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637份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637份特色米面食品样品检出152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3.86%;其中蜡样芽孢杆检出率为13.0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73%,沙门氏菌检出率为0.94%,志贺氏菌检出率为0.16%;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未检出。结论甘肃省地方特色米面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引发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262份样品,从34份样品中检出污染程度不同的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2.98%;共对7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分离,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8.06%;农贸市场和街头食品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5.00%和22.95%;散装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定型包装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1,P<0.05)。结论陇南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以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主要集中在焙烤及油炸类、中式凉拌菜、米粉、米线和凉皮类食品中,农贸市场和街头食品中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州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致病高危食品,发现食品的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1 024份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04株,总检出率10.16%;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21.69%,各类食品中餐饮食品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17.55%,街头食品中检出率最高21.43%,第三季度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13.43%。结论甘肃省甘南州存在多种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执法部门应重点监督那些致病高危食品,减少食源性致病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288份样品,从19份样品中检出污染程度不同的致病菌,总检出率6.60%;婴幼儿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71%,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检出率6.25%,水果及其制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88%,熟肉制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蔬菜及其制品和地方食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甘肃省陇南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以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为主,农贸市场、小型餐馆和街头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并分离致病菌。结果检测11类样品共1 739份,检出致病菌174株,总检出率1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9.53%,11类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14.88%。结论武威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品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天水市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为防治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8年从天水市餐饮服务环节和流通环节随机采集7类共计586份食品样本,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方法,分离鉴定蜡样芽胞杆菌。结果 586份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15份,总检出率为19.62%,其中2015年检出率最高(40.00%);食品以天水浆水检出率最高(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P0.05);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菌落数小于100 cfu/g(ml)的占53.91%,100~1 000 cfu/g(ml)的占33.91%,1 000 cfu/g(ml)以上的占12.18%。结论甘肃省天水市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较严重;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扩大健康教育宣传,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市售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确定高危食品类别,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白银市各监测点的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大、中、小型饭店)、超市、零售店、小吃店等采集样品,采样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采样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 1 385份18类食品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10株,总检出率为7.94%;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检出率为2.47%,蜡样芽胞杆菌61株、检出率为10.1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1株、检出率为1.07%,沙门氏菌1株、检出率为0.08%,铜绿假单胞菌5株、检出率为22.73%;其中生奶和乳粉中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桶装饮用水、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地方食品米面和婴幼儿配方粉,果蔬类、城市流动早餐、水产品、冷冻饮品、蛋制品、速冻米面、鲜榨果汁、节令食品中未检出致病菌,不同类型采样地点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3,P0.05),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83,P0.05)。结论白银市市售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食源性致病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进行监测,了解甘肃省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并确定高危即食食品的种类。方法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操作,2007~2011年从甘肃省14个市(州)农贸市场、超市及酒店餐馆采样,并监测十大类(生食水产、熟肉制品、凉拌菜、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冰激凌、速冻熟制米面、生食蔬菜、地方特色米面食品、鲜榨果蔬汁、糕点饼干)食品,共计4 447份。结果 4 447份十大类产品中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8株,总检出率为1.98%;糕点饼干未检出,冰激凌检出率达8.33%,其次是凉拌菜(3.14%)、非发酵豆制品(2.56%)、生食蔬菜(1.80%)、地方特色米面(1.73%)、速冻米面制品(1.52%)、熟肉制品(1.35%)、生食水产品(1.09%)、鲜榨果汁(0.70%);不同季节无显著性差异;全省14个市(州)检出率最高的是嘉峪关市,为5.45%,其次为定西、白银,分别为4.55%,2.91%,检出率最低的是陇南市为0.4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定量检测,菌落数在0.3~10 MPN/g占72.41%,10~100 MPN/g占20.69%,100~200 MPN/g占9.52%。结论甘肃省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严重,14个地(市)中嘉峪关、定西、白银检出率较高;十大类食品中冰激凌、凉拌菜、非发酵豆制品污染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天津市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规定与方法进行采样及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02份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6.89%。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21.89%),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9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54%)和沙门菌(0.35%)。不同类别食品、场所和时间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米面制品(41.16%)、小吃店(44.90%)和第三季度(22.73%)。结论武清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程度较高,第三季度样品检出率高于第二、四季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实验室,按《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405份样品,从15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总检出率为3.70%;阪崎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7.78%,七大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17.78%,街头食品中检出率最高为25.00%;中型餐馆、快餐店和集体食堂采集的食品中未检出;散装食品中检出率为1.97%,定型包装食品中检出率为16.00%。结论甘肃省平凉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象,婴幼儿食品中以阪崎肠杆菌污染为主,街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Thirty of 53 different raw and cooked or processed foods obtained in Central Thailand were demonstrated to contain Bacillus cereus. The level of contamination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type of food sampled; the mean was 3.2 X 10(6) organisms/gm on raw and cooked or processed foods ready for consumption, and 2.8 X 10(8) organisms/gm on cooked or processed foods kept overnight at kitchen temperature. B. cereus was commonly found on rice (both uncooked and boiled or fried), dried chilli pepper, shrimp paste, and on certain kinds of cooked foods seasoned with these products. Most of the total of 275 B. cereus isolates were found to possess biochemical reactions typical for B. cereus. Variations were also examined among several isolates. Nineteen per cent of the isolates did not produce acid from salicin. Certain types of the food tested were also demonstrated by volunteer experiments to carry enterotoxigenic B. cere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省碘盐措施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按照《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执行。结果2008年甘肃省碘盐监测有效率100%,居民户碘盐覆盖率98.33%,合格碘盐食用率96.15%,盐碘中位数30.58 mg/kg,变异系数23.7%;5个县合格碘盐食用率〈90%,34个县盐碘变异系数〉20%;20个县进行了定量和半定量检测,3个县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精制盐合格率98%,粉洗盐合格率90.4%。结论甘肃省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了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仍有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县存在非碘盐问题,加碘盐尤其是粉洗盐的均匀度还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的本底含量和添加状况,以期了解甘肃地区生鲜乳品的本底和添加水平。方法采集甘肃省牛奶养殖场(户)、乳品公司生产的乳头奶、原料奶、成品奶各50份样品,用杯碟法对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乳头奶为2.0%,原料奶为20.0%,成品乳为6.0%;其中奶厂1和品牌1为国家知名品牌,其原料奶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5.3%,奶厂2和品牌2、奶厂3和品牌3为省内品牌,其原料奶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23.5%及35.7%;品牌1与品牌2和品牌3内部管理和检测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料奶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奶牛养殖户在原料乳和成品乳中属人为添加β-内酰胺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后要加强奶源的管理,进一步做好牛奶的安全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荆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以下简称"国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颁发的有关检测程序,对荆州市6类食品进行了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分析。结果在119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0株,总检出率为16.8%,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13.4%(16/11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9.1%(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9%(1/17),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出率1.3%(1/75),单增李斯特氏菌检出率0.8%(1/119),未检出空肠弯曲菌。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为生畜肉,为40.5%(15/37),生禽肉为13.3%(2/15),水产品为8.3%(1/12)、面米食品为11.8%(2/17),即时食品和蔬菜沙拉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荆州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生畜肉和水产品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2015-2018年福建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特征、病因性食品来源,以了解福建省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0家哨点医院分离的707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抗生素选择原则、选取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病因性食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7株沙门氏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57.85%)、其次是肠炎沙门氏菌(15.42%),共涵盖43个血清型;病因性食品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22.21%),其次是乳与乳制品(16.31%);在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3.39%),其次是四环素(68.53%)、头孢唑林(54.6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72%),多重耐药菌逐年增多。结论 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同时加强食品监管力度,从源头预防控制食源性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甘肃省艾滋病流行趋势、现状和传播途径,为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5~1999年甘肃省HIV血清学监测资料及5例HIV亚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传播方式以血为主(55.56%),并有性途径,也存在母婴途径的可能。感染者包括以静注吸毒者为代表的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有A、B、C三个亚型存在,分别分布在不同人群中。结论 甘肃省虽处在艾滋病流行的低感染阶段,但存在HIV感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前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控制静脉吸毒引起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按照平坝、 丘陵、 山区3种山丘亚型, 选择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纵向观察。2005-2010年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 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 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5-2010年9个监测点钉螺总面积从351 853 m2 下降到 128 285 m2 , 活螺密度从0.70只/0.1 m2 下降到0.21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从0.06%下降到0, 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19.41%下降到7.62%,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1.93%下降到0.10%,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4.50%下降到1.02%。 结论 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 但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 应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在流动人口丝虫病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IgG4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流动人口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重点省原丝虫病流行区外来流动人口,同时检测本市居民和6~12岁儿童特异IgG4,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检测外来流动人口2132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5例,阳性率为0.23%,其中安徽省阳性率为0.30%;检测本地居民1094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1例,阳性率为0.09%;检测本市儿童1038例,未检出抗体阳性者。IgG4阳性者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结论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适用于消除丝虫病地区外来流动人口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