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肠息肉不典型增生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统计分析有病理诊断的结肠息肉,更好地认识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找出与不典型增生息肉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镜下切除或钳除的结肠息肉病例共560例,息肉624枚。因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息内部位、数目、形态、黏膜情况、是否分叶、病理类型、息肉大小等因素。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多样本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逐步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不典型增生息肉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息肉大小、黏膜情况、是否分叶状、病理类型。对所有因变量多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分析显示,能够独立影响应变量的因变量有年龄、黏膜情况和病理类型。当因变量不包括息肉形态,黏膜情况及是否分叶时,能够独立影响应变量的因变量有年龄、病理类型和息肉大小。结论:黏膜有糜烂甚至溃疡、年龄越大、息肉分叶,则息肉发生不典型增生的可能性越大。病理为炎性、幼年性、增生性或措构性息肉,则息肉发生不典型增生的可能性小。当因变量不包括息肉形态,黏膜情况及是否分叶时,息肉越大发生不典型增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治疗声带白斑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策略。方法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对45例声带白斑患者分别采用CO2激光黏膜表皮剥脱术、黏膜下切除术或声带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声带黏膜上皮角化不伴非典型增生(24例)以及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13例)均全部治愈。角化伴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治愈4例,其中3例复发,并相继进行2次或多次手术;1例癌变。45例术后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治疗声带白斑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术后嗓音恢复快、不易复发等优点;对病理检查提示有异型增生者需密切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染色组(150例)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150例)行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结果 染色组150例中共检出早期胃癌16例(10.7%)、重度不典型增生15例(10.0%)、中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79例(52.7%),其余40例为胃炎.对照组150例中检出早期胃癌5例(3.3%)、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6.7%)、中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42例(28.0%),其余93例为胃炎.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早期胃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退色,中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着色不良,慢性胃炎和正常黏膜主要表现为着色均匀.结论 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12例患者经内镜下将Lugol液喷洒在可疑食管黏膜上,在不着色或淡染区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2例呈阳性,其中早期食管癌5例,进展期食管癌2例,均呈完全不着色像;不典型增生56例,呈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色像,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均呈不染色像;慢性炎症39例,呈不同程度的浅染色像。结论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随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因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而定期进行内镜随访的患者150例为随访组,选取因重度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定期进行内镜随访的100例患者为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癌变和疾病逆转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3.9±0.6年)短于随访组(4.5±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每人复查内镜次数(4.3±0.7次)低于随访组(5.1±0.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逆转率(47.00%)低于随访组(63.33%),癌变率(3.00%)低于随访组(1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胃黏膜不典型病变程度的加重,逆转率逐渐降低,癌变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访可以使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早期发现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则可以减少这类患者的癌变。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尤其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在内镜下可见黏膜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形态学改变与组织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的关系,作者对2001年2月~2003年8月间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学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宫颈炎患者宫颈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阴道镜下检查92例宫颈炎患者,对宫颈移行带上皮表面异形细胞作活组织检查,发现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12例,宫颈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宫颈癌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X-2和VEGF在正常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性口腔白斑、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15例单纯性增生性白斑,33例不典型增生性白斑,42例鳞癌中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COX-2、VEGF在正常组和单纯增生性白斑组表达基本一致(P〉0.05),在不典型增生性白斑组、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单纯增生性白斑组(P〈0.05),二者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COX-2和VEGF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食管早癌患者100例(早癌组)、200例发生食管癌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的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i-Scan联合放大内镜下、白光内镜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指标。结果i-Scan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88.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2.5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28.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9.00%;白光内镜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57.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6.0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6.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7.00%;i-Scan对上述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Scan对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5.50%)与白光内镜(2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100例食管早癌患者、200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诊断的IPCL分型与病理类型对比,结果显示:100例食管早癌患者中有12例诊断为A型、将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2例诊断为B1型,将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4例诊断为B1型;白光内镜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57.00%,特异性为56.00%;i-Scan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82.50%;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97.00%。结论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例1,女,62岁.主因下唇中央部反复溃疡1年入院.6个月前,曾在门诊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示不典型增生.近2个月溃疡面积似有扩大,于2003年2月10日来我科要求手术治疗.入院后检查:一般状况好,心肺征阴性,既往体健.下唇黏膜中央可见2 cm×1.5 cm不规则溃疡,周围组织增生、凸起,累及唇下皮肤约0.5 cm,颌下、颏下、颈部淋巴结不大.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初步诊断:下唇黏膜溃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的胃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94例经胃镜检查符合疣状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在最大疣状隆起处及距该隆起病变边缘5 cm的平坦胃黏膜处各取胃黏膜组织2块,并根据其胃镜表现进行分型和其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疣状隆起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共有59例(62.77%),而疣状病灶旁5cm平坦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仅有20例(21.28%),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94例疣状胃炎患者中未成熟型46例,成熟型48例,成熟型组患者病变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较非成熟型组有增加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94例疣状胃炎患者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35例,阳性率为37.23%.结论 疣状隆起病灶部位更易于向萎缩性胃炎转化,提示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疾病.  相似文献   

12.
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以阐明碘染色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23例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1.5%卢戈液染色,并在淡染或不染区取活检.结果:323例患者经碘染色后有153例共176处淡染或不染灶,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25.6%(45/176)、24.4%(43/176);不典型增生及早癌的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相关;伴有食管进展期癌的患者多发淡染、不染灶及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的检出率高于不伴有食管进展期癌的患者.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能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可为进展期食管癌确定手术范围提供依据,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lugol液染色联合p53蛋白检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用复方碘溶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或淡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并行p53蛋白检测。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观察组染色组不染色或淡染色38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2例(20.00%),中重度异型增生11例(18.33%);对照组发现早期食管癌5例(8.33%),中重度异型增生6例(10.00%)。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3蛋白阳性率重度不典型增生一鳞癌组和正常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组分别为30.51%、10.71%,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癌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组(P〈0.05)。结论通过染色内镜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筛检,对上述检查结果阳性患者行内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同时进行p53蛋白分析,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者不规则子宫出血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检查发现宫腔息肉27例,息肉样增生13例,黏膜下肌瘤7例,子宫内膜炎4例,胚胎残留3例,单纯性增生26例,不典型增生5例,子宫内膜癌1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结论宫腔镜检查安全可靠,定位准确,减少漏诊,可在门诊进行,是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宫内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汪雨萌 《康复》2021,(4):I0013-I0013
45岁的李女士最近月经量变得特别多,不到一小时就要换一次卫生巾。月经的第5天,李女士赶紧来医院检查,B超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有7毫米。医生建议再去做一个宫腔镜或诊刮检查。两周后,检查结果出来,显示为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是不是内膜癌的前兆啊?”李女士为此焦虑不已……  相似文献   

16.
报道1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结节性增生病灶的超声表现类型与随访结果。手术9例中5例病理报告不典型增生伴局灶性癌变、间变及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在本文随访中也证实此种观点。影像学检查无论CT、血管造影还是超声显像都存在困难,定期超声检查观察结节增长速度和形态,配合AFP动态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增高,对预示癌变有较大帮助。必要时穿刺细胞学检查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其组织细胞内DNA含量和端粒酶变化 ,探讨食管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电子胃镜下观察食管黏膜变化 ,用碘液染食管黏膜上皮 ,观察颜色变化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组织细胞的DNA增殖指数和端粒酶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组织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的DNA增殖指数 (DI)明显低于癌组织 (P <0 .0 5 ) ;正常组织端粒酶的含量明显低于癌组织 (P <0 .0 1)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 (P <0 .0 5 ) ;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水平也低于癌组织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 (P <0 .0 1)。结论 DNA指数、细胞增殖率的测定在癌前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端粒酶表达在食管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是食管病变的早期指标 ,有可能成为诊断食管癌前病变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碘染色可提高食管早期癌症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阐明碘染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两年间行内镜检查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3%卢戈氏碘液染色,在直径0.5cm的不染区或淡染区内取活组织检查,计算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食管早期癌症的检出率。结果:通过统计内镜下碘染色活组织检查的应用,使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发现率提高了50%。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提高食管早期癌症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是诊断食管早期癌症和不典型增生的一种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亚甲蓝色素内镜在胃癌前病变和良、恶性胃溃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甲蓝色素内镜对诊断胃癌前病变和鉴别良、恶性胃溃疡的价值.方法:对13例内镜下胃溃疡样表现者口服亚甲蓝0.15,4~6 h后观察溃疡的内镜下特点,并在染色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23例内镜下胃黏膜异常表现者(包括5例胃溃疡样表现者)局部用0.5%亚甲蓝均匀喷洒,在染色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1例存在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2例为恶性胃溃疡,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为早期胃癌.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可提高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良、恶性胃溃疡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