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半植入式微管跨膜控释给药对梅尼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经临床确诊的6例梅尼埃病患者接受微管给药治疗(美国耳鼻喉学会标准)。患者年龄34~72岁,男性5例、女性1例;病程为9个月到20年,患耳的听力均为4级(听阈70 dB以上),术前6个月内平均每个月发作眩晕1~2次。在耳显微镜下向患者鼓室植入IntraEAR微管(美国Durect公司),微管的一端位于圆窗龛,另一端与体外控释泵连接,以50μl/h的速度释放庆大霉素工作液(2 mg/ml)。每天给药3 h,7~10 d后拨管结束治疗。结果治疗期间6例均未出现眩晕,但其中1例出现耳鸣增强。随访1~14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5例在眩晕、听力及耳鸣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例中,3例发作性眩晕的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2例术后未发作眩晕。1例治疗期间耳鸣增强的至随访14个月时,耳鸣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1例复查前庭功能有改善。结论应用半植入式微管小剂量低流速跨圆窗膜控释给药能够有效控制或减轻梅尼埃病的眩晕,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圆窗膜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对放射性内耳损害的保护作用,为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内耳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3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1)地塞米松组(45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60Coγ线照射后,经圆窗膜给地塞米松1次;(2)单纯照射组(45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60Coγ线照射;(3)盐水对照组(30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60Coγ线照射后,经圆窗膜给生理盐水1次;(4)健康对照组(10只):不做任何处理。前3组动物在实验前、照射(给药)后第3天、第2周、第2个月后,分别检测听觉脑干反应(ABR),各组动物均观察中耳黏膜,铺片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BR阈值正常值为(8.2±2.8)dB,经照射后的3组实验动物ABR阈值均较正常值升高并呈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的趋势。ABR阈值在第3天、第2周和第2个月的时间段,地塞米松组分别是:(24.0±14.1)、(27.1±9.9)和 (38.0±15.1)dB;单纯照射组分别是:(24.5±13.5)、(39.5±15.4)和(57.2±18.4 )dB;盐水对照组分别是:(27.0±14.6)、(42.8±13.5) dB(本组仅观察第3天和第2周)。其中,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2周和第2月ABR阈值较其他两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基底膜铺片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中,健康对照组外毛细胞缺失为(8.0±2.7)个,内毛细胞缺失为(3.7±1.2)个。照射后的3组动物的内、外毛细胞的缺失数量均有明显增加,且外毛细胞多于内毛细胞。各组均表现为随时间推移缺失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术后第2周和第2个月,地塞米松组比单纯照射组的外毛细胞缺失个数减少,分别为(30.7±7.6)与(60.3±14.5)和(67.3±7.0)与(100.0±5.3),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照射后耳蜗毛细胞表现为纤毛倒伏,融合或缺失其中以第3排外毛细胞为重,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地塞米松组的毛细胞损害在第3天和第2周较其他组轻,但在第2个月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经圆窗膜给地塞米松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大剂量放射所造成的豚鼠的内耳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3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的内耳MRI水成像特点,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扫描机,采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对35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作内耳水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MPR后处理。结果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的解剖结构:前庭、耳蜗、半规管、内听道。结论内耳水成像是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羟基喜树碱制剂存在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稳定性差、不良反应大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近年来出现的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实现靶向性输送药物、缓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作者对近年来出现的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种类进行综述,并阐述各类载药系统的特点及其进一步应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总结内耳畸形相关性脑脊液耳漏(CFO-Re-IEM)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选取经手术证实CFO-Re-IEM 20例(21耳)患者的临床、HRCT和MRI资料。结果 CFO-Re-IEM患耳表现为中度至极重度耳聋;伴有头痛和/或发热9例,脑脊液耳漏或鼻漏6例,听力下降4例,反复肺炎就诊1例。20例(21耳)CFO-Re-IEM伴发内耳畸形(IEM),不全分隔I型10耳、共同腔6耳、耳蜗未发育1耳、耳蜗发育不良-II型3耳、Mondini畸形1耳。在HRCT表现患耳均有患侧镫骨底板骨质缺损,其中1耳伴有鼓室盖骨质缺损。16耳大量脑脊液漏,患耳除表现镫骨底板骨质缺损外,患侧鼓室内在MR水成像呈近似脑脊液样信号,均经缺损区与内耳淋巴液相连续。5耳脑脊液少量漏出患耳在MR水成像鼓室内信号不均,其镫骨底板骨质缺损处可见半球形脑脊液样高信号影,其外缘不规则,与鼓室内高信号不连续。结论 CFO-Re-IEM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重度耳聋、脑膜炎及脑脊液耳鼻漏等,影像学以患耳伴发严重IEM、镫骨底板骨质缺损及鼓室积液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研究正常人内耳膜迷路内淋巴液流速值,建立正常值。方法:使用3.0T磁共振仪,采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的Qflow的方法对30个正常人的耳蜗底转角处的流速进行扫描检查。结果:这30个人的平均最大流速值左耳为0.41±0.22 cm/s,右耳为0.54±0.2cm/s。小于50岁的平均最大流速值左耳为0.28±0.26cm/s,右耳为0.31±0.3cm/s。大于50岁人的平均最大流速左耳为0.55±0.14cm/s,右耳为0.47±0.08cm/s。结论:3.0T磁共振用Qflow序列扫面检查能测出人体内耳内淋巴液的流动和比较精确地确定淋巴液的流速。同时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淋巴液流速可有不同,并能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昝日增 《武警医学》1999,10(7):419-422
肺部给药作为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局部用药途径在临床上已有较为广泛的使用,近年来药学研究者已着手把研究肺部给药作为一种新的全身给药途径,以及基因转运手段治疗肺部疾病。现就发展状况作一介绍。1吗啡的肺部给药[1]近10a来,有实验表明,健康试验者采用吗啡水溶...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模拟潜水对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内耳肌动蛋白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耳廓反射正常杂色豚鼠12只,潜水深度为60米(0.6MPa表压),于潜水前、后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耳蜗及前庭的肌动蛋白的改变。结果:豚鼠模拟潜水后DPOAE幅值与潜水前比均有显著下降。耳蜗内及前庭壶腹嵴肌动蛋白免疫组化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无变化。结论:豚鼠在潜水过程中,DPOAE幅值下降是由于加压使中耳受气压损伤所致,而耳蜗及前庭肌动蛋白的免疫组化反应结果潜水前后无改变,说明本模拟潜水加-减压方案对内耳无损伤。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为研制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内给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继东  刘晓燕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2):152-153,224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为研制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内给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ole of high resolution multi-detector CT in diagnosis of different dehiscences of the semicircular canals (SCC).  相似文献   

12.
Imaging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acquired lesions of the inner e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aging of the temporal bone is under continous developement. In the recent decades the technical advance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have contributed to improved imaging quality in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bone. Dedicated imaging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re routinely employed in most institutions. However, imaging interpretation remains challenging, since the temporal bone is an anatomically highly complex region and most diseases of the inner ear occur with low incidence, so that even radiologists experienced in the field may be confronted with such entiti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urrent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about symptoms and imaging appearance of malformations and acquired lesion of the inner ear.  相似文献   

13.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CT三维重建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mm或2mm),小视野(FOV=5cm),密集重建技术(间隔0.2mm或0.5mm),对75例成人中耳,内耳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P),表面成像(SSD)和仿真内镜成像(CTVE)。结果:中耳鼓室,听骨链,内耳及内耳道均获得满意三维图像。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真实准确观察成人中耳,内耳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内耳水成像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24例听觉障碍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进行扫描,采集内耳所在区域内的水信号,并送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24例患者中内耳形态正常18例,耳蜗发育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张1例,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张3例,半规管异常1例,Mondini畸形1例。结论 M R内耳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内耳膜迷路以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对于内耳病变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内耳膜迷路MR成像技术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的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0T MAGNETOM IMPACT超导型MR扫描机(软件版本VB33D),采用梯度回波序列中的三维镜像稳态快速成像序列(3D-PSIF),对1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作MR内耳膜迷路成像,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结果10例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中,包括功能性(毛细胞)及器质性(耳硬化)等畸形;20例健康志愿者中,17例均能满意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的精细解剖结构,2例显示不佳,1例无法显示。结论内耳膜迷路MR成像为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耳科医生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耳膜迷路、面神经及位听神经的MRI技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可疑内耳病变的急者采用平衡式三维梯度回波(B—TFE)尽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W序列(T2/3D/TSE)、轴位及斜失状位扫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投影(MPR)法图像重建。结果:所有内耳膜迷路、面神经及位听神经结构均得到了良好显示。其中26例正常,9例异常。结论:MRIB—TFE和T2/3D/TSE扫描序列及MIP、MPR重建技术,可很好地显示内耳结构及其微小病变,对内耳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with MRI of the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inner ear with fast spin-echo and modified gradient recalled at steady state sequences. Although earlier studies on temporal bone MRI were discouraging, improvements in M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paramagnetic contrast media can make MRI a useful diagnostic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ner ear pathology. Conventional spin-echo imaging seems not to be the modality of choice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thick slices and the long acquisition times. Received: 9 March 1994 Accepted: 27 January 19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FIESTA序列内耳及内听道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GE signa 3.0T超导型磁共振对25例共50耳应用3D-FIESTA序列做颞骨三维容积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VE)行后处理,观察3D-FIESTA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内各解剖结构的显示.结果:3D-FIESTA序列扫描结合MPR、MIP和VE重组对内耳迷路及内听道内神经及血管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MPR和VE重组对神经的显示优于MIP重组,MIP对半规管显示与双斜面MPR并无明显差别,VE和斜矢状面对于内听道内各神经孔的位置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论:3D-FIESTA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的结构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64层VCT正常内耳骨迷路三维成像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耳骨迷路64层VCT三维重建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60例无耳部病变的受检者,采用64层VCT薄层(0.625mm)螺旋扫描,比较不同螺距(0.516,0.531,0.969)、重建算法(骨重建++、边缘算法、骨算法、细节算法和标准算法)和重建间隔(0.1mm,0.2mm,0.3mm,0.4mm和0.5mm)对表面遮盖显示法(SSD)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制订了图像质量评分标准作为比较的半定量指标。结果内耳骨迷路64层VCT三维重建对锤砧骨关节、镫骨头、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内耳道均可显示。随着螺距值增大图像质量降低(P〈0.001),而螺距0.516与0.531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骨重建++(加强骨重建Boneplus)的图像质量优于边缘算法(Edge)、骨算法(Bone)、细节算法(Detail)和标准算法(Std);重建间隔越小图像质量越好,但不必过分追求太薄的重建间隔。结论内耳骨迷路64层VCT三维重建的最佳成像参数是:层厚0.625mm,螺距0.531,显示视野9.6cm,骨重建++,重建间隔0.3mm。  相似文献   

20.
3D-重T_2W水成像技术显示面听神经及内耳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薄层3D-重T2W水成像技术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40例(80侧)无耳部疾病患者,使用GE Signal.5T超导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或3in(7.62cm)环形线圈,0.5mm层厚3IL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两例子部同时进行扫描,比较两者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D-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其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分别为螺旋板(98%:0%,P<0.01)、前庭阶(98%:0%,P<0.01)、鼓阶(98%:0%,P<0.01)、椭圆囊(95%:0%,P<0.01)、球囊(95%:0%,P<0.01)、前庭嵴(95%:0%,P<0.01)、前庭上神经(100%:40%,P<0.01)、前庭下神经(98%:20%,P<0.01),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3个半规管、前庭、耳蜗、内听道面神经、蜗神经等结构的显示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薄层3D-重T2WFSE水成像技术在显示内听道前庭上下神经分支和迷路的螺旋板、前庭阶、鼓阶、椭圆囊、球囊等细微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T2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