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玉元 《华夏医药》2003,7(6):33-35
目的:总结甘肃省包虫病防治情况,为本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经验.方法:通过对甘肃省解放后包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对近年采用的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的回顾,显示对流行区进行防治包虫病有关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造水源,彻底改变人畜共饮一个涝池水及无固定厕所的陋习(改水,改厕),养成饭前,便后及劳作后洗手的习惯,尽可能的减少养狗,培养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定期普查,群防群治,给犬定期驱虫,宰杀的家畜患有包虫病的内脏深埋或焚烧,严防喂狗,羊定期洗浴等,切断本病的传播途径.结果:经几年的不懈努力,流行区人民的防病意识提高,卫生设施及习惯改善,防治经验增多,包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结论:坚持宣传教育,群防群治,改善流行区卫生条件,应定期驱虫,患病家畜宰杀后内脏妥善处理(深埋,焚烧),切断细粒棘球条虫的传染途径,建立监管机构及措施,定期普查,早期治疗等,将最大限度减少乃至消减包虫病.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几乎遍布全球 ,但以畜牧地区与犬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之人群为主。我地区同样是本病的高发区。因本病系由棘球绦虫被孕节或虫卵污染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进入门静脉 ,在肝内被阻留 ,故包虫病以肝包虫最为多见约占 70 % ,而肝包虫又多见于右叶膈面 ,其次为肺包虫约 2 0~ 30 % ,多见于右肺下叶。此特点成为支持本术式的良好条件。本院 98—99年间收治肝膈面包虫合并右肺包虫患者 3例 ,其中男 2例 ,女 1例。一期手术行开胸右肺包虫摘除术切膈肝包虫摘除术 ,均治愈出院 ,效果良好。笔者称其为 :“…  相似文献   

3.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 ,是细粒棘球虫的幼虫 (棘球蚴 )直接或间接侵入人体而致病。包虫病是一种在畜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病。本病危害性大 ,儿童期感染率高[1] 。包虫囊肿生长缓慢 ,症状及体征出现较晚 ,因而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于 2 0 0 0年 1 0月— 1 1月间收治小儿包虫病 2例 ,现将病例情况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 1 :患儿男性 ,7岁 ,藏族 ,以脐周疼痛伴消瘦 ,盗汗 2月余 ,咳嗽 1 1天为主诉 ,诊断为右肺包虫伴感染 ,肝顶部包虫病收入院。查T3 6,P98次 /分 ,R2 6次 /分 ,BP90 /50mmH…  相似文献   

4.
黄余平  李静  闫智杰 《江西医药》2012,47(7):626-627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是非常罕见的肾脏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由于文献对此病的报道较少,而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也缺乏特异性,往往术前容易误诊为肾脏恶性肿瘤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笔者收集后肾腺瘤1例,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表现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包虫病是由棘球蚴属绦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包虫病可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类型,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  相似文献   

6.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肾病,包括在肾组织的直接寄生,和因寄生虫抗原与人体的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免疫复合物肾病两类,后者的重要性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兹分述于后。一、寄生虫直接寄生(一)细粒棘球蚴俗称包虫,主要寄生部位是肝。肾包虫病的发生率,据国内资料统计,占全部包虫病的0.4~4%。无并发症的肾包虫囊肿,呈隐性经过,自感染到出现症状约数十年,临床表现视囊肿是否破裂入泌尿道而  相似文献   

7.
浅谈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犬绦虫(棘球条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由细粒棘球蚴、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状棘球蚴引起。肝包虫病分两种类型,一种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肝包囊肿),另一种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又称滤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以单房性包虫病多见。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以20~40岁多见,是我国西北及西南广大畜牧地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8.
田宝  刘庆理  乔得山 《河北医药》2010,32(17):2460-2462
肾紫癜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多认为系肾脏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大量全程肉眼血尿,肾绞痛或排尿困难为继发症状。本病临床上罕见,临床医师缺乏对肾紫癜病认识,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肾盂肿瘤、膀胱肿瘤,误行肾切除。为提高对本病认识,本文将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肾紫癜病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隐匿型肾炎是较常见的一种肾炎类型,临床上常仅有轻微的尿改变而无明显症状,在无肾活检时,诊断主要依据尿检及除外诊断,但有。时由于对患者观察时间不长或检查不够全面,会将某些肾脏病或系统性疾病误诊为本病,特别是在某些疾病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时更易误诊.1970年1月~1980年6月,作者对173例初诊为隐匿型肾炎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最后确定有36例的尿改变是由于某些肾脏病或系统性疾病所致.误诊率高达20.8%。为了引起注意,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诊治水平,特予报道。  相似文献   

10.
肾盂肾炎是一侧或两侧肾盂和肾实质受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感染性疾患,我科以中草药白花蛇舌草和大青叶为主,在门诊对本病进行治疗观察,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盂肾炎为肾病中最常见的疾患。或作为原发病变,或系其它肾病的合并症,例如肾结石所致的肾淤积以及肾代谢性障碍,肾盂肾炎亦是肾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的病因。肾盂肾炎是一种局部的非特异性菌感染,它首先累及肾间质及粘膜,然后达肾实质及血管,形成局限性或弥蔓性瘢痕化的慢性经过,过去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以及化验检查,即可确立诊断,一般认  相似文献   

12.
肾性高血压是指以肾脏病为中心及体液因子传递发生变化所致的高血压症。包括肾前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内的实质性病变和肾后尿路梗阻引起的高血压症,而以肾血管性高血压为多见,约占5%。本病用一般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而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型Bartter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芹  李淑芹  王芳 《河北医药》2007,29(11):1284-1285
Bar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又称血压正常、继发性高醛固酮症或异型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综合征.1962年由Bartter首先描述,故而得名.该病为一罕见的肾性失钾性疾病,属于先天性缺陷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主要以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为特征,常致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2004年4月收治的1例婴儿患者报告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海绵肾是一种先天性肾髓质囊性病变。其特征是肾髓质的一个或数个锥体之集合管呈现多发性非特异性小囊状扩张,使肾脏具有海绵样外观和感觉。所以也称为髓质锥体囊性病、肾小管扩张伴囊肿、特发性肾小管扩张或肾小管扩张症。本病首次报告远在1908年 Beitye尸检发现4例。1949年意大利 Cacchi 和 Ricci报告5例,正式命名为海绵肾,并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症状及 X 线和病理解剖特点。国外文献至1979年为止,已有600余例报告。国内报  相似文献   

15.
Caroli's病常与一些先天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7],其中与肾脏囊性疾病关系尤为密切.国外已报道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囊肾居多,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囊肾及海绵肾较少.部分学者认为同时合并海绵肾是诊断本病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肾盂肾盏憩室是肾实质内覆盖以移行上皮细胞的囊腔,其颈部狭窄与肾盂或肾盏相通,憩室无分泌功能,但含有返流而入的尿液。本病较少见,多无病状,常为尿路造影的意外发现。作者复习本院1974~1972年未经选择的3730例排泄性尿路造影,  相似文献   

1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论是感染期或恢复期,都存在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和、肺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或本虚标实等病机或临床表现,益肺健脾补肾,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截断复发是治疗目的 .鉴于本病绵反复,病情演化较为复杂,表里虚实,常浑然存于一体.补益并不容易,当慎辨表里虚实,权衡轻重缓急,以免动手便错,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8.
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cute focal bacterial nephritis,AFBN)系指无液化的局限于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肾实质炎性增生形成的肿瘤样团块.本病的影像学表现类似肾实质肿瘤,如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为肾脏肿瘤特别是肾癌伴感染者.本文对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诊治的5例AFBN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肾性水肿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中医将本病归于"水气病"范畴,肾性水肿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枢机。王耀光教授针对不同种类的水肿病,灵活运用祛风胜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温化寒湿、峻下逐水诸法治疗,在方剂和中药的选择上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兹以总结。  相似文献   

20.
霍东增 《医药世界》2009,(8):418-418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淋浊”范畴,是青壮年男性多发病,病程缠绵[1]。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体会,血瘀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且至关重要,慢性前列腺炎“皆不离乎瘀”。 古人关于本病病因的论述,如清代医家俞震认为“白浊之因,有欲心萌而不遂者,有渔猎勉强之男色者,有醉酒乃用春药以行房,忍精不泄者,皆使相火郁遏,败精瘀腐而成”。患者或房室不节(洁),或是嗜食烟酒辛辣之物,久则湿热蕴结,下注腺脬而致本病。湿热既成之后,又影响脾肾等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