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沟肠杆菌AmpC酶检测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原因和药敏情况。〔方法〕 2 5 8例标本培养中共分离出阴沟肠杆菌4 6例 ,并对其进行AmpC酶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4 6例阴沟肠杆菌中能高产酶的 12例 (12 /46 ,2 6 % ) ,药敏试验表明对亚胺培南敏感 ,对头孢吡肟、舒普深较敏感 ,其他多表现耐药。〔结论〕临床不合理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是产生高产AmpC酶的重要原因 ,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丹东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32株,通过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法检测AmpC酶及ESBLs,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3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的有34株,占25.76%;产ESBLs的有23株,占17.42%;同时产AmpC酶及ESBLs的有8株,占6.06%。产不同类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有所不同,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产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根据不同类型产酶菌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控制医院感染流行。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病房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致病菌之一,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其仍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情况、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对医院感染81株鲍阴沟肠杆菌分布科室和感染部位分析,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医院感染8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3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46.91%;而非院内感染10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1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7.82%。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在临床科室的检出主要以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为主,而感染部位则是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两者共占90%以上。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院内感染。结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率高,耐药率也较高,应针对它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现状及耐药性,指导医生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B法对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在68株阴沟肠杆菌中,8株持续高产AmpC酶,14株产ESBLs,3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结论 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不产酶菌,且多重耐药,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能较好地检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建议,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标本的阴沟肠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分离阴沟肠杆菌107株,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26/107,24.3%)、骨伤科(21/107,19.6%)、中心ICU(20/107,18.7%)等科室,以痰液(38/107,35.5%)和伤口分泌物(29/107,27.1%)等标本为主;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高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1%、22.4%、0.9%。共检测出单产ESBLs菌株30株(28.0%),单产AmpC酶的菌株35株(32.7%);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14株(13.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产ESBLs、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AmpC酶初筛,酶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证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pC酶基因。以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8株阴沟肠杆菌中有36株携带AmpC酶,检出率36.73%。在36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仅携带DHA基因株6株(16.67%);仅携带ACC基因株20株(55.56%);同时携带ACC和MIR基因株8株(22.22%);同时携带ACC、MIR和FOX基因株2株(5.56%)。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抑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44.44%~91.67%);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7.78%、0.00%。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酶携带率高,是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应以药敏检测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调查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流行状况及基因型。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对44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DHA和ACT型AmpC酶基因。结果44株阴沟肠杆菌呈多重耐药;36株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81.8%),DHA和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1.4%、79.5%,而且3株阴沟肠杆菌同时携带DHA和ACT-1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质粒AmpC酶基因携带率高;阴沟肠杆菌中检出ACT-1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与ESBL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临床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了解产AmpC酶和ESBLS的情况,分析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07年1-12月同济医院检验科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21株,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结果 12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的菌株有56株,占45.3%;产AmpC酶的菌株有35株,占28.9%,产AmpC酶和ESBLs的有18株,占14.9%,非产AmpC酶和ESBLs的有9株.占7.4%;体外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3.8%、24.4%、32.5%、0;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达96.7%和94.2%.结论 2007年检测到的阴沟肠杆菌主要产ESBLs,对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率最高,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及第四代头孢类药物敏感率也较高,对其他类药物敏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113株阴沟肠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采用VITEK或API系统鉴定细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ESBLs;三维试验确认法检测AmpC酶。结果:113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和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26.55%和42.48%;ESBLs和AmpC酶共同存在者为9.73%。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耐药率分别为98.2%,66.4%,45.1%,23.0%,17.7%,9.7%和4.4%。产ESBLs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6.7%和3.3%;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12.5%和2.1%;非产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阴沟肠杆菌产E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尤其是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已逐渐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菌,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临床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阴沟肠杆菌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感染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单株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其产AmpC酶,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87例患者共分离587株阴沟肠杆菌,其中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217株,占36.97%;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尿液和引流液,病房分布主要以ICU、普外科和神经外科为主,分别占29.03%、19.35%和14.29%;入住ICU、腹腔引流、糖皮质激素、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和使用头孢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是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检出率较高,医院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尤其是减少不必要入住ICU、规范引流管操作和慎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减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AmpC酶基因型流行状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阴沟肠杆菌中AmpC酶基因,并作核苷酸序列测定,与GenBank相应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85株阴沟肠杆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28株,阳性率32.9%,其中DHA和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9.4%和3.5%;DHA基因与GenBank中的注册序列相同,而ACT-1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经BLAST分析无相同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结论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存在质粒AmpC酶基因流行,以DHA型为主,兼有ACT-1基因,该ACT-1基因为一种新发现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诱导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诱导前后耐药性的变化,并对部分突变菌株进行ampD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方法选择野生型和高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各5株,进行抗菌药物诱导实验;检测菌株诱导前后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并进行三维试验、等电点测定及抑制试验的检测,选择诱导突变的1194E菌株4株进行ampD基因扩增、测序。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野生型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对高诱导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较大,以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诱导后的MIC值增高最为明显,可达10.7~128.0倍;ampD基因测序结果提示,经抗菌药物诱导的突变株中,ampD基因序列中有多个位点发生突变,并且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结论尽管作为诱导剂的抗菌药物不同,但ampD基因序列中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了解临床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药敏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三维法检测AmpC酶,药敏试验K-B纸片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其中ICU分离出21株占22.58%,其他科室72株占77.42%;其对头孢唑林、阿膜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ICU和非ICU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且呈多药耐药性,因此应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呼吸内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呼吸内科感染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12月,医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364株(其中呼吸内科162株)进行了病区分布、感染部位及药敏结果调查;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162株呼吸内科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76株,产AmpC酶率为46.9%;而非呼吸内科分离的202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36株,产AmpC酶率为17.8%;且呼吸内科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呼吸科科室。结论呼吸内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率均高,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K-B法和三维分析法测定阴沟肠杆菌 AmpC酶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Kirby—Bauer(K—B)法推测与三维分析法调定AmpC酶的相关性。方法 用K—B法测定细菌耐药谱用三维分析法和三维抑制法测定阴沟肠杆菌菌株粗提物中的AmpC酶。结果 124株阴沟肠杆菌从耐药谱分析可疑高产AmpC酶为32株,其中三维及三维抑制法证实24株(75%)为持续高产AmpC酶株,7株为ESBLs(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2株为SSBL( ),即为持续高产AmpC酶株,又为ESBLs阳性株。结论 从K—B法推测高产AmpC酶有75%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产ESBLs的情况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112株,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对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对AmpC酶进行检测,采用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进行检测,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12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0.7%,其次为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16.1%、13.4%;从11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碳青霉烯酶阳性2株,阳性率1.8%,AmpC酶阳性60株,阳性率53.6%,产ESBLs菌46株,阳性率41.1%,其中有28株仅携带ESBLs,42株仅携带AmpC酶,18株同时携带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应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的控制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携带率高;临床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酶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了解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筛选AmpC酶,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耐药性,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传播特点。结果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50.0%;45株改良三维试验阳性,14株ESBLs确证试验阳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阳性者分别为25、38株,分别以TEM-1型、MIR-3型为主,其次为CTX-M-3、DHA-1型,SHV-11型广谱β-内酰胺酶2株,未检测到CIT、MOX、FOX、ACC型AmpC酶的基因,5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携带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CTX-M-3型ESBLs和MIR-3型AmpC酶,耐药现状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株的播散与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阴沟肠杆菌基因型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AMS鉴定细菌;采用三维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的ESBLs与AmpC酶表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耐药基因水平传播采用质粒接合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南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6株阴沟肠杆菌中ESBLs携带率为48.8%;CTX-M型为主要类型,其中CTX-M-3亚型为27.9%,CTX-M-9亚型为16.3%,CTX-M-14亚型为3.4%;SHV-12型为18.6%;11株同时产ESBLs与AmpC酶,占12.8%,31株单独产ESBLs(36.0%),8株单独产高产AmpC酶(9.3%);亚胺培南对ESBLs菌株的敏感率为100.0%;8株产ESBLs菌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CTX-M型与SHV-12型是阴沟肠杆菌ESBLs的主要基因型。ESBLs可以通过质粒接合试验进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