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成像(MSCTA)及脑灌注成像(MS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经临床证实的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SCTPI及MSCTA检查.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生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三种参数的函数图像.MSCTA的扫描数据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颈内动脉.结果:24例患者中,1例MSCTPI检查表现为过度灌注,5例表现为延迟灌注,1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不足,2例灌注正常.MSCTA发现24例患者48支颈内动脉中,40支有动脉管壁钙化斑块,37支颈内动脉可见到软斑块.其中32支颈内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支颈内动脉闭塞,11支血管无狭窄.22例在常规CT及MRI图像上为中及大体积梗死(>5 cm3)的患者,MSCTPI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且均比常规CT及MRI图像上病灶体积大,MSCTA显示颈内动脉呈中重度狭窄或闭塞.2例未发现明显灌注异常的患者,为小体积梗死灶(<5 cm3),MSCTA显示颈内动脉正常.结论:MSCTPI联合MSCTA可诊断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液灌注情况,同时还可客观评价缺血区颈内动脉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常规CT检查难以获得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文中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灌注值(relative perfusion,rP)、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BV,rCBV)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21.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1.6%)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占位病变。结论 CTP及CTA联合检查具有快捷、经济的特点,可同时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64-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动脉测量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s CTA,MSCTA)对动脉测量的准确性,以及与其解剖学数据的相关性。方法以5例50处尸肾动脉内径的解剖和MSCTA对比测量,评价MSCTA测量动脉内径的准确性,并将其与解剖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CTA与解剖学测量差异性:MSCTA与解剖测量差值为(-0.072±0.5245)mm。结论MSCTA对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超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CT平扫进行诊断,研究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进行诊断。结果: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针对超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效果较为确切,且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优于采用CT平扫,值得我们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陆建成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452-453,475
所谓灌注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的概念是由Miles等在1991年首次提出的,并实际进行了肝、脾、肾等腹部器官的灌注成像操作。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功能成像的CT灌注成像具有越来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CT灌注成像在脑部的应用已基本成熟,但在肝脏等实质脏器中的应用尚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国内学者有过相关研究和报道。现对其在肝脏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功能成像方法之一,它可以从组织细胞水平和微循环水平来揭示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及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对脑梗死的早期和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小芳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07-108,110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临床诊断为脑部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 h内于我院行CT、MRI和MRA检查,将CT、MRI、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在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中未发现任何新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局部血流低灌注有52例,其中Ⅰ1期15例、Ⅰ2期26例、Ⅱ2期11例;MRI发现新发缺血灶34例;MRA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结论:脑梗死前期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降低,常规CT平扫和增强、MRI对此敏感性较低。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脑梗死发作超早期敏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的灌注变化,并且可以对低灌注血流的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进行分期,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轻症急性胰腺炎32例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35-1835,1837
CT灌注成像作为功能成像的一种,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其功能学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改变,早期的胰腺炎性改变会明显地影响胰腺实质的血流灌注.本文旨在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血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探讨灌注成像在早期发现急性胰腺炎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后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其中术后复发10例,瘢痕组织7例,所有病例均经随访或病理证实。对所有病例选定靶平面,再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并运用机器自带灌注软件测定局部复发病灶、瘢痕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结.豢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BF、BV值均高于瘢痕组织(P〈0.05),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根据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帮助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病灶,有利于临床的跟踪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主动脉夹层(其中11例有术前及术后对照)患者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初步重建后传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46例均满意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裂口均能得到清楚显示;11例术后显示管腔复张及支架位置良好,4例再发其他部位夹层。结论: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行介入治疗的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中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者19例、部分脾栓塞术(PSE)者17例。后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36例患者术前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各参数变化。结果 TIPS术前FPP值明显高于术后(P<0.05);TIPS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TIPS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PVP、TLP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后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可直观定量监测术前术后的肝实质血流量变化情况,微创、安全且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已经成为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在某些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甚至超过了常规血管造影。MSCTA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多角度观察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320排CT扫描,包括平扫、血管成像(CTA)、全脑灌注成像(CTP)。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相应的责任病灶。11例患者的CTA显示10例患者出现血管异常改变。11例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5例出现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3例出现局部脑血容积(rCBV)轻度增加。部分全脑灌注图像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脑半球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明显延长,部分CBF、CBV无变化。结论:CTP检查是目前超急性期脑梗死对急性缺血灶发现最早的影像学检查手段。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对比剂注射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可以实现对超急性脑梗死的"一站式"CT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螺旋CT更新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血管成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影响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图像质量因素有三大类:多排螺旋CT扫描参数。血管内对比剂的剂量.浓度和注射速率。原始图像的重建及重组方法。合理使用造影剂是全程颈动脉MSCTA成功的关键技术.也是可以人为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和不同的注射速率,对比分析所获得的颈动脉图像质量,为合理选择造影剂和注射速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周围组织脑血流经历了一个多时相的动态变化过程.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能定量分析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变化,从而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和评估预后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2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评价急性胰腺炎(AP)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65例病人行16排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3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y)、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AP的BF、BV平均值较正常胰腺明显减少(P〈0.05);MTT、PS略增加(P〉0.05)。结论:AP血流灌注量明显减少,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为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21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一直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近年来,CT血管成像(CTA)以其快速、准确、微创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作者分析了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经DSA检查及手术证实的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