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内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NICU内215例极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9例。观察组采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管饲喂养方法。观察两种鼻饲方法客观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儿完成研究。观察组极低体重儿转出NICU时体质量增长到(1397.0±22.10)g,高于对照组(1320.0±18.2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 P<0.05)。观察组极低体重儿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转出NICU时间为(4.94±0.70),(9.69±7.19)d,均低于对照组[(4.74±0.74),(11.63±4.0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4.85;P<0.01)。观察组患儿的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论应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可以减少极低体重儿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NICU入住时间,提高体重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管饲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需鼻饲喂养的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间歇输注管饲法,对照组45例,采用间歇重力管饲法。比较两组从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及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包括频繁呕吐、奶量不增或减少、胃潴留量、腹胀、胃内有咖啡样物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从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分别为(3.86±1.29)d,(9.58±3.24)d,达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分别为(8.49±2.04)d,(15.87±3.01)d,且观察组的喂养耐受性更高,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歇输注法管饲法喂养增强了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缩短了到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为早产儿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解决早产儿胃肠道喂养问题,减少喂养并发症,增强喂养耐受性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管理、静脉输液,保证足够液体和热卡,观察组加用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两组早产儿喂养并发症、体重、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足量肠胃营养时间及胃泌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增加速度为(22.86±1.74)g/d,对照组增加速度为(19.79±1.32)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为43.33%,观察组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对照组早产儿14d后血中GAS含量为(118.4±28.6)pg/ml,观察组为(135.54-33.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成熟,加强吸吮和吞咽的协调性,有助胃肠道组织细胞发育和功能完善,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尽早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与常规鼻饲对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出生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重力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喂养。对比两组早产儿喂养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胃管留置、出生体重恢复、达全胃肠营养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呼吸暂停、呕吐、腹胀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饲早产儿采用重力喂养,可以促进其奶量增加,更快达到全胃肠营养,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s)对早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下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不能耐受全胃肠道营养的早产 VLBWIs患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于出生2 h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应用肠外营养;常规治疗组49例于生后48 h开始应用传统的静脉营养方案。住院期间计算出两组患儿热卡、蛋白质,监测血糖、头围、身长,住院期间定期抽血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生3d观察组所摄入热卡、蛋白质分别达早产儿摄入标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9 d观察组所摄入热卡、蛋白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 d、9 d、21 d观察组热卡和蛋白质累积丢失,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正常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头围、身长增长较常规治疗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均未增加相应的并发症。【结论】VLBWIs早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下足量肠外营养耐受性好,体质量增长快,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缩短,没有增加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2月我院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开奶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开奶时间及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成熟,并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家庭病房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镇江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低体重儿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冷藏母乳人工奶瓶喂养,观察组于家庭病房内由患儿母亲亲自母乳喂养。对比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长、6个月龄纯母乳喂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6个月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NICU内建立母乳喂养家庭病房可有效提升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重力鼻饲喂养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重力鼻饲喂养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喂养法,观察和比较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腹胀、呕吐和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力鼻饲喂养法能够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功能吸收,促进患儿恢复出生时体重和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腹胀、呕吐和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和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体质量低于1.5 kg的早产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1周内给予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24~72 h内经口或鼻饲喂养,比较2组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达到完全喂养量的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64.7%(22/34)和14.7%(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胎粪完全排尽、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达完全喂养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将其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18例和营养性吸吮组20例。营养性吸吮组给予单纯鼻胃管营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记录入液量、奶量、热卡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记录喂养相关情况。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发生率低于营养性吸吮组(P0.01);喂养耐受情况优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反流次数均少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或P0.01);鼻饲管留置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28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早产儿均按医嘱根据胎儿成熟度给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再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每天固定3个时间点通过直接和录像观察喂养表现。结果早产儿禁食天数、鼻饲营养天数、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平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在初始吸吮时的节律和强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早产儿嘴唇、舌头、下颚的协调性及吸吮时其口唇密闭性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吸吮-吞咽-呼吸节律性和协调性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早产儿首次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口腔运动评估量表测评正常型态例数观察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需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的早产适于胎龄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予以INGF之前,喂养过程中及喂养后予NNS,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NS能够减少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喂养方法对住院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实验A组:输液泵持续输注24h;实验B组:输液泵持续输注30min,间歇1.5h,交替进行;对照组:持续推注3~5min,1次/2h。观察三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情况。结果实验A、B两组喂养耐受性均较对照组好,且实验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B组(P<0.01)。住院10d、20d三组间平均体重增长差异无显著意义,且实验A、B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输注法是早产儿较为理想的喂养方法,其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情况均较好,其中输液泵持续输注法,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及全肠内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疗效。【A-法】选择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治疗的56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应用奶内联合肠外喂养;另选择同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3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肠内营养。分别比较两组出院体重、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院体重明显增加,各种并发症如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喂养不耐受等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获得更多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试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输注法,持续输注24h;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推注法,推注时间3。5min,1次/2h。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性、体重增长及营养状况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输液泵持续输注法是早产儿较为理想的喂养方法,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