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月鱼体表的类穴位结构及其类经络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月鱼是否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方法:将成年新月鱼放入30μM DiA水溶液中3小时,再放入自来水中20分钟,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在显微镜下标记物呈亮圆点状,大多标记物单个分布,部分标记物成簇(2-5个/簇)分布,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部.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环状分布,在眼周后、下3/4象限呈两条弧线排列,至前上1/4象限汇合称一条弧线;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分别位于鱼背侧起第2、4、6、7、8、9排鱼鳞上,每条线上标记物最多可达22簇,少则7簇,每簇标记物1-5个.标记物在尾部呈3-4条排列.结论:1)新月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2)动物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的沿躯体长轴排列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锦鲤鱼体表感受器与中医经络、穴位的相关性。方法:(1)将体长(4.0±0.4)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A水溶液中2 h,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2)将体长(8.1±0.6)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 A水溶液中7 d,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1)在显微镜下荧光标记物(体表感受器)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成簇,有规律地分布于体表各个部位。标记物在眼周围呈放射状,且沿鳃盖前后缘有线性分布;在躯体部,标记物沿身体长轴呈线性排列,共约14条。(2)长时间DiA浸染的锦鲤在荧光镜下还可辨清与感受器相连的神经纤维走向。结论:锦鲤鱼体表感受器的簇状分布及线性排列类似于中医的穴位与经络,其神经纤维趋向头侧并向体干侧线管前端汇聚,在体表形成一个以神经纵行走行为主的感觉系统,与经络的纵向传导相似,对经络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经络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秀梅  李运河 《江苏中医》1990,11(10):47-49
  相似文献   

6.
7.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给药观念的重要突破。目前,此法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临床实践证明经皮给药系统优点甚多。例如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等。而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思路。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  相似文献   

8.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8,13(1):16-1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测量不但是客观显示经络、穴位的方法,也是了解人体经络乃至脏腑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手段.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健康人手六经不同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的差异,为探讨音乐治疗机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运用音乐声波发射与接收系统,检测34名健康大学生手六经不同腧穴及相应对照软组织对音乐声波的接收情况。结果:肺经原穴太渊对音乐声波接收具有特异性,女性心包经原穴大陵和心经合穴少海的音乐声波接收强度高于男性。结论:不同经脉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经筋实质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涛  李平 《中国针灸》2007,27(4):297-298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其实质的研究甚少,严重制约了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经筋实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对经筋实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系统,另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神经系统。笔者认为二者各有根据,但盲目地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就是神经系统未免过于偏颇。  相似文献   

13.
赖新生  黄泳 《中国针灸》2007,27(10):777-780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全面了解经络研究状况,拓宽研究思路。从神经、血管-神经、缝隙连接、结缔组织几方面探讨经脉线的存在方式;从温度、疏松结缔组织、生物压效应、相干态电磁场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从经脉线的离子浓度、二氧化碳呼出量、细胞外基质、酶学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化学特性。虽未揭示经脉线的实质,但反映出当前探讨和研究的多学科性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析国外针灸与经络研究4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疗法在国际上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对“Web of Science”和“Medline”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40年来,国际针灸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次在1972-1974年,一次在1998年。国外的针灸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即针灸疗法在其施治的各种病症的有效性确认。近年来,国外的针灸研究开始注重方法学,如双盲和随机对照试验等。针灸技术的标准化是另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别,经络研究在国外进行得不多。针灸与经络研究的手段急需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少军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0):761-765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19.
腧穴穴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凌宗元 《中国针灸》2005,25(2):131-132
目的:针对近年一些针灸学文献频繁地使用类似中药功效的描述方法表述腧穴的治疗作用的现象,探讨腧穴穴性的基本概念.方法:通过对中药治病和针灸治病原理的对比分析,指出中药性能与腧穴性能存在本质的区别,中药是利用其偏性,以偏纠偏;腧穴是利用其双向作用,以正其偏.结果:针灸对寒热虚实等证候的处理方法异于中药.中药功效描述法用于腧穴往往带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结论:腧穴有它自身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腧穴的穴性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特定穴的作用规律.穴性的归纳应当是对这些性能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