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月鱼体表的类穴位结构及其类经络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月鱼是否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方法:将成年新月鱼放入30μM DiA水溶液中3小时,再放入自来水中20分钟,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在显微镜下标记物呈亮圆点状,大多标记物单个分布,部分标记物成簇(2-5个/簇)分布,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部.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环状分布,在眼周后、下3/4象限呈两条弧线排列,至前上1/4象限汇合称一条弧线;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分别位于鱼背侧起第2、4、6、7、8、9排鱼鳞上,每条线上标记物最多可达22簇,少则7簇,每簇标记物1-5个.标记物在尾部呈3-4条排列.结论:1)新月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2)动物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的沿躯体长轴排列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锦鲤鱼体表感受器与中医经络、穴位的相关性。方法:(1)将体长(4.0±0.4)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A水溶液中2 h,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2)将体长(8.1±0.6)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 A水溶液中7 d,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1)在显微镜下荧光标记物(体表感受器)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成簇,有规律地分布于体表各个部位。标记物在眼周围呈放射状,且沿鳃盖前后缘有线性分布;在躯体部,标记物沿身体长轴呈线性排列,共约14条。(2)长时间DiA浸染的锦鲤在荧光镜下还可辨清与感受器相连的神经纤维走向。结论:锦鲤鱼体表感受器的簇状分布及线性排列类似于中医的穴位与经络,其神经纤维趋向头侧并向体干侧线管前端汇聚,在体表形成一个以神经纵行走行为主的感觉系统,与经络的纵向传导相似,对经络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给药观念的重要突破。目前,此法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临床实践证明经皮给药系统优点甚多。例如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等。而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思路。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 相似文献
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测量不但是客观显示经络、穴位的方法,也是了解人体经络乃至脏腑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手段.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经穴—脑相关假说指导下经穴特异性、针刺得气、配伍规律脑功能界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析国外针灸与经络研究4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疗法在国际上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对“Web of Science”和“Medline”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40年来,国际针灸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次在1972-1974年,一次在1998年。国外的针灸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即针灸疗法在其施治的各种病症的有效性确认。近年来,国外的针灸研究开始注重方法学,如双盲和随机对照试验等。针灸技术的标准化是另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别,经络研究在国外进行得不多。针灸与经络研究的手段急需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