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也常见于素体湿热内盛的患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咳嗽缠绵,长期不愈的病人,抓住“湿咳”的临床特点,应用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陈佳  于斌  徐云生  陈孝银 《新中医》2014,46(7):245-246
<正>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失宣肃引起的咳嗽,此类咳嗽其病程可缠绵数周至数月,常经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岭南地处南方,其特殊的气候环境,对湿热咳嗽的产生影响很大。笔者通过对岭南地区湿热咳嗽形成因素、辨证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岭南湿热咳嗽论治特点。1岭南湿热咳嗽的病因病机湿热咳嗽的发生,主要与外感湿邪和体质因素有关。岭南地处我国的南端,北以五岭为屏障,南濒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又由于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炎热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医湿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临床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至于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从中医病因学看,“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甚”,湿温与湿热,其感受邪气相同,湿热包括湿温,湿温病应属湿热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湿热咳嗽辨证论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敖素华 《四川中医》2005,23(6):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常见于素体湿热内盛的患者。舌象是诊断湿热咳嗽最具特异性的指标。清热化湿、轻宣肺痹是治疗湿热咳嗽的大法。  相似文献   

5.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11):41-42,18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发生的热病,多发生于夏天雨水(?)湿季节,初起以发热(或午后潮热),头重恶(?),身重疼痛,胸(?),脘闷,不渴饮,面色淡黄,舌苔腻,脉(?)缓为主证。本病的特点是发病较缓,病势缠绵,易发白(?).肠伤寒、付伤寒,夏季流感、钩端螺旋体病、(?)虫病等属湿热(?),可参考本讲的辨证治疗。病因(?)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外侵,正气不足  相似文献   

6.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7.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分消走泄法由清代医家叶天士首次提出,主要用于治疗三焦气分湿热病证。痤疮是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疾患之一,湿热是本病病机关键,湿热体质亦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因此,临证治疗可运用分消走泄法以清除湿热邪气,改善湿热体质,并根据痤疮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虚湿蕴等不同证型分别治以疏风清热、宣散湿邪,荡涤肠胃、畅清湿热,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从宣上、畅中、渗下层面分消湿热病邪,同时兼顾脏腑虚实,以达标本兼治之功。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主要基于成人still病发病特点,阐述成人still病的中医临床论治经验。方法:总结前人治疗still病临证经验,并结合自身体会,进一步探讨的其临床论治经验。结果:成人still病临床多以湿热邪气致病为其病变特点,临证结合其湿热的轻重,通过辨证论治,可有效治疗多种病因不明的成人still病。结论:成人still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病机可涉及到风、湿、热、毒、瘀等,但须认识到湿热邪气贯穿于病程始终,是其发病的关键。临床治疗成人still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结合正虚邪恋的病变本质,并且辨别湿热的轻重,根据其他特殊病变特点,随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2.
湿热咳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有论述,如《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但论述较少。这或许既往“(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温病条辨》)有关。但目前在临床上湿热咳嗽却是时常遇到,已陆续有临床报道,而目前中医专著和教科书对湿热咳嗽所述甚略。为此,笔者就湿热咳嗽简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3.
咳嗽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其中湿热咳嗽在我国南方尤为多见。湿热二邪交织成复杂的矛盾体,清热碍湿,化湿助热,这决定了湿热咳嗽治疗的特殊性。本文总结了杨宇教授对于湿热咳嗽的治疗宜忌,即宜宣展气机、分消湿热、燥运脾湿,忌苦寒冰伏、敛肺止咳、辛燥伤阴。杨宇教授根据四诊尤其是舌象的细节差异,将湿热咳嗽分为湿重热轻、湿热并重、热重湿轻三种证型,分别主以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丹,疗效确切,其经验可供同道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微 《家庭中医药》2021,28(5):59-60
夏天,酷热难耐,人们总想尽办法防暑降温.可是普通人很少能想到要除湿,只有那些稍懂些养生知识的人才会注意到,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除湿,方可避免湿热缠身. 夏季虽热,却是湿气较重的时候.湿邪是一种很伤人的外邪,非常容易诱发或加重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其中,湿热体质常因感受外界湿热病邪而形成,即六淫中的暑、湿二气合为病.“热为...  相似文献   

15.
湿温病证治刍议河南473061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曲占河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氤氢粘腻,热为阳邪,耗津伤液,湿与热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以胃肠为薮,外连肌表,内连膜原,弥漫三焦,郁...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18.
董滟  蒲蓉  雷敏 《四川中医》2005,23(12):15-16
通过对痰湿同源异流及痰热与湿热所病脏腑不同的阐述,结合老年人体质特点,提出老年咳嗽湿热中阻新证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程门雪湿温遗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学屏  夏玲 《中医杂志》1993,34(5):276-278
湿温病大都发生于夏、秋之间,两湿较盛之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薛生白《湿热篇》中,完全是湿温病证,湿温治法。严格而讲,湿温与湿热,应有所区别:湿温多有发热,且热势缠绵,不易化解;如身无发热,而仅有湿热症状者,则称为湿热。  相似文献   

20.
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热体质是以中医湿热证如胸满痞闷、身重体倦、身热缠绵、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表现为主,缠绵难愈为特点,发生相关疾病的一种病理体质类型。明代医家陆晋生明确提出湿热体质的观点,他在《鲆溪医论选》中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情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近年来,在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中,大都认为有湿热体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