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或猝死.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是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ICD的参数设置,及在ICD保护下联合其他治疗以减少ICD放电.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心慌、头晕1年,晕厥2次”入院.外院发作晕厥时心电监测记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经胸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家族有类似晕厥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LAD):38.5 mm,右心室内径(RVD):19.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7.3 mm,室间隔厚度(IVST):7.7mm,左心室后壁(LVPWT):8.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2.血常规、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性,25岁。2003年于江苏省某医院诊断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交界性逸搏,予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服药期间仍有运动后晕厥发作,且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多形性、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交界性逸搏。2014年于安徽省某医院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双腔),术后间断性晕厥发作,ICD腔内电图证实晕厥为双向性VT,心室颤动所致,ICD放电治疗后转复。此次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入住我院,术前检测心房电极导线感知不良,除颤电极导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方法: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结果: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倒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肿、1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导致ICD误放电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快速室速患者发生晕厥后才成功放电终止。结论:ICD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防止猝死高危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十分有效,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6 7岁。因发作性晕厥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术后 3年 ,ICD连续放电 6次 ,心悸伴头晕来我院就诊。  患者 4年前 ,因反复晕厥 ,在我院住院治疗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阵发心房颤动 (房颤 )。于 1999年 1月行ICD植入术 ,经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Medtronic公司的Transveive 6 936心室电极导线 ,Medtronic公司的MicrojewelTM72 2 3cxICD (图 1)。术后随访 3年 ,按照设置的ICD诊断治疗程序 ,ICD工作正常 ,术后 1年曾有过一次因房颤的误放电 ,经过设置稳定性参数 ,未再发生相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反复心悸伴晕厥2年,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但仍有反复心悸发作.20个月前于某院诊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动过缓”,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7230型,美国Medtronic公司),术后服用胺碘酮.5个月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而改用普萘洛尔20 mg,每日3次口服.近20d心悸症状明显,ICD放电次数较前增加,患者焦虑恐惧,不敢下床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其姐姐于30岁时猝死.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3次/min,QTc 0.605 s(图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42 mm,未见血栓形成;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住院期间曾发作心悸伴ICD放电1次.ICD程控示:ICD放电时,为快速心室率房颤发作,RR间期为190 ~340 ms(图2).入院诊断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速、室颤,单腔ICD植入术后,阵发性房颤伴ICD误放电;窦性心动过缓,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6岁,因“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晕厥”入院.于 2008年11月27日,植入Marquis DR 7274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除颤导线使用6944.术中测试参数(分析仪2290):R Wave Amplitude 10.5 mV,程控仪2090:RWave Amplitude6.0 mV,参数理想.术后程控方案(表1).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8岁。因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室早)、呈R波在T波上(RonT)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晕厥。长期服用胺碘酮疗效不佳。于1999年3月31日植入美国Medtronic公司Jewel722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第14d,患者因奔跑上楼,感到ICD连续放电,立即心电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为160次/min左右,给予毛花甙丙及安定治疗,心率逐渐下降,血压趋于稳定。  用程控仪询问打印出ICD的工作参数,原先设置是: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识别间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D联合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恶性室速的可行性。 方法:73岁男性,因“反复心悸、头昏近3月,晕厥2次”于2014年11月10日第一次入住我院,心悸发作时外院心电图提示室速。入院后:心脏超声示左室6.5cm,左房4.2cm,右房、室不大,LVEF 26%,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可见多源室早535个/全程,未见室速。cTnI 正常,NT-proBNP 稍高,心室晚电位阳性。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右冠优势型,左前降支最重狭窄80%,回旋支最重狭窄50%,右冠脉多出狭窄,最重狭窄95%。择期植入ICD。出院后服用常规药物等,偶感心悸,无黑矇、晕厥、胸痛、喘气,于2014年12月15日再次入我院,准备行PCI。入院后心脏超声示:LVEF 32%,余基本同上次;动态心电图:多源室早2248次/全程,室速1阵次,17连跳,频率145次/分钟;ICD检测:2014年11月12日之后共记录到123阵次室速,ATP治疗81次,均有效,没有进行电复律和电除颤。于12月17日在右冠脉植入四枚药物涂层支架。术后继续服用上述药物,并加用胺碘酮。之后仍然偶感心悸,无黑矇、晕厥、胸痛和喘气,2015年3月分心悸次数较前有所增多第三次入住我院。入院后复查心脏超声示:LVEF 43%,余基本同上次;动态心电图:多源室早3079次/全程,短阵室速49阵次,3-32连跳,频率102-192次/分钟,室速形态相同,触发ATP治疗27次,均能有效终止;ICD检测:2014年12月17日之后可记录到568阵次室速,ATP治疗392次,均能有效终止,2015年3月占多数,无电复律和电除颤。于2015年4月1日行射频导管消融手术:术中,在左后分支区域可以诱发短阵室速,室速图形与自发室速图形相似,但室速较难诱发且不能维持。电压标测左室没有明显的疤痕区。最后根据P电位在左后分支较为广泛的区域进行放电消融,消融时可见激惹现象。之后重复刺激不能诱发室速。出院后停用胺碘酮。 结果: 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近一年无明显心悸,心脏超声:左室6.2cm,左房4.7cm,LVEF 49%;动态心电图:偶发室早24个,未见室速;ICD检测:2015年4月1日之后记录到5阵次室速,3-6连跳,频率145次/分钟,未触发ATP。 结论:ICD联合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恶性室速在部分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 8岁。因阵发性心悸 7年 ,反复晕厥发作伴抽搐 3个月 ,于 2 0 0 0年 5月诊治。先后 2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心室颤动 (室颤 ) ,均经体外电击除颤恢复窦性心律。患者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院查体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第 1心音低钝。心电图上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 ,二度房室阻滞 ;心肌酶学和电解质检查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扩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持续性室速、室颤 ) ,心功能Ⅲ级。入院后常规方法应用胺碘酮 ,5d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逸搏 ,频率 30~ 40次 /min。…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42岁 ,因睡眠中晕厥于1999年 8月 31日入院。入院 2 .5小时左右再发晕厥 ,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 (室颤 ) ,电复律后转为心房颤动 (房颤 )伴发室性早博 ,4分后由室性早搏诱发出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图1)。先后多次查心电图 :阵发性房颤 ,右束支阻滞 (程度轻重不一 ) ,V1~ 3导联 ST段抬高 (变化多端 ) ,其中 V1~ 2 导联呈下斜形 (图 2 ) ,约 0 .40 s。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室颤和非持续性多形室速 ,HV间期80 ms。心室晚电位阳性。胸部磁共振、超声心动图、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右心室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孤立性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确诊的34例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分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和非室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患者临床事件.结果 入选时室速组和非室速组在左心室大小及LVEF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92年,室速组死亡5例,非室速组死亡2例,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mm,LVEF0.31.室速组有6例患者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访期间4例发生持续性室速,其中3例患者ICD正确识别并电除颤治疗分别为2次、2次和8次;1例患者ICD正确识别并电除颤治疗1次,误识别2次.结论 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预后与LVEDD、LVEF及室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 ~84 (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9岁,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6年,反复晕厥3年,加重5d"入院.6年前因Ebstein畸形行Glenn手术(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房化右心室折叠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前3年患者反复出现晕厥,在外院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胺碘酮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5d,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呼之不应,伴大小便失禁,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行心电图检查示室速,于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为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入住我院心内科.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及房化右心室增大.三尖瓣隔瓣及后瓣下移,三尖瓣少-中量反流.心内及大血管水平未见确切分流.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口处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9岁.2010年因发作性胸闷憋气伴加重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Killip 2级,经扩张冠状动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治疗后出院.2011年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型号为Maximo VR 7232(美国美敦力公司),右心室导线型号为6944,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术后程控示ICD工作良好.2012年8月16日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常规复查,无室速/室颤事件,ICD各项参数正常.患者糖尿病病史近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双目失明.2012年10月23日因触电后心悸8h,自觉ICD电除颤10余次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收治的552例晕厥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排查晕厥病因。552例晕厥患者在住院期间由3位心内科(含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分析出院诊断为室速导致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现况。结果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室速导致晕厥者130例(23.6%,130/552),其中男65例(50.0%,65/130),年龄(47.9±19.9)岁。伴有器质性心脏病70例(53.8%,70/130),离子通道疾病11例(8.5%,11/130),特发性室速49例(37.7%,49/130)。院前接受电复律32例(24.6%,32/130),包括已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正确识别室速并放电治疗15例。68例具备ICD适应证的患者中10例(14.7%,10/68)拒绝植入,其中2例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8例仅药物治疗。已经植入的ICD正确识别治疗15例仍出现晕厥的室速患者,均系植入术后首次发作室速,给予调整ICD参数及调整药物治疗。共39例(30.0%,39/130)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占适应证的75.0%);较同期入院的晕厥病因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反射性晕厥者,室速导致晕厥的患者更年轻[3组依次为(64.5±15.3)岁、(52.8±15.8)岁、(47.9±19.9)岁,P<0.001],更常见器质性心脏病[3组依次为52例(23.6%)、13例(18.1%)、70例(53.8%),P<0.001],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61.5%±9.5%、65.2%±4.4%、55.9%±14.1%,P<0.001);院前曾电复律治疗室速的患者较无电复律史患者LVEF低(47.6%±11.9%、56.7%±14.0%,P=0.038)。结论本研究显示室速所致晕厥患者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反射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小,其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占比较后者两组高,且LVEF更低。室速患者虽然发生了晕厥,拒绝ICD的比率仍较高,依从性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40%]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研究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传统药物治疗对这组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EF<40%)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2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8.2±23.4)岁,其中ICD植入患者15例(A组),传统药物治疗患者137例(B组),随访(14±3)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的死亡。结果:A组患者只有1例(6.7%)死亡,但对其ICD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死亡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B组患者死亡19例(13.9%),其中6例患者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ICD植入患者的程控发现ICD共成功纠正心室颤动(VF)发作21次,持续性室速(VT)发作65次。结论:本研究提示ICD可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繁发作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平均心率60次/min,最快心率221次/min,ST-T改变后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当地医院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并加用胺碘酮口服。术后患者仍间断发作胸痛伴烧灼感,未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4例,探讨其标测方法和消融效果。方法 4例病人均为男性,64岁、75岁、73岁和60岁。分别于前壁心肌梗死后19天、45天、3天和10天出现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颤动(室颤),经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病例1、3、4的单形或多形室速、室颤均有频发室性早搏诱发,病例2植入ICD后服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使反复发作的室速暂时得到了控制,但ICD植入一月后室速再次频繁发作。室速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标测和消融方法为在左心室内标测到室早或持续室速时最早激动处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病例1、3、4均可记录到呈右束支阻滞(RBBB)伴电轴左偏和/或右偏形态的室早,在这3例患者中室早均可诱发室速。在频发室早下行标测和消融,激动标测显示3例患者的室早最早激动处在左心室中下部位,室早时浦肯野纤维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40-50ms,且窦性心律时在同一部位可记录到清晰的提前QRS波群的浦肯野纤维电位。3例分别于最早激动处且标测到浦肯野纤维处放电6次、8次和16次,均成功消融室早。病例3因为出现了另一形态的室早,于左室前内侧反复消融5次,另一形态室早亦消融成功。病例2中没有记录到室早,心室程序刺激诱发2种形态室速,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有电轴左偏。在左心室内标测到浦肯野纤维提前室速起始最早60ms处进行消融,成功消融室速。4例分别随访7年、6年、4年和6个月,病例1和病例3无室速和室颤复发,病例2有1次ICD放电,病例4复发室早诱发短阵室速,但无持续性室速、室颤和晕厥发生。结论 MI后频繁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由起源于左室浦肯野纤维网的室早或室速所诱发,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或室速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血管阻力(PVR)对左心衰竭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01至2016-12期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因左心衰竭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的122例患者。所有患者植入装置前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圧(m PAP)和PVR。每6个月随访一次,记录程控数据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治疗及电击治疗),次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平均随访4.2年,36例(29.5%)患者共记录到121次ICD恰当治疗,其中32例(26.3%)接受抗心动过速治疗72次,16例(13.1%)接受电击治疗39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30,95%CI:1.170~2.010,P0.01)。31例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其中29例(23.7%)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共31次,18例(14.7%)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VR是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死亡复合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30,95%CI:1.210~3.120,P0.01)。结论: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