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前侧入路手术,观察组患者行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HSS及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利用x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95±1.07)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6.83±1.62)个月(t=8.1250,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术后观察组患者HSS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67%(P<0.05).结论 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可显著促进患者愈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疼痛,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冉俊涛 《中外医疗》2014,(30):17-18
目的比较传统前侧入路手术与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患者,患者临床诊断为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按照数字表格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分为(72.25±10.56)分高于对照组(60.29±9.43)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12例,对照组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比传统前侧入路手术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26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3例,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前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措施;对照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措施。随访1年,内容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可知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5.69±2.33分、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钟立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21-121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应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组76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9.95%),且差异统计表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应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平舆县人民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术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两组膝关节功能总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分为(73.45±9.92)分,高于对照组(58.69±10.12)分,观察组并发症例数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0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有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在手术时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结论 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肯定,具有骨折暴露充分、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曾卫平 《海南医学》2011,22(7):11-1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全部采用后路和前外侧、后路和前内侧联合入路,后路小钢板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固定,同时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12例,功能复位4例。1例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后愈合。16例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5~9个月,平均7.8个月。Rasmussen评分结果:优7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可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并后路小钢板固定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进行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创伤性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联合小切口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他们均给与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办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对这些患者进行三维重建或者是CT扫描,找出要给予小切口治疗的最佳部位,并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将其治疗后的出现的症状体征以及并发症等与治疗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预后情况。结果:通过跟踪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患者在接受前后联合小切口治疗后,膝关节恢复良好,并发症率为6.0%,预后效果良好。结论: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前后联合小切口治疗预后效果显著,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等优,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例。研究组给予内外侧联合入路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前正中单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测量胫骨平台相关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且不会增加术中创伤、手术时间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99-50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9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4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34%和21.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明 《中外医疗》2016,(28):82-84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单纯前正中入路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8.2±18)min、术后引流量(117.8±32)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96.4±20)min、(134±34)mL、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23±8.2)显著优于治疗前(12±4.5),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18±7.6)显著优于治疗前(13±5.2),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较好,不仅能快速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3例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接受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9例(对照组),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4例(观察组),比较两组膝关节评分(HSS)、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12-26个月随访,观察组HSS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能提供良好的显露,损伤小,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采用后内侧及前外侧联合入路,后侧胫骨内外髁和前外侧钢板固定.摄片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及愈合情况和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30例,复位良2例.32例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40周,平均33.5周.24周时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基本愈合,下地完全负重,无内固定失效.术后24周采用HSS评分82~94分,平均86.5分.结论: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汤永南  焦锋  陈帅 《吉林医学》2015,(8):1563-1564
目的:观察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胫骨平台后侧粉碎性骨折患者28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4例。对照组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锁定接骨板实施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均进行顺利,手术时间3~10 d,平均5.5 d,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10~14周),无骨折再塌陷及膝内、外翻畸形发生,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4.67±2.12)周,短于对照组的(19.03±2.54)周,Rasmussen评分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优良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口能较好地显露胫骨后侧、后内侧平台,可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植骨内固定,手术损伤小、时间短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73-476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前内侧切口及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48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前内侧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应用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并比较两组Rasmussen放射评分和功能评分、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Rasmussen放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研究组TPA、PSA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复位良好,并可对内侧骨块提供坚强的固定,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 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2周.随访结果 显示,本组优13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 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腓骨截骨手术入路,暴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回访,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面继发移位和塌陷。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5分(85~96分),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手术创伤相对小,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实施可靠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