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细菌性痢疾在我县的菌型分布和耐药情况,我们于1983和1984两年夏秋季节,对从县医院和各区乡医院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1株痢疾杆菌进行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2年101株痢疾杆菌分属于3个群。其中史密斯氏菌8株(占菌株数的7.9%),福氏菌78株(占菌株数的77.2%),宋内氏菌15株(占菌株数的14.9%),未分离到志贺氏菌和鲍氏菌。78株福氏菌包括1a、1b、2a、3、4a、4b、6共7型,以2a 为主(占33.3%),1b 次之(占26.9%)。痢疾杆菌的生化反应大多符合其生化反应规律,但有相当一部分菌株则无一定的规律。本次101株痢疾杆菌均没有发现迟缓发酵乳糖(观察14天),可能与实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海省互助县痢疾感染特点及病源特性.方法:将青海省互助县的疾病监测点2005年至2015年接收检测的1518例痢疾杆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痢疾杆菌的感染特点及病源特性.结果:1518份痢疾杆菌分离出阳性菌株53株,53株菌用兰州生物所生产的诊断血清进行了玻片凝集分型试验,结果福氏志贺氏痢疾占66.3%,宋内占33.9%.福氏志贺氏痢疾菌种中福氏X变种占37.73%,福氏4a占16.98%,福氏4b、2a、2b各占0.37%,福氏53株痢疾杆菌流行菌由原来的福氏4a逐渐向福氏志贺氏X变种转变.53例病例通过病原学诊断之后,确诊26例痢疾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者腹痛或腹泻,出现体温升高、发烧,患者出现脓血便或者是粘液便,发烧的患者所占比例为49%,腹痛病人占73.4%,脓血便占87.6%,腹泻次数1~6次/天.与以往患者的临床症状相比较,这一结果证实患者症状多为中轻型.除此之外,0-9岁的患者以及七十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高,这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力相关.此结果证实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因为这与患者从事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相关.结论: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痢疾病人流行趋势从以往的变种变迁福氏4a转变为福氏X,这结论对流行学研究起到重要意义.患者临床症状从不典型以及不同程度转变成轻型,这种转变多与流行菌型的变化和类型相关,流行菌型对未来流行强度以及毒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流行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儿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析及耐药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引起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的变迁。方法 :肠道病原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结果 :从 2 0 15 7例北京儿童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菌属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共 13 44株 ,总检出率为 6.7%。其中志贺氏菌属 10 3 0株 ,检出率为 76.7%。福氏志贺菌占志贺菌属 82 .0 % ,其次是宋内志贺氏菌占 17.7%。沙门菌属 178株 ,总检出率为 13 .2 %。变形杆菌属 12 4株 ,总检出率 9.2 % ,以奇异变形杆菌为主。致病大肠杆菌 12株 ,总检出率 0 .9%。福氏痢疾杆菌对 β-内酰氨酶类耐药率有所增加 ,阿莫西林 /棒酸的耐药率也有所增加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所下降 ;对头孢三代类几乎都是敏感的 ;对氯霉素高度耐药。宋内氏痢疾杆菌、沙门氏痢疾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 :小儿细菌性腹泻以志贺氏菌为主 ,其中又以福氏痢疾杆菌占绝对优势。儿童感染的福氏痢疾杆菌对以前常用的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棒酸的耐药率增高 ;对头孢三代都较敏感。环丙沙星治疗福氏痢疾杆菌仍然是敏感的。治疗宋内痢疾杆菌可选用氨苄西林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1947—1953年间在上海市分离的痢疾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共试验了274菌株,其中福氏痢疾杆菌最多,计234株,占全数85.4%;次为米内氏株,计29株,占10.5%;志贺氏菌2株,施密斯氏菌3株;鲍爱特菌6株。所用药物为磺胺嘧啶,磺胺噻唑钠盐粉剂,二氢链霉素和胶囊氯霉素。结果发现80%以上菌株对磺胺药剂有抵抗性,痢疾杆菌对一种磺胺药有抵抗时,对其他  相似文献   

5.
1977—1983年我们在痢疾患者。带菌者粪便中,按照痢疾菌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共分离出痢疾菌株676株。其中福氏菌群476株,占分离菌株的70.4%。在福氏菌群中以2b、1b为主,分别为38.9%和34.9%,近年来尤以1b为最多见。宋内氏菌126株,占18.6%;志贺氏菌53株,占7.8%(除17株志贺氏3-6型外,其余为志贺氏Ⅱ型);鲍氏菌21株,占3.1%(除4株为鲍氏4型外,其余为鲍氏1-6型)。从七年来的资料看,西宁地区流行的菌群以福氏痢疾菌为主,宋氏痢疾菌居次,与近年来国内外报导相近似。鲍氏菌以鲍氏4型为流行株。据有些资料报导,郑州地区鲍氏菌占他们观察两个地区菌  相似文献   

6.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我国目前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环境卫生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防治进展作一扼要介绍。一、病因痢疾杆菌菌群分布与变迁随年份的不同而异。我国志贺菌1943年占54.8%,1957~1962年降至4.0~5.6%;福氏菌1943年占44.9%,1957~1963年增到62.8~71.8%;宋内菌1943年占1.3%,1957~1963年增到21.5~32.6%;最近几年国内仍以福氏菌占多数。在我院14,675例急性菌痢中,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菌、混合感染(同时感染两种痢疾菌)各占3.5%、66.9%、0.5%、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儿科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将我院1974年至1980年收住院的菌痢病人,通过大便培养,在病原学及药物敏感试验方面作如下统计分析: 我院儿科自1974年-1980年共收治急性菌痢893例,占儿科住院总数7.2%,893例中作粪便细菌培养者294例,计检出痢疾杆菌230株,阳性率77.9%,其中福氏痢疾杆菌212例,占检出菌株92.2%,宋内氏痢疾杆菌17例,占检出菌株7.4%,鲍氏痢疾杆菌1例,占检出菌株0.4%,未发现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8.
研究90年代痢疾杆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迁。1989年至1995年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病人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7a中从13836份粪便标本中检出痢疾志贺氏菌共1814株,总检出率1311%,其中弗氏菌(B群)占优势82.47%,宋代菌(D群)17.25%。每年以8~11月份检出率最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痢疾杆菌对丁胺卡那、头孢三嗪及头孢他啶皆敏感,庆大霉素及呋哺妥因较敏感,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仅80%左右,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SMZco及化力新明显耐药。结论:自1990年始上海地区弗氏菌逐渐超过宋氏菌而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流行菌群,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有所增加,提示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正> 痢疾是全年都可发病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其致病菌分四个群,分别 为宋内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 痢疾志贺氏杆菌,鲍氏志贺氏痢疾杆菌。近年 来,从我院接收的患者大便中检测情况看,太原 地区流行的痢疾较多的是福氏志贺氏痢疾杆 菌,但从今年1至8月份便培养检出的菌种看, 致病菌呈多样性,痢疾志贺氏杆菌40株福氏次 之25株,小肠结肠耶尔森菌5株,肠球菌5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广州市1983~1985年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学调查。共检查腹泻类便1363宗,检获致病菌326株,检出率为23.92%。二种混合感染病原菌19宗。引起腹泻致病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主,占37.42%,志贺氏菌占30.98%,沙门氏菌属占13.5%,空肠弯曲菌占10.7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T-ST)占7.37%。并在1983年11月~1984年10月从286例婴幼儿粪便中查出优势大肠杆菌147株,进行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型,共检出ETEC24株占16.2%。广州市流行的ETEC以LT为主,占75%,ST与LT/ST各占12.5%。结果与国内外报导基本相符。对痢疾杆菌、ETEC菌株作了药敏试验,供预防医学和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987—1989年从海府地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85株痢疾杆菌,经生化和血清学分型表明:福氏志贺氏菌(B群)为该地区流行的优势菌,占85.9%(73/85株),宋内氏(D群)占10.6%(9/85株)、鲍氏(C群)占3.6%(3/85株),但未检出痢疾志贺氏菌。在B群中以2a型居多,占58.9%(43/73株),1b型次之,占22%(16/73株)。药敏试验结果:对一种药物耐药的菌株达98.8%(84株),3耐以上的多重耐药菌株占94.1%(80株),最多9耐。其中对TET、STR、SUL、FU、ERY、AMP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1.8%、81.2 %、77.7 %、71.7%、70.1%、60%。CMP(51.7%)、SOS(32.9%)次之。CTN、GEN、AKN、NEO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21%、5.9%、1.2%。所有的试验菌株对KAN、TOB均敏感,故可做为临床治疗痢疾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科分离的59株痢疾杆菌中有弗氏菌34株(57.6%),其1型和2型占82.4%(28/34)、宋氏菌19株(32.2%),其R型占78.9%(15/19),鲍氏5株(8.5%),志贺氏2型1株(1.9%)。全部菌株对10种抗生素各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3种以上耐药者在弗氏菌株中为61.8%(21/34)、宋氏菌则为89.5%(17/19),后者有1株对10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组34株可传递耐药性菌株的R质粒分离率占59株的57.6%,其中有3种以上可传递的R~+质粒的菌株占85.3%(29/34)。从菌型分布、耐药率和耐药R质粒传递率表明,弗氏菌以1、2型为主,宋氏菌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1月~1984年10月对广州市286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ETEC调查。标本除检出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的致病菌,不作ETEC外,从检出的大肠杆菌147株中查出ETEC24株,阳性率为16.3%。广州流行的ETEC以LT大肠杆菌为主,有18株(占75%)。ST与LT/ST各3株(各占12.5%)。24株ETEC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妥布霉素、庆大霉索、新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者检出痢疾杆菌菌群分布及对药物敏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肠道门诊2006年6~10月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痢疾杆菌分离,以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进行菌株鉴定分群,以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168株痢疾杆菌,生化及血清鉴定结果,宋内志贺菌占63.7%,福氏志贺菌占35.1%,鲍氏志贺菌占1.2%,未检出痢疾志贺菌;药敏显示检出菌株对诺氟沙星、奥格门丁的耐药率分别为8.3%、9.5%,对磺胺、氨苄西林、四环素、萘啶酸、利福平有较高的耐药率均超过75%。结论宋内痢疾杆菌为优势菌群,检出菌株对诺氟沙星、奥格门丁的耐药率较低。可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山西省2005年至2007年126株志贺氏菌的分型和耐药性测定结果。方法:志贺氏菌的鉴定和血清分型按痢疾防治手册(2006)进行;耐药性测定参照K—B法进行。结果:126株志贺氏菌中福氏志贺氏茵占83.33%,宋内志贺氏菌占16.67%,未检出痢疾志贺氏菌和鲍氏志贺氏菌;126株福氏志贺氏茵可分为5个亚型,F4c为优势菌;对9种抗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超过88%的有奈啶酸、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结论:2005年至2007年志贺氏菌以F4e为优势菌群,其耐药性有所增加,提示临床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延边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菌组的分布及菌株耐药性,并比较了二三个不同年代的痢疾杆菌菌型。结果表明,福氏痢疾杆菌仍是我州流行的主要菌组,宋内氏菌和志贺氏菌有相对升高的趋势,并出现了鲍氏菌,福氏痢疾杆菌的比率则有所下降。现在流行的痢疾杆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药显示高度敏感性,对红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理地区志贺氏菌的血清学分型及药敏,采用常规鉴定及药敏试验法,对62株志贺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药敏测定。结果:62株志贺氏菌中福氏2型占96.8%(60/62),志贺氏2型占3.2%(2/62);药敏结果以氟哌酸敏感率最高(90.3%)。提示该地区菌痢主要流行株为福氏2型,建议治疗菌痢首选氟哌酸。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解吉林市志贺氏菌属菌型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动态,现将我院1972~1988年住院菌痢患者痢疾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如下:(一)血清学菌型鉴定结果。在1740株痢疾菌中,以福氏菌为主要流行菌型共1528株,占87.8%,其次为宋内氏菌群共150株,占8.62%。与广州、哈尔滨、杭州、湖南、武汉、江西、西安、成都等省市近年来报告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宋内氏占8.62%,明显低于广州27.13%。在661株福氏菌中,鉴定出16个血清型,以福氏2b 占首位为40.3%,其次是福氏1b 占24.8%,2a占8%。志贺氏Ⅰ型仅1983年发现3株。志贺氏Ⅱ型(舒密氏)共检出23株占1.32%。鲍氏菌检出34例占1.95%。  相似文献   

19.
一、调查方法自1964~1984年我们在郊区食品业从业人员粪便带菌检查及部分地区痢疾患者粪便中,分离到679株沙门氏菌和132株志贺氏菌。以上菌株均作生化反应及沙门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分型诊断血清凝集试验鉴定。二、调查结果 1.沙门氏菌属与志贺氏菌属细菌分型情况:见表。 2.其中71株福氏痢疾杆菌菌型如下: 福氏1a型 6株(8.5%) 福氏1b型 6株(8.5%) 福氏2a型 19株(26.8%) 福氏3a型 5株(7.0%) 福氏4型 4株(5.6%) 福氏5型 1株(1.4%) 福氏x变种 3株(4.2%)  相似文献   

20.
中美洲菌痢流行特征 1968年中美洲发生一种少见的志贺氏I型痢疾杆菌(shiga bacillus,DysenterJae I)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下称“菌痢”)暴发。该型菌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在远东、欧洲、拉丁美洲流行,但1920年以后在世界各地已很少发现[1]。我国菌痢病例中志贺氏I型菌的比例也逐年减少。以北京为例,1922年至1952年的30年中志贺氏I型菌占20-34%,而1954年至1960年则从4.3%降至0.6%。上海市的情况也类似[2]。全国只有个别地区如西藏拉萨[3]、云南红河洲[4]等有报告。至于此菌逐渐消失的原因还不清楚,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及营养改善可能有关[5]。 志贺氏I型与弗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不同:(1)不发酵甘露醇;(2)除内毒素外还能产生外毒素;(3)临床表现较重,常有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也高;(4)在外界生存能力低;(5)较少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6)排菌时间较短。 1969年在危地马拉出现一批腹泻病人,由于许多病人有粘液血便,并查到阿米巴原虫(没有做细菌培养),当地又是阿米巴流行区,故只被诊为阿米巴痢疾,用依米丁治疗无效[6]。以后经细菌学检验才确定为细菌性痢疾。病人血凝抗体滴度在1:40以上,在已发生暴发的人群中血凝抗体阳性率20-50%,而流行之前该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