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周围环境的受照剂量率及有效剂量,为不同人群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42例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24 h内,距离植入部位各方向不同距离的受照剂量率,比较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剂量率差异。对植入粒子的总活度与测量的剂量率及植入深度与标准活度下剂量率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出关系方程。根据公式计算不同人群、不同距离受照射的剂量率与警戒时间的关系。结果 距垂直粒子植入部位30、50、100 cm的受照剂量率分别为(6.92±2.87)、(4.10±1.62)和(1.30±0.48)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1,P<0.05)。患者左、右侧面30、50、100 cm受照剂量率分别为(0.378±0.156)和(0.384±0.153)μSv/h、(0.170±0.089)和(0.176±0.086)μSv/h、(0.039±0.014)和(0.043±0.017)μSv/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76.33,P<0.05)。垂直粒子植入部位的受照剂量率与植入粒子总活度及标准活度下剂量率与植入深度呈线性关系。患者对同住成年人无警戒时间,同床成年人、接触同事、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的警戒时间与剂量率的关系公式分别为:td)=-106.616+83.779lnDt)、td)=26.556+85.933lnDt)、td)=3.088+85.017lnDt)。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监测其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在辐射安全范围内;且随着植入粒子总活度的减小及植入深度的增大剂量率减小;同时根据术后测得的剂量率或植入粒子的总活度、植入粒子的深度计算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进行个体化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56Fe17+12C6+重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56Fe17+12C6+重离子束和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人淋巴细胞系Peng-EBV,吸收剂量均为0、0.5和2.0 Gy,56Fe17+重离子束剂量率为0.26~0.55 Gy/min,12C6+重离子束剂量率为0.30~0.50 Gy/min,γ射线照射剂量率为0.75 Gy/min。研究不同射线对染色体细胞畸变率、“双+环”畸变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12C6+56Fe17+重离子与60Co γ射线照射后细胞畸变率与0 G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322.97,P<0.05)。“双+环”畸变率与0 G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05.37,P<0.05)。其中,12C6+重离子束诱导的细胞畸变率和“双+环”畸变率最高,其次是56Fe17+重离子束,而且二者均高于60Co γ射线。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G2期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17,P<0.05),12C6+重离子、γ射线及56Fe17+重离子诱导的G2期阻滞程度依次降低。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促进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0.87,P<0.05),12C6+重离子、γ射线及56Fe17+重离子诱导的早期凋亡率依次降低。结论 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染色体畸变、G2期阻滞及细胞凋亡。12C6+离子束诱导的染色体畸变、周期阻滞和凋亡程度最高。56Fe17+12C6+离子束与γ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与LET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率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率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 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结果 不同剂量率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后,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R2=0.744~0.998,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后,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后,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率组(t=3.82、2.54,P< 0.05);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R2值为0.951~0.976(P< 0.05)。结论 在0.2~2 Gy/min剂量率范围内,不同剂量率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不同照射方式,将KYSE150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率单次外照射组(SDR,1.052 Gy/min)、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2.77 cGy/h)。克隆形成实验衡量KYSE150细胞对两种照射方式的敏感性,计算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RBE)。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照射方式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照射方式下KYSE150细胞内γ-H2AX和Bax的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 KYSE150细胞对125I-CLDR的放射敏感性高于SDR,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约为1.56;与SDR相比,125I-CLDR能更显著地诱导KYSE150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t=4.07,11.08,P<0.05),提高G2/M期细胞比例(t=11.25,P<0.05);125I-CLDR组DNA损伤信号蛋白γ-H2AX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与SDR相比,125I-CLDR对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电离辐射后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受损,DNA损伤严重,细胞凋亡增多,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及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构建BALA/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长到(300±50)mm3时,将40只荷瘤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空源粒子组(0 mCi组)、0.6和0.8 mCi(1 Ci=3.7×1010 Bq)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将放射性活度为0、0.6和0.8 mCi的125I粒子分别植入裸鼠移植瘤内,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每4天定期测量裸鼠体重,共观察32 d。粒子植入移植瘤32 d后处死裸鼠,称量移植瘤质量,绘制裸鼠体重增长曲线。切取瘤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因子P21、Caspase-9、Survivin、L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裸鼠无死亡。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第28和32天,0.6和0.8 mCi组裸鼠体重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6、9.19、4.11、11.59,P<0.05)。0.6和0.8 mCi组瘤体质量均小于空白对照组(q=5.021、5.692,P<0.05),抑瘤率依次约为49%和62%,而0 mCi组瘤体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和0.8 mCi组瘤细胞大量变性坏死,0 mCi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瘤细胞排列紧密,未见明显坏死。0.6和0.8 mCi组的凋亡指数明显增加,分别为(50.00±2.58)%和(62.33±4.51)%,与空白对照组(27.00±4.6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4.957、10.918,P<0.05)。P21和Caspase-9蛋白在0.6和0.8 mCi组的表达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0、24.310、11.380、20.376,P<0.05)。Survivin和Livin蛋白在0.6和0.8 mCi组的表达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χ2=9.643、23.254、15.429、26.667,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P21和Caspase-9表达、下调Survivin和Livin表达促进A549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检测60Coγ射线诱导B16细胞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改变。方法 实验分为3组:未转染组、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GFP标记目的质粒及对照质粒分别转入B16细胞,经G418筛选,有限稀释法培养形成单克隆生长。给予0、2和4 Gy 60Coγ 射线照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记录GFP表达细胞数,计算GFP表达率。结果 建立了含有GFP标记的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的GFP-B16细胞株。60Coγ射线照射后,2和4 Gy组均可见GFP-B16细胞表达GFP,并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密切相关。GFP表达率随照射剂量(F=36.55、36.76,P<0.05)和照射后时间的增加而增高(t=-3.27、-3.16、-4.26、-6.11、-7.17, P<0.05)。照射后第3天,GFP表达率增高幅度最明显(2.46±0.24),第5天达到高峰(3.82±0.35),增高幅度趋于稳定。0 Gy组在照射后2周,自发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为1/60万。结论 GFP标记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可检测到60Coγ射线诱导的B16细胞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喉癌细胞Hep-2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X射线单次高剂量率照射组(SDR组)、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ep-2细胞在两种照射方式下的放射敏感性,并计算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锥虫蓝染色计数两种照射方式下Hep-2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总γ-H2AX的表达水平。结果 Hep-2细胞对125I-CLDR的放射敏感性高于SDR,125I-CLDR相对生物学效应约为1.61,且α/β比值高于SDR。SDR和125I-CLDR均能抑制Hep-2细胞增殖(t=30.9、40.7,P<0.05),且后者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t=9.8,P<0.05)。125I-CLDR诱导细胞凋亡和G2/M期细胞阻滞的效应强于SDR(t=5.8、19.8, P<0.05)。结论 125I-CLDR对Hep-2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SDR,主要机制是降低Hep-2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促进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抑制细胞再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4 Gy X射线照射后人肺腺癌细胞miR-424*体内、外表达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组织及血清中miR-424*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2、4 Gy X射线分别照射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以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A549细胞中miR-424*表达水平;用照射后的A549细胞制备裸鼠肺转移动物模型,检测裸鼠肺组织及血清中miR-424*的表达水平;收集肺癌患者肺组织及血清样本,检测miR-424*表达水平。结果 2、4 Gy X射线照射后1、2、12、24及48 h,miR-424*表达均显著升高(2 Gy:t=-45.886~-6.709,P<0.05;4 Gy:t=-29.087~-7.833,P<0.05);0、2、4 Gy照射后,miR-424*在裸鼠肺及血清中表达水平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9.72、8.58及4.7与11.93、9.22及8.99倍(t=-13.243~-3.052,P<0.05)。6/11例(54.5%)患者肺癌组织中高表达miR-424*,腺癌、鳞癌病理类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84例(51.20%)肺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血清miR-424*表达升高 1.97~17.71倍,其中腺癌患者血清检出率为39.1%(18/46),鳞癌患者血清检出率为65.8%(25/38),两种病理类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9,P<0.05);此外,84例肺癌患者中,miR-424*[JP3]在未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血清中的阳性检出率为41.5%(22/53),显著低于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血清的阳性检出率67.7%(21/31)[JP](t=5.387,P<0.05)。结论 2、4 Gy X射线照射可增加A549细胞miRNA-424*的体内、外表达水平,可能与增强A549细胞体内、外侵袭转移能力有关。肺癌患者中50%以上的肺癌组织及肺癌患者血清中miR-42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放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产6711型125I粒子的相对生物效应,并对其照射杀伤PANC-1细胞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 PANC-1细胞处于指数生长期时,行125I粒子离体照射;在初始剂量率为2.59 cGy/h时,分别给予1、2、4、6、8和10 Gy照射。60Co照射作为对照组,吸收剂量率为2.21 Gy/min,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比率,并比较在4 Gy照射后培养12、24、48和72 h细胞死亡率随时间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绘制生存曲线,得出生物学参数,并测定125I粒子与60Co的相对生物效应。结果 在相同剂量照射下,125I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照射相比,当≥4 Gy时,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在4 Gy照射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从生存曲线分析,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细胞存活分数比60Co低,125I粒子相对于60Co的生物效应为1.45。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高剂量率照射相比,细胞杀伤效应更强;测定的相对生物效应与其他研究者测量的结果相似;将为临床125I粒子治疗肿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2C重离子束对人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12C重离子束照射人淋巴细胞Peng-EBV,吸收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0.5、2.0 Gy.照射后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5 Gy照射可以增加细胞增殖活力(t=2.66~14.45, P<0.05),而2.0 Gy照射降低了细胞活力(t=7.65~64.45, P<0.05).受照射细胞的活力存在一个恢复和下降过程,受照后48 h内,细胞数量呈增加趋势,但72 h时细胞数量下降.照射后48 h,两组细胞G2/M期呈明显上升趋势,高于对照组(t=2.01~99.80,P<0.05),且2.0 Gy组的周期阻滞较0.5 Gy组严重;照射后30 d,细胞周期阻滞恢复到正常水平.照射后12、24、48 h,两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05,P<0.05),在照后24 h最高,48 h明显下降,30 d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12C离子束辐射影响人淋巴细胞增殖,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G2/M期阻滞,并且明显地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125I 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CL187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将直肠癌细胞CL187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100 nmol/L C225处理组、单纯125I -CLDR照射组和C225联合125I -CLDR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225是否影响人结直肠癌CL187细胞对125I 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的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225对125I -CLDR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周期检测C225对细胞周期的调节。瑞氏姬姆萨染色检测有丝分裂指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的水平。结果 100 nmol/L C225的放射增敏比为1.4,并能够增加125I -CLDR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t=6.6,P<0.05),增加Bax/Bcl-2比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C225处理可使CL187细胞G1期阻滞(t=3.0,P<0.05),单纯125I -CLDR照射组细胞也存在G1期阻滞(t=8.5,P<0.01),两者联合时的G1期阻滞效应与125I -CLDR单独处理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P>0.05)。有丝分裂指数检测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225可增加结直肠癌细胞CL187对125I -CLDR照射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C225增加细胞内Bax/Bcl-2比值,增加125I-CLDR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周期检查点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下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改变。方法 采用CL187人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60Co单次高剂量率照射组、125I低剂量率照射组。单次高剂量率组以2 Gy/min给予细胞1、2、4、6、8和10 Gy的照射,低剂量率组以2.77cGy/h的初始剂量率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照射后24 h根据肿瘤细胞死亡率和14 d克隆形成率评价不同照射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用放射性125I粒子以2.77 cGy/h的剂量率,给予细胞2、5和10 Gy的照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低剂量率组照射后细胞死亡率在1 Gy时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随着剂量的上升,2 Gy后,超过单次高剂量率组,但整体上125I粒子照射后细胞死亡率高于60Co组(P=0.011)。125I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组的克隆增殖率明显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P=0.0021)。低剂量率照射下,2 Gy时仅能引起G2/M期阻滞和凋亡,5 Gy时达到峰值,10 Gy时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比率依然很高,但相对于5 Gy有所下降;同时G2/M期阻滞和凋亡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结论 在相同剂量条件下,125I粒子持续照射低剂量率照射比60Co单次高剂量照射对CL187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效应;G2/M期阻滞引起的凋亡是低剂量率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妥昔单抗(C225)对125I 粒子照射下结直肠癌CL187细胞DNA损伤修复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100 nmol/L C225处理组,单独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和C225联合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在吸收剂量达4 Gy后48 h,经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中γH2AX聚集点数量以及γH2AX聚集点阳性细胞比例。提取细胞内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DNA修复蛋白的变化。在吸收剂量达4 Gy后即刻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分析在照射过程中C225对EGFR下游信号通路中蛋白分子的影响。结果 与单独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细胞相比,C225联合125I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细胞内残余的γH2AX聚集点数量和γH2AX聚集点阳性的细胞比例均高(t=8.0和6.8,P<0.05),并且细胞中DNA修复蛋白Ku70和DNA-PKcs的含量偏低(t=6.6和5.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过程中,C225能够降低细胞内EGFR的水平(t=4.9,P<0.05),抑制Akt的活化(t=5.5,P<0.05)。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C225可以降低细胞内Ku70和DNA-PKcs的含量,并抑制Akt活化,减弱CL187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0、22.2、29.6 MBq组和对照组。用18 G植入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放射活度为0、22.2和29.6 MBq 125I粒子,每个移植瘤内植入一枚,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30 d后处死裸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粒子植入治疗后54 d,22.2、29.6 MBq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q=14.117、17.075,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与29.6 MBq组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染色结果显示,22.2 MBq组的MVD为522±119,29.6 MBq组为491±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2±260(q=4.826、5.197,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表明,22.2 MBq组的VEGF和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9±0.0659和0.370±0.0857,29.6 MBq组为0.215±0.0620、0.278±0.0651,均低于对照组(q=18.881、17.211和15.376、14.733,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2.2 MBq组与29.6 MBq组瘤组织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48、6.263和6.560、7.576,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以及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抑制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组织成分及密度对125I粒子植入剂量分布影响,为临床放射性粒子植入剂量计算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egs_brachy软件建立OncoSeed 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模型,计算剂量率常数和水中径向剂量函数gr),以验证计算模型准确性;根据不同组织的元素组成及密度表,分别计算125I粒子在水、前列腺、乳腺、肌肉、骨等不同介质中gr)和剂量分布。结果 计算得到的剂量率常数为0.950 cGy·h-1·U-1、水中gr)和吸收剂量均与文献数据近似。在同一径向位置,125I粒子在前列腺、肌肉中吸收剂量与水中差异<5%;在距源中心0.05 cm处,骨中吸收剂量是水中的6.042倍;在近源1.7 cm内,乳腺与水中吸收剂量差异均>10%。结论 125I粒子在部分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与水有着较明显区别,在临床剂量计算中需考虑组织成分及密度对吸收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F-氟代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计算机层析成像(18F-FDG-PET/CT)长期反复扫描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大耳白兔,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18F-FDG-PET/CT每天连续照射3个月,期间分别于第1、2和3个月,对兔免疫系统包括白细胞总数、胸腺系数与脾脏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 IgG、IgM、IgA 含量、血浆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18F-FDG-PET/CT长期照射条件下,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白细胞总数增加,而脾脏和胸腺指数下降(t=3.144~72.903,P<0.05);照射1个月后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照射2~3个月后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出现下降(t=2.719~11.859,P<0.05);免疫T细胞CD4+和CD8+分别在照射2个和1个月后出现升高和降低(t=6.433~29.877,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在长期照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t=2.720~28.775,P<0.05),血清TNF-α、IL-1β蛋白表达亦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18F-FDG-PET/CT对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长期照射对动物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上应该注意其对人体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125I-UdR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粒(125I-UdR-CS-DLN)对肝癌细胞的内照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25I-UdR-CS-DLN在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组织细胞HL-7702内的聚积和分布;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评价内照射细胞生物学效应;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兔肝原位肿瘤细胞经125I-UdR-CS-DLN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凋亡.结果 纳米微粒作用30 min后,其在HepG2细胞质内的聚积大于HL-7702;当125I-UdR-CS-DLN浓度大于37 kBq/ml时,HepG2细胞在纳米微粒作用后24、48 h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L-7702细胞(t=-4.46~6.31,P<0.05),且细胞周期G1期阻滞明显, G2/M期细胞明显受损;125I-UdR-CS-DLN造成细胞DNA双链断裂的程度明显高于125I-UdR,HepG2细胞的DNA损伤后修复能力显著低于HL-7702(Olive尾矩:t=2.94,P<0.05;彗尾DNA%:t=10.64,P<0.01);兔肝原位癌模型经介入被动靶向治疗后的TUNEL染色结果表明,125I-UdR-CS-DLN可使兔肝原位肿瘤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而相同剂量125I-UdR作用后肿瘤并未出现明显的凋亡.结论 125I-UdR-CS-DLN进入肝癌细胞的能力明显强于125I-UdR,引起的DNA辐射损伤效应更强,可明显加剧肝癌细胞的凋亡,阻止DNA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 γ射线照射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探究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LyGDI)在细胞延迟性死亡中的作用以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细胞流式仪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藻红B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分析LyGDI和Rac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Rac1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K562细胞被阻滞在G2/M期的百分率为71.3%,K562细胞早期凋亡率较低,8 Gy 60 Co γ射线照射后24 h,凋亡率为14%,呈现出延迟性的细胞凋亡;K562细胞在4 Gy的γ射线照射24 h后,可见LyGDI发生断裂,总的Rac1蛋白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发生改变,Rac1转移至细胞膜上与少量核内分布,Rac1脱离LyGDI而激活。结论 LyGDI具有增加细胞延迟性凋亡的作用,其断裂使Rac1转移至细胞膜上,诱导Rac1的激活,从而促进了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