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 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 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论301条(按赵刊宋本,下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特揭“始得之”之病期,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及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作对勘,仲师在此三条,以“始得之”、“得之二三日”、“得之二三日以上”,申明少阴病的发展变化,其义甚深。少阴病以无热恶寒为正局,何以会“反发热”?反发热当与“脉沉者”联系起来看,脉沉乃患者正气先亏,寒伏于里;今见发热,则是由阴出阳之兆,  相似文献   

5.
谈谈四逆散     
四逆散的适应证《伤寒论》少阴篇(第318节,赵本,下同)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是四逆散主要的适应证。但这里所指出的证候,如从表面来看,可以使人产生下列看法:(一)骤看“少阴病、四逆”五字,似属一个严重证候,因经文没有指出这是因下利而引起四逆之证,因而容易联想到少阴病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经文298条)的严重阶段。(二)细读本节全文,则觉得与第298节所指的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七条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关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历代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 认为发于阳是发生阳径 ,发于阴是发于阴径  如钱潢说 :“发于阳者 ,病入阳径而发也 ;发于阴者 ,邪入阴径而发也 ,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 ,阴胜则身寒’ ,阴阳更胜之变也。”2 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 ,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如张隐庵说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 ,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 ,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一首疗效确切的经方,主治少阴感寒,阳气不足,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例阳虚外感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结合具体病例介绍点滴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并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实则属仲景的六经辩证中的少阴病方,多理解为因少阴阳虚、少阴邪热内郁或少阴枢机不利。然而教科书中多对其病机解释为肝胃不和,并由此测其治法为疏肝理脾。余认为其与仲景本意之间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故试用八法之外之"通法"释四逆散之法。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原文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常用发表之剂,主要用于少阴表证。  相似文献   

10.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Ⅰ综述 一、厥阴病的概念 以“蹶阴”名病,包含有以下的意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谓“两阴交尽”是说,三阴中阴气以太阴为最多,少阴次之,至厥阴则开始向阳转化,其阴气最少,故又称厥阴为“一阴”、“尽阴”。厥阴的阴气少,在生理上是指其所主之阴为人体阴分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阴血(肝藏血:心主血,而心包代心用事);病理上则体现在厥阴病以阴血耗竭为主要病理变化。厥阴病中感受直中之邪者,起病即出现“消渴”;  相似文献   

11.
李文瑞教授认为少阴病虽主证是寒证,然而在临床也有热证,且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少阴之本属阴而标属阳,故既有阴从阳化寒,又可有阳化热,所以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别。少阴病热化证系热伤肾阴,热邪内郁,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之阴虚火旺证。症见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等,但临床证型各异。李文瑞教授根据《伤寒论》原文摘录内容,从病因病机、方解应用等方面对少阴病阴虚火旺心烦不得卧之黄连阿胶汤证、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证、阴虚热扰之猪肤汤证、少阴客热咽痛之甘草汤证及桔梗汤证、水亏火炎咽中生疮之苦酒汤证、少阴客寒阴盛阳郁咽痛之半夏散及汤证、阳邪郁遏之四逆散证等少阴病热化证进行论述,并附有治验案例。可能对临床在掌握经方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经方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临床实际,论述了《伤寒论》少阴病的本质及临床辨证施治的关键。并举例说明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少阴直中和传经证的论治。指出辨少阴病的预后当视阳气回复而定,少阴生死,阳回则起。另外,本文认为少阴急下证与阳明急下证机理不同,治法也异,少阴者当从温下或养阴润燥,增水行舟治之,决不可急下。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笔者跟随导师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阳法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书虽无温阳法这个名称,但多处提出了温阳的法则。如《全匮·痰饮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所谓“温”,就是温阳(包括温中、回阳),适应于阳虚寒胜之证。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尤其在心肾疾病的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就个人临床实践所得,试举数  相似文献   

15.
对于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认识,迄今为止,历代注家对此多避重就轻,阐发未能得其真要.少阴病阳衰阴盛,而遣方用药却没有针对少阴病的心肾虚衰,而仅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主之,这绝非偶然.笔者认为,本条所论少阴病属于寒化重证,标本俱急,且标急难以救本,故以"吴茱萸汤主之",属权宜治法.对此,贸然提出以下认识,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正0引言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五味药组成,《伤寒论》中记载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1]少阴病篇第316条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1]该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  相似文献   

17.
四逆散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318条,其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病位、病因病机和方义分析等方面。关于病位,主要有少阴说、厥阴说、少阳说;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热邪、阳气内郁、脾胃不和、阳虚寒盛等不同认识;而由于各家方义分析的不同,四逆散又归属于清解剂、轻下剂、和解剂等不同范畴。然相关文献及研究基本证实四逆散证的病位在少阴经,病机为阳气郁闭,主攻少阴阳虚轻证。  相似文献   

20.
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咽痹以少阴客邪上泛、风邪犯肺客咽、脾虚湿浊痹阻、实火循经夹咽4种证型统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银翘散为辛凉之平剂,主风热犯肺客咽;理中汤合牡蛎泽泻散以通阳气、散水结,湿浊蕴阻之咽痹;清胃散专治实火牙痛,使以桔梗、半夏假道上行至咽,清热肃咽,取“辛开苦降”之义;黛蛤散主木火刑金之咽痹,佐以左金丸,使以桔梗循经上咽,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取“木郁达之”之义。究其辨治用药谨防寒凉用事,避其郁遏之弊,始终不离“郁”字,其治以“辛苦开郁”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