺上支 ;80例颈外静脉 ,3例颈内静脉分支。2 结果   83例患者中 ,术后皮瓣 78例 ,失败 5例 ,其中动脉供血不足 1例 ,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病例,用皮瓣修复组织的缺损及行器官再造,对患者面容的恢复情况. 方法舌癌5例,口底癌4例,面部疤痕1例术后造成面部、舌、牙龈、口底及颊等部位的缺损,分别用颈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游离前臂皮瓣,游离足背皮瓣等修复,术后分别给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以利皮瓣成活.结果术后除1例胸大肌肌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均成活.结论皮瓣修复颌面组织缺损及行器官再造术是可行的,效果可靠.胸大肌肌皮瓣是舌再造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在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血管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9月-2015年5月,对21例患者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供血动脉选用面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回流静脉选用颈外静脉及颈内静脉分支.手工吻合游离皮瓣动脉18条,吻合器吻合游离皮瓣动脉3条、静脉21条;其中头静脉13条,腓动脉伴行静脉6条,股前外侧动脉伴行静脉2条,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血管通畅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吻合后勒血试验证实,动脉和静脉血流通畅率100%.动脉吻合中,供血动脉选用面动脉16次,甲状腺上动脉5次;回流静脉选用静外静脉13次,颈内静脉分支8次.手工吻合动脉平均时间为(17.20±2.31)min,吻合器动脉吻合平均时间为(5.48±1.33) min;手工吻合静脉平均时间为(18.39±3.48) min,吻合器吻合静脉平均时间为(6.45±0.60) min.术后随访游离皮瓣全部成活,缺损修复后皮瓣颜色、形态及质地良好,未出现皮瓣危象及皮瓣坏死.术后血管彩超均显示吻合后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术后1~3个月复诊,均未见皮瓣坏死.结论:应用血管吻合器吻合静脉速度快,通畅率高,初步结果证明该血管吻合器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95年起,开展应用前臂皮瓣行舌癌切除术后舌、口底再造成形术,共进行舌、口底缺损再造成形术20例,取得满意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4岁。1.部位:左侧11例,其中超过中线2例,过中线并侵及口底1例,左舌根侵及口咽部1例;右侧9例,其中过中线2例,右舌腹并侵及口底1例。2.病理:鳞癌17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腺癌1例。3.手术范围:18例行同侧舌、颈联合根治术,2例行舌、口底、颈联合根治术加同侧下颌骨切除术。其中1/2切除14例,2/3切除…  相似文献   

9.
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舌癌患者行舌颈联合根治术,同期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舌再造后,中远期的语音、咀嚼、吞咽等功能恢复情况的观察和初步评价。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间,175例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同期应用血管化前臂游离皮瓣即时修复舌缺损的患者,按手术切除范围的不同分为3组(I组手术切除≤半舌,II组手术切除舌根或部分舌根,III组手术切除半舌及同侧口底),分别进行2年以上时间的随访。通过语言清晰度测定、咀嚼效率测定、舌运动范围的测量、吞咽造影剂透视显示吞咽模式,对患者修复后的舌形态、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75例患者语音清晰度良好,但因舌缺损范围的不同,语音清晰度有一定的差别,舌体活动范围III组较其他2组受限明显,而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吞咽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启动障碍和造影剂滞留/残留。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前臂皮瓣修复舌缺损,尤其对≤半舌或伴有部分口底缺损的修复,能够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1.
舌癌手术根治造成舌和口底缺损,遗留进食困难语言障碍,流涎和精神创伤。近些年来许多作者相继应用皮瓣或肌皮瓣游离移植再造舌和口底,以恢复舌的外形和功能。但术后均难免发生再造舌的萎缩,我们于1987年初采用胸锁乳(?)肌带血管,神经蒂转移重建舌和口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行半舌缺损修复。对成功应用该皮瓣进行舌重建的8例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重建舌丰满,术后语音及咀嚼功能良好,舌部感觉功能欠佳。供区功能良好,仅留存线性瘢痕,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成为舌缺损修复重建的另一种选择,其供区隐蔽,损伤小,皮瓣厚度适合舌部缺损修复,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临床病例患者,男性,61岁,右侧口底前1/3处0.5 cm ×0.5 cm溃疡,边界欠清,充血,质硬,溃疡表面呈白色颗粒状;有轻度压痛,右侧颈淋巴结(﹣)伴有II型糖尿病,空腹血糖8.2 mmol/mL。入院后病理活检报告为:鳞状细胞癌。手术治疗计划:右口底肿块扩大切除术(含同侧邻近下颌骨皮质切除)+右侧颈淋巴功能性清扫术+左侧前臂游离皮瓣口底缺损修复术+腹部全厚皮片移植左前臂缺损修复术+气管切开术,术后带管入ICU观察。术后第二天,口底皮瓣肿胀明显,皮纹消失,在皮瓣远心端出现点状瘀斑,且范围逐渐扩大,皮温明显低于正常,诊断为皮瓣静脉危象。当即于全麻下行皮瓣血管蒂探查,术中发现在头静脉与右颈浅静脉吻合处通过性差,随即切除吻合处,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500 mL生理盐水配一支肝素)冲洗,约1 min后,发现头静脉侧有一长约3 mm的血栓溢出,随后有静脉血流出,持续让血液流出约半小时后,再次吻合静脉,血流通透性好,即放置引流缝合伤口,回ICU观察。第二次手术后14 h,再次发现皮瓣远心端出现瘀斑,观察1h发现瘀斑有扩大趋势,即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药准字号:H10980166,内含5000抗Xa因子国际单位)于皮瓣远心端做皮下注射,观察1h瘀斑全部消失,第二天上午同一时间,再次于原处注射同类低分子肝素钙,连续5 d未见瘀斑再现,皮瓣肿胀消退,皮纹恢复,色泽正常,温度正常,遂停药观察,未见危象再现,术后10 d拆除皮瓣处缝线。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缺损游离组织移植修复1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游离组织移植成功的因素,为各种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6月进行游离移植的138例组织瓣,其中前臂皮瓣46例,游离背阔肌瓣10例,股前外侧皮瓣3例,足背皮瓣1例;腓骨肌瓣39例,腓骨肌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36例,髂骨肌瓣3例。修复良性肿瘤术后缺损者41例,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者96例,发育畸形1例。血管吻合采用改良的二定点吻合法。结果 138例游离移植的组织瓣的成功率为99%以上,有1例足背皮瓣在术后7天出现静脉危象,第8天皮瓣坏死。1例腓骨肌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患者手术后12h出现动脉危象,经抢救成活。2例前臂皮瓣和1例腓骨瓣术后24小时内出现静脉危象,经过重新吻合后抢救成功;1例前臂皮瓣在术后第6天出现静脉危象,抢救成功。其它132例游离组织瓣均达到Ⅰ期临床愈合。结论影响游离组织瓣移植成活的因素很多,血管吻合技术以及吻合后血管蒂的摆放是成功的关键。为了防止术后静脉危象的出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吻合2根静脉。  相似文献   

15.
舌根肿瘤切除后的缺损可以用多种方法修复重建,包括舌体组织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1~4]。血供来源是决定组织瓣成活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胎儿颈外动脉的血管造影、血管铸型、墨汁灌注,研究舌的血供,再次证实舌动脉结扎后,舌体可籍面动脉之颏下动脉及其它分支、交通支获得血供[5],为包括舌动脉的舌根切除应用舌体组织瓣后置修复缺损的可能性提供了解剖依据。研究结果也显示:舌根癌需行颈淋巴结联合根治术而结扎舌动脉的患者,使用同侧舌体组织瓣有可能导致缺血性坏死。研究采用客观可靠的手段,结果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有关双侧舌体…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胸大肌皮瓣修复颅颌面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胸大肌皮瓣修复不同部位和类型颅颌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传统的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颊、面下部、舌、口底等部位缺损354例;带蒂双叶胸大肌皮瓣修复面颊部洞穿性缺损7例;带蒂肋骨胸大肌皮瓣修复舌、口底、下颌骨复合性缺损2例;带蒂胸大肌筋膜瓣修复舌、口底缺损15例;游离胸大肌皮瓣修复颅底、上颌骨、颧面部缺损4例,胸肩峰动静脉分别与颌外动脉、颈外静脉或面总静脉吻合。结果带蒂胸大肌皮瓣完全成活338例,3例完全坏死,4例部份坏死。带蒂双叶胸大肌皮瓣6例完全成活,1例完全坏死。带蒂肋骨胸大肌皮瓣及游离胸大肌皮瓣全部成活。带蒂胸大肌筋膜瓣完全成活,肌瓣表面在术后3~4个月出现黏膜化,但其中2例肌瓣表面在术后3个月时仍有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彻底清创后方黏膜化。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组织缺损应选用不同种类的胸大肌皮瓣修复,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扩大了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6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37—65岁,其中舌癌4例,口底癌2例。舌癌采用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口底癌采用口底颌颈联合根治术,修复采用胸大肌皮瓣4例,前臂皮瓣2例,6例术后均行气管切开术。 2.麻醉方法: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低温麻醉。常规检查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等身体情况,术前用药诱导前45分钟肌注呱替啶50mg、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提供解剖学依据,评价其修复舌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 用成人尸体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标本,观测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观察其静脉回流情况.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4例舌癌切除术后缺损,通过观察舌部形态和功能恢复及供区并发症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约4.3 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约3.6 cm.颈横动脉起点处血管外径约2.7 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血管外径约1.1 mm.两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4例用于修复舌部缺损的皮瓣中,3例全部成活,1例小部分皮岛坏死,肩功能运动不受影响.结论 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带蒂转移适于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9.
前臂桡侧皮瓣是一种多功能性皮瓣,由于其皮下脂肪较少,皮瓣薄而柔软,利于成形。对舌、口底及面颊缺损的修复为首选,且成功率较高。最近,我科实施1例前臂皮瓣修复舌缺损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现头静脉回流障碍,我们采取了皮瓣内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的方式解救静脉回流障碍,并使皮瓣成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远心残端逆行供血滋养游离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采用飞利浦监护仪分别测定各分支血管的初始平均动脉压(MAP)和阻断血流后远心残端MAP,初始MAP与残端MAP之比为残端动脉压比值.以文献记载最先成功开展逆行供血模式游离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