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及其部分形态学参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UC患者132例(UC组)及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功能性肠病患者208例(对照组),比较其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LPLT%)、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  相似文献   

2.
张义元 《山东医药》2009,49(2):93-94
检测56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实验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体积(MPV)。56例UC患者经用艾迪沙治疗后缓解37例(缓解组),同样方法检测其外周血中的BPC和MPV。结果缓解组、实验组BPC及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明显高于缓解组(P〈0.05);实验组不同程度UC患者BPC及MPV比较,P均〈0.05。认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BPC及MPV明显升高,BPC及MPV可作为评价UC活动度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朱军高沪滨邱歆海田松苏华王玉柱李月红我们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以单位点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慢性肾炎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的分子数,了解患者体...  相似文献   

4.
高成超  程永波 《山东医药》2020,60(35):109-1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血小板异常已引起关注,包括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小、血小板活化等相关变化。血小板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缺铁乏等因子水平改变有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而血管生成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白细胞介素6一方面可以促进肝脏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增加。铁供应减少会导致巨核细胞具有更高的活性,从而释放更多的血小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能促进并维持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及血管生成,抑制淋巴管生成。以上变化均提示血小板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异常情况对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靶点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王恩  林敏华  颜小丹  张玉 《胃肠病学》2012,17(7):430-432
背景:研究发现凝血机制活化在炎症性肠病(IBD)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参与介导凝血和炎症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黏附。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65例活动期UC患者、31例缓解期UC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分析三者与UC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CD62P阳性率、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UC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均较缓解期UC患者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62P、PLT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PV与UC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P-选择素、PLT、MPV能反映UC疾病活动度,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测定在冠心病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1例冠心病患、30例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GMP-140含量。结果:冠心病患GMP含量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01);合并AMI组GMP含量显高于无合并症和合并高血压、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心绞痛组GMP含量仅次于AMI组,但二无显差异。结论:冠心病病情愈重,GMP含量增多愈显,因此它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9.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在老年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4例老年冠心病和20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GMP-140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心肌酶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GMP-140明显增高,GMP-140与心肌酶学及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GMP-140是AMI和UAP病情监测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31例冠心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 ISA) ,测定 GMP- 140含量。结果 :冠心病患者 GMP含量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合并 AMI组 GMP含量显著多于无合并症和合并高血压、稳定型心绞痛组 (P<0 .0 1) ;不稳定心绞痛组 GMP含量仅次于 AMI组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心病病情愈重 ,GMP含量增多愈显著 ,因此它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正常对照按年龄分为Ⅰ组、Ⅱ组。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三组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分别为15.4±13.3、13.2±6.0、8.0±6.0ng/ml,均明显高于Ⅰ组或Ⅱ组。UA组血浆GMP-140同于SA组,与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2例无微血管病变,18例有微血管病变)血浆GMP-140的变化,同时观察了患者用己酮可可减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GMP-14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己酮可可碱治疗后GMP-140则明显下降,伴微血管病变者比无微血管病者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GM  相似文献   

13.
1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或非溶栓组一般治疗)后1、6、24小时,第2、3、5、15天测周围静脉血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数量,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IRA)再通的关系。结果表明:溶栓治疗后血个板GMP-140存在着升高和降低两种结果:IRA再通组GMP-140在溶栓后1~6小时显著下降;IRA未通组GMP-140在溶栓后1~6小时较溶栓前显著上升。提示血小板活性的改变与AMI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关系密切,血小板GMP-140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作为临床判断IRA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最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对AMI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都有帮助,并为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膜上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了47例健康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探讨不同年龄组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了解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 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 2 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GMP - 140 )、血栓烷B2(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Ag)水平。结果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GMP - 140、TXB2 和vWF∶A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6 -keto -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GMP - 140与vWF∶Ag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 ,内皮细胞明显受损 ,应用抑制血小板活性药物 ,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