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11例共20眼,近视度数-7.00~-30.00DS,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期限1~3个月,检测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计数,裂隙灯观察眼前节(包括虹膜与透明晶状体)和眼底镜观察眼底情况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 20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迅速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无明显改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手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屈光状态,可预测性、可逆性,术后3个月内无严重并发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89例(114眼)高度近视接受ICL植入术,对比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例发生一过性高眼压,余眼压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青光眼或色素播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ICL植入术具有可预见性、安全稳定、可逆性的特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4.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Phak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63例(117眼).球面等效屈光度-6.25~-19.00D,矫正视力≥0.8者101眼,0.5~0.6者15眼,1眼<0.3.术前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压、散瞳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轴长、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及角膜水平经线直径(WTW).屈光度取较平均的值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Starr公司专用公式;根据角膜水平直径加0.5 mm选择人工晶状体的长径;人工晶状体为美国Starr公司产品,以胶原异分子聚合物为材料,双凹单片式.术前行钇铝石榴石晶体(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每眼2点,相隔90°,手术选择表面麻醉,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吸除黏弹剂,缩瞳,充盈前房.术后检查屈光度、角膜、前房、眼压、人工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117眼均成功,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且稳定,随访无回退,前房深度无改变,术后无持续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相容性好,2例(2眼)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浑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预测性好,视力恢复迅速,无严重并发症,适用屈光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ICL)与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矫治高度近视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组53例(103只眼)、年龄20~44岁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ICL/TICL),2组55例(106只眼)、年龄35~78岁高度近视患者部分伴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术后观察两组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5者1组占73.5%,2组占69.8%;术后12个月时1组占82.5 %,2组占7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1.0 D,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1组中于术后24 h内高眼压3只眼,1组中3个月发生眼底黄斑出血1只眼,2组中术后2个月发生黄斑出血1只眼,2组术后半年到一年间发生网膜脱离2只眼,后发障7只眼,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2组发生2只眼人工晶状体移位,1只眼手术复位,1只眼观察.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1组4例,2组述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晶状体置换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晶状体混浊程度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术后长期效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进步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对屈光度为-8.25~-28.00D的32例(5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53眼均成功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4.7者占100%,最佳矫正视力≥4.9者占84.9%,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的±1.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与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术式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6例100眼,分为两组:Ⅰ组ICL植入术组患者32例58眼,Ⅱ组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患者24例42眼。手术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

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后3mo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69.0%和71.4%; 术后1a,裸眼视力>0.5分别为72.4%和73.8%。术后1a,Ⅰ组62.1%、Ⅱ组57.1%患者的屈光度在预期屈光度±1.0D之内; ICL光学部后表面与透明晶状体的距离0.35~0.54(平均0.40±0.16)mm; 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Ⅰ组为12.1%,Ⅱ组为7.1%;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其他手术并发症:ICL移位1眼,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混浊2眼,夜间出现眩光4眼。Ⅱ组后囊膜轻度混浊3眼,夜间出现眩光3眼,视近困难12眼。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矫治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但仍需长期随访,注意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例(34只眼)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每只眼术前及术后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角膜曲率、裂隙灯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UBM、B超、角膜水平直径散瞳眼底检查.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作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术中1点位作虹膜周切口.结果 34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6,0.5±0.3;术后分别提高为0.5±0.2,0.7±0.2,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9.9±5.4)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1.5±1.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3249.6±337.1)/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3103.4±305.5)/mm~2丢失率为4.5%.术前平均眼压为(15.5±2.7)mm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9.4±7.3)mmHg,增高率25.2%.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0±0.30)mm,而术后1月明显减少到(2.99±0.19)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矫正效果好、预测性好、可逆性和简单等优点,但要谨慎看待这种手术长期的安全性,更长时间的随访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Yao K  Xu W  Yu JC  Zhang WY  Pan YC  Du XH  Chen PQ  Yi H  Wan DL  Li ZQ  Ye HB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6):339-343
目的 探讨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近视屈光度数为 - 7 0 0~ - 30 0 0D的 4 1例 (73只眼 )高度近视患者行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手术前、后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透明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情况 ,检眼镜下观察眼底情况 ,房角镜下观察房角状况 ;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时间 3个月。结果  73只眼均成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裸眼视力术前为一尺指数至 0 2 ,术后 3个月为 0 1~ 1 0 ;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 0 0 5~ 1 0 ,术后 3个月为 0 1~ 1 0 ;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屈光度数术前为 - 7 0 0~ - 30 0 0D ,术后 3个月为 - 6 0 0~ +2 5 0D。术前与术后 3个月比较 ,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75 1,P =0 0 82 ) ,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181,P =0 2 4 0 )。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 (2 6 80± 5 38)个 mm2 ,术后 3个月为 (2 5 14± 4 2 0 )个 mm2 ,较术前减少了 6 19%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182 ,P =0 2 4 2 )。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不仅手术操作简便 ,而且术后屈光状态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在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量化评价方面的意义.方法 60岁以上志愿者25人(25眼),为正常对照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应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测量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并分别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与术后1d、7d、30 d测量的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前房形态参数的测量值均大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两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光眼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青光眼组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较术前均加深,前房容积较术前均变大,前房角较术前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可以用来量化评价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前段形态的变化,为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视力及眼压。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分为雷珠单抗组及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各30例(30眼)。分别行0.05 ml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角膜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我院确诊为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进行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及抗真菌药物应用。观察期:≥6个月。结果16例(16眼)中男9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4.61±7.37)岁。治疗前矫正视力:数指/10cm~0.2。全部16例治愈,矫正视力:0.05~0.8。结论角膜病灶清创联合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早期、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的特点,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东丽区2所小学2 301名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阅读障碍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出102 例阅读障碍儿童作为阅读障碍组,并在非阅读障碍儿 童中选出年龄、性别、班级相匹配的102 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查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儿 童的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近立体视、隐斜视度数、双眼调节幅度(移近法)、双眼调节反应(FCC)、 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集合/调节(AC/A)、集合近点(NPC)等情 况。采用t检验及χ2 检验分析2 组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 分别为(-2.08±2.18)D和(-1.95±2.00)D,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调 节反应量分别为(0.02±0.63)D和(0.21±0.35)D,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11); 对照组与阅读障碍组的PRA分别为(-2.77±1.82)D和(-1.8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 P=0.040);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0±2.26)cpm和(5.43±4.25)cpm,2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2,P=0.027);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AC/A分别为(3.81±0.81)Δ/D和 (3.09±0.84)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25)。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群在调节及 集合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阅读障碍儿童主要存在的调节及集合问题是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弥漫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弥漫型DME 74例(82眼)分为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组(A组,31眼)、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组(B组,24眼)和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组(C组,27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FFA及注射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BCVA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治疗后BCVA无改善;B组CMT治疗后1个月无改善,治疗后3及6个月CMT下降(P<0.05)。治疗后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FFA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内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C组少于A组(P=0.001)。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激光光凝与单纯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弥漫型DME效果相近,均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可减少康柏西普注射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