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心脏病并于术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120例,其中,胃阴不足型48例,脾胃虚弱型29例,脾虚湿阻型27例以及肝胃不和型16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结果:胃阴不足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脾胃虚弱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55%,脾虚湿阻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肝胃不和型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12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分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脾虚痰湿、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8种证型并分类施治,观察各型疗效。结果:治愈率达86%,有效率96.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难愈其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或兼湿阻、湿热、血瘀,中医分型施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脾虚痰湿、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8种证型并分类施治,观察各型疗效。结果:治愈率达86%,有效率为96.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难愈其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或兼湿阻、湿热、血瘀,中医分型施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肝胃气滞型27例,肝胃郁热型26例,瘀阻胃络型21例,胃阴不足型21例,脾胃虚寒型25例,根据以上患者不同证候特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肝胃气滞型总有效患者25例,占92.6%;肝胃郁热型总有效患者23例,占88.5%;瘀阻胃络型总有效患者18例,占85.7%;胃阴不足型总有效患者19例,占90.5%;脾胃虚寒型总有效患者23例,占92.0%。各型总有效患者108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可缓解病痛,避免恶变,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寒)、胃络瘀血、胃阴不足5证型治疗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5.39%。提示:以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确定证型治疗慢性胃炎较单一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7.
燕东  刘绍能  李理  时磊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证型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明显多于其他型患者(P〈0.05),病理总积分较高者在证型方面多为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证型(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密切相关,为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病理总积分较高者相对于总积分低者,胃镜下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在辨证分型中多见于胃络瘀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次才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及脾虚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6):662-66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分析。方法:将22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等5大类型,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分型加减用药治疗,4周后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血糖水平、肠道激素水平等。结果:5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8%、88.64%、93.18%、81.82%、79.55%,痰瘀阻络型和痰湿中阻型疗效较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症状积分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5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治疗后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空腹及餐后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改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95例LPRD患者进行调查填表,了解其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辨证共得7个证型:肝胃不和证(34.36%)、肝郁脾虚证(22.56%)、脾胃虚弱证(14.36%)、肝胃郁热证(10.26%)、痰气交阻证(8.72%)、胃阴亏虚证(5.64%)、气滞血瘀证(4.10%)。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证患者病程多小于6月;肝郁脾虚、胃阴亏虚证病程多为1~5年,脾胃虚弱证病程多为5~11年。脾胃虚弱以饮食因素及饮酒为主要诱因;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阴亏虚则以烟酒及情志因素为主。肝郁脾虚证与脾胃虚弱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与痰气交阻证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主要证型,各证型病程、诱因、RSI总分和RFS总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8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29例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辨证治疗,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汤(黄芪30g,陈皮、麦冬、当归、白术各10g,柴胡、甘草、升麻各6g);胃阴不足,养阴润燥和胃,益胃汤(焦三仙30g,苡仁、太子参、生地、冬麦、熟地各20g,山药、茯苓、沙参各15g,白术、玉竹各10g,桔梗、丁香、生甘草各6g);脾虚湿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四君子汤合丁香透膈散(苡仁20g,焦三仙30g,茯苓、山药各15g,藿香、白术、佩兰各10g,党参12g,丁香、苏梗、陈皮、砂仁、木香各6g);肝胃不和,降逆止吐、疏肝和胃,旋复代赭汤合逍遥散(太子参15g,代赭石12g,白术、旋覆药、茯苓、郁金各10g,甘草、柴胡各6g)。均1剂/d,水煎15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谢晶日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CAG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4.17%,以肝胃气滞证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镜疗效方面,复查胃镜患者共计7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38%,以脾胃湿热证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谢晶日教授临床辨证治疗CAG具有较好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 患者EGF、VEGF及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 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其中,PCNA表达水平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VEGF的表达水平在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98例患者中包括肝胃郁血热型35例、肝胃不和型27例、寒热错杂型12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8例、胃络瘀血型5例。经过治疗,98例患者中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分别占59.2%、32.6%、8.2%,总有效率为91.8%。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湿浊中阻、气郁痰热、脾胃虚弱四型,根据辨证分别给与不同方药,对照组34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组46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34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观察组根据患者胃痛特点辨证分型:瘀阻胃络型患者12例,脾胃湿热型患者16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25例,肝气犯胃患者19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吗丁啉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痛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呼敏凤 《河南中医》2009,29(12):1189-1190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脾虚胃热型和脾胃湿热型,分别采用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三仁汤或平胃散加减。结果:56例患者经治疗4—6周后,痊愈4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病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辩证分型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以及瘀阻胃络型,分别使用益胃汤、黄芪建中汤、疏肝汤、连朴饮和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结果:治3疗程后,治愈7例(11.1%),显效15例(23.8%),有效33例(52.4%),无效8例(12.7%);总有效率为87.3%。结论: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伤及脾胃,致脾胃亏虚,或脾胃升降失调,气机壅滞,久治不愈,而成慢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费低廉、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疗效较好,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脾胃虚弱型以红斑渗出性胃炎为主,肝胃不和型以癃起糜烂性胃炎为主,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均以萎缩性胃炎为主,胃络瘀血型则以出血性胃炎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