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区脑膜瘤资料。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顽固性脑水肿2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周围性面瘫3例,脑脊液耳漏2例,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后痊愈。脑脊液鼻漏1例,腰穿引流后及耳咽管堵塞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的主要手术入路。颅底重建技术对于防止术后并发症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连续收治的18例岩斜区脑膜瘤。13例肿瘤大于4.5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61%),其中2例术后悔eber‘s综合征,1例死于肺炎。结论 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经岩骨前入路和岩骨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采用传统的经乙状窦前入路9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9例,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根据肿瘤在岩斜区的不同位置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21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脑膜瘤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8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肿瘤获全切(Simpson I、Ⅱ)11例,次全切(Simpson Ⅲ)5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瘫5例,面神经功能障碍4例,后组神经瘫2例,对侧肢体轻瘫2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3例不完全动眼神经瘫1个月后恢复,2例完全损伤未恢复:4例面神经功能障碍中3例3个月后恢复,1例未恢复;2例后组神经瘫术后1周全恢复;2例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恢复.5例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没有病例出现术后复发. 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关键,乙状寞前人路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对44例岩斜区腩膜瘤患者进行的于术治疗,比较小同治疗策略对患者术后神绛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及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情况.结果 根治性切除(GTR)16例,次全切除(NTR)20例,人部分切除(STR)8例.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放射外科治疗.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8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2例无改变,4例改善.术后1年GOS评分,GOS≥4分36例,GOS<4分8例.平均随访3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盲目追求岩斜区脑膜瘤GTR可能导致较高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病率,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NTR结合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是较理想的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累及海绵窦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同时选择10例20侧解剖标本进行3种改良切口模拟微创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研究;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合实验标本解剖数据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优缺点.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全切1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7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0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5例,出现新神经功能障3例.结合解剖学数据发现,3种改良切口对不同类型岩斜区肿瘤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暴露. 结论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的优先选择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人路选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累及部位及病人的状态等选择手术人路,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1例,乙状窦前人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7例。结果术后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病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术后出现昏迷8例,面神经麻痹7例,肢体肌力下降11例,动眼神经麻痹15例,展神经麻痹5例.颅内感染3例;死亡1例。50例随访6-18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结论手术全切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根治方法,但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为其选择个性化的手术人路。选择SimpsonⅢ-Ⅳ级切除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总结1998年3月至2010年5月的32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9例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3例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11例,围手术期死亡l例。结论针对肿瘤不同的生长位置采用合适的入路可提高手术切除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具有副损伤小、且能够显露整个斜坡区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切除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PS评分对术前后状况进行评估,并对预后及远期生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随访314例,男85例,女229例,术前KPS评分72.9±10.5.主要手术入路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53.5%),肿瘤大小为(4.1±1.0)cm,全切53.8%(Simpson Ⅰ或Ⅱ级),手术死亡率2.1%,术后KPS评分为65.5 ±16.1.平均随访71.2个月,复发28例,死亡23例.随访KPS评分为74.2±28.2.术前KPS评分、肿瘤与脑干粘连和与血管神经关系等均为预后KPS(≥80分)和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5年、10年和1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0%、90.6%和70.0%.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预后生活质量为前提,行个体化治疗,未全切者应规律复查,以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复发病例则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依据岩斜区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岩尖型16例中,11例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岩前即Kawase入路;海绵窦型19例中,13例Kawase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因累及颞下窝行Fisch颞下窝A型入路;天幕型38例中,6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9例乙状窦后入路;上斜坡型34例中,21例乙状窦前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Kawase入路,2例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6例(100%)岩尖型、38例(100%)天幕型、32例(94.1%)上斜坡型及10例(52.6%)海绵窦型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仅9例(47.4%)海绵窦型和2例(5.9%)上斜坡型行大部分切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7例(25.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KPS评分[(77.6±11.8)分]与术前[(74.3±15.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结合熟练的颅底解剖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 结果 59例中侵袭上岩斜区(A区)51例(86%),侵袭巾岩斜区(B N)45例(76%),侵袭下岩斜区(C区)13例(22%),侵袭桥小脑角区(D区)19例(32%),侵袭鞍旁海绵窦区(E区)28例(47%).59例中仅累及单个分布区的占12%,2个分布区的占36%,3个分布区的占31%,4个分布区的占14%,5个分布区的占8%.行眶颧入路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14例,乙状窦前入路33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3例.根治性切除23例,次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10例.结论 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区域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Kawase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Kawase入路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Kawase分型标准:上斜坡型15例,海绵窦型10例,小脑幕型23例,岩尖型9例。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42例,Ⅲ~Ⅳ级15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伤6例,颅内感染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末次随访,症状明显改善19例(33.3%),改善32例(56.1%),无改善或恶化2例(3.5%)。Simpson分级Ⅰ~Ⅱ级4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肿瘤复发2例(3.5%);Ⅲ~Ⅳ级1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8例(53.3%)复发,1例术后17个月死亡。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采用Kawase入路,根据Kawase分型标准,应用不同的手术策略,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