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谈谈含咽法     
中药服法的选择,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医家根据病情的需要总结积累了很多的服药方法,比如热药应冷服、寒药宜热饮,上病饭后服药,下病饭前服药,发汗药在服药后应当啜少许热粥以利发汗等等。含咽法也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82-84
"角药"是基于中医药性理论,将三味具有相互促进或相反相成等作用的中药联合配伍而成,始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经方中有40余首独立成方的角药,其用药精炼,配伍巧妙,为后世所推崇。该文阐述了瓜蒌、薤白、白酒等6首常被用于治疗胸痹(冠心病)的角药,希望对医家辨证治疗胸痹(冠心病)甚至现代其它心血管疾病以及进一步加深对经方角药的理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蕴涵了大量将息法的内容。文章从药物煎煮、药物服用、服药后调养、养生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将息法、择时服药、养生护理等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原书不仅论述杂病的辨证论治,而且重视易被医家忽略的影响疾病疗效的各个环节,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包括药前调护、服药调护、药后调护三个方面,并对此作有详细记载,对后世用药调护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医用药调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疗效判断,既是对辨证诊断正确与否的检验,又是选方用药准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伤寒论》中对服药后疗效判断的论述较多,对后世医家启发较大,笔者将其归纳为六法.1 汗出判断法 即是通过询问病人服药后汗出情况来判断疗效的方法.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和驱邪外出的作用,若病人服发汗或发散剂后微微汗出,说明邪随汗出,营  相似文献   

7.
路宗志  邵雅斐  武永利 《光明中医》2012,27(12):2580-2581
《伤寒论》一书由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其创立的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自成书以来就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为了深入的研究《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本人从大枣这一单味药入手,对《伤寒论》的组方规律和辨  相似文献   

8.
"痹证"一名最早出现在《素问·痹论》,仲景在继承《内经》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针对"痹证"治疗的理、法、方、药。创立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一系列疗效确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的有效方药。其中桂枝一药对"痹证"的治疗配伍应用,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配伍治疗痹症的证治规律,对临床更好的配伍桂枝治疗痹症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推拿称之为按跷,后世医家多言"按",而很少言"跷",并且很多医家把"按跷"说成是按摩,其实不然."按跷"的"按"在后世医家的发展下,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用手操作的治疗方法,应称其为按摩;而"跷"是古人用"脚"治疗疾病的方法.按跷是指手、足并用在病人体表做出一定的动作,对人体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方法.用足踩有其力度、渗透性大于手法的作用,但手法的技巧要强于足.本人参考古代踩跷文献和推拿手法,结合踩跷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用足操作治疗的方法.基本踩法分为5类(运动关节踩法暂略),有的踩法还应手足并用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谈医易相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群  邹世光  刘洋 《中医杂志》2008,49(7):666-667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一语对后世医学界影响较大,众多医家多有阐发,但解释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兹略陈愚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药误永鉴”是罗天益的重要学术思想,贯穿于《卫生宝鉴》的始终,但研究者尚不多。笔者从罗天益“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内涵、学术渊源、具体内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4个方面对该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罗天益遥承《黄帝内经》,深受张仲景影响,授受于其师李东垣,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药误永鉴”学术思想。“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择医要慎重、反对无病服药、四诊要全面仔细、用药要准确、治病要求本5个方面。其中,治病求本,是其“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核心。罗天益“药误永鉴”学术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又对后世明清著名医家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该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和创新,对临床用药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仲景<伤寒论>,并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以苦寒清热药与辛热祛寒药为主组方,用以治疗脘痞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蛔厥久利等脾胃寒热错杂之证.在八法中属于"和"法.  相似文献   

13.
吴鑫鑫  朱垚  朱金 《新中医》2015,47(3):291-293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治阴疽第一方,后世医家临床之用屡见奇效,被誉为"阴疽活命丹"。王洪绪所制此方,组方严谨,用药精当,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阴寒证。后世医家对阳和汤做过许多分析,各有所得。虽整体的方药分析,可使后人从中一窥其精妙,然对其君药的议论,却并无定见。目前存在有关阳和汤君药的三种看法,不尽相同。现结合各家观点,就阳和汤的君药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总结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内伤,百病弗生论""脾胃为升降枢纽论"的理论,概括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理论思想。同时对李东垣用药规律予以了分析、归纳,总结其"善用甘温,注重升阳""屡用风药""祛湿化浊散阴火"的用药特点,对指导后世医家临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正确掌握中药服药方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人在服药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不揣谫陋,将中药几种服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分述如下。一、日服次数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对每首中药方剂的日服次数都作了详细记载。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分日二服、三服、  相似文献   

17.
梅尼埃病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称为"耳眩晕"。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药少力专,被后世医家尊崇为"经方"。选取其中经方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真武汤治疗耳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药汤剂煎煮时对水量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是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之首,沿至今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代李杲曾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说明古人对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正确掌握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我国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赵海 《光明中医》2009,24(9):1650-165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被后世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全书共有方剂205首,这些处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功效卓著.原书不仅注重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遣方用药、加减变化、灵活机动,充分体现了依法立方、据证用药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邴守兰 《河南中医》2012,32(6):687-688
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医家临证须“知针知药”,这一思想融贯于各篇具体病证的论冶当中,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善于用意者不拘于一法一方,针、灸、药并重亦非机械的合用,须权衡诸法之长,取长补短,方能达到整合运用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