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甲钴胺与格列齐特及其联合用药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动物灌胃给药,连续8周,观察药物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刺激痛闽、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血液流变学参数及坐骨神经醛糖还原酶活性和Na^ ,K^ —ATP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尾机械刺激痛阈均显著性改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性提高,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Na^ ,K^ —ATP酶活性提高;格列齐特及格列齐特与甲钴胺联合用药均可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蛋白水平;此外,格列齐特还可降低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甲钴胺和格列齐特联合用药与两药单用相比,未观察到明显性差异。结论:甲钴胺与格列齐特及其联合用药对治疗STZ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治疗作用,但两药合用未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葛根素高(160mg·kg^-1)、中(120mg·kg^-1)、低(80mg·kg^-1)剂量治疗组,氨基胍(100mg·kg^-1)治疗组;各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丙二醇。治疗12周后,测定6组大鼠血清、坐骨神经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血浆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坐骨神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2+-ATPase、Na^+-K^+-ATPase活性和神经元型NOS(nNOS)、醛糖还原酶(A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血液NO、CGRP含量及坐骨神经NOS、SOD、Ca^2+-ATPase、Na^+-K^+-ATPase活性、NO含量和nNOS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而血液NOS活性、ET-1含量和坐骨神经MDA含量、AR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经葛根素治疗后,上述改变逆转,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内膜血供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甲钴胺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那格列奈片联合甲钴胺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3.3%。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单用甲钴胺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将9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同时口服甲钴胺500μ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甲钴胺500μg。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5.
牛磺酸联合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磺酸联合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单用牛磺酸组(Tau组)、单用葛根素组(Pue组)和牛磺酸联合葛根素组(Tau+Pue组).8周后,测4组大鼠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糖尿病组相比,单独应用牛磺酸或葛根素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MDA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造模大鼠的SOD;并且降低大鼠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变性指数.而牛磺酸与葛根素联合使用不仅使上述变化更加明显,而且还能明显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结论 牛磺酸联合葛根素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α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治疗组)和单药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和甲钴胺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α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单用甲钴胺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线粒体氧化应激及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线粒体氧化应激及ATP酶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治疗组(Pue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前两组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8周后,测3组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胰腺线粒体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Na^+-K^+-ATPase)和Ca^2+-ATP酶(Ca^2+-ATPase)的活性。结果(1)DM组大鼠血糖和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血清胰岛素水平、SOD、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2)Pue组大鼠血糖及MDA含量较DM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SOD、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显著升高(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胰腺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心肌、红细胞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动物以灌胃给药,连续4周,观察药物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血糖(FBG)、体重(W)、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坐骨神经山梨醇、红细胞山梨醇(RBCS)含量的变化,并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复方丹参能降低糖尿病大鼠MDA(P〈0.05)和坐骨神经山梨醇、红细胞山梨醇含量(P〈0.05),升高SOD水平(P〈0.05),并能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论复方丹参对STZ实验性糖尿病鼠体内多元醇代谢功能增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黄益肾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三黄益肾低剂量治疗组[0.4 g/(kg.d)]、中剂量治疗组[0.8 g/(kg.d)]、高剂量治疗组[1.6 g/(kg.d)],另设一组正常对照组。给药8周末,观察各组血糖、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肾组织丙二醛及肾重/体重指数(肾重/体重×1000)。结果:经灌胃治疗8周后,三黄益肾中、高剂量治疗组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比较,肾重/体重比值明显减少(P〈0.01);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MDA低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P〈0.01),而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肾组织SOD活性高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P〈0.01),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三黄益肾胶囊能够降低肾组织MDA含量,提高肾组织SOD活性,延缓糖尿病大鼠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模型中坐骨神经中转录因子p5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LIPUS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LIPUS组以低强度脉冲超声进行体外治疗,造模后4周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P5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LIPUS组血糖显著增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坐骨神经p53 mRNA表达增加( P<0.05)。与模型组比较,LIPUS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坐骨神经P53 mRNA表达显著下降( 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通过抑制受损神经中轴突抑制因子P53表达,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糖尿病大鼠神经功能及神经病理痛的疼痛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N组)、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组)、氯胺酮组(K组)。D组、K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65mg/kg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自由进食饮水饲养4周。自第5周开始,K组大鼠腹腔注射10mg/kg氯胺酮,1次/d,持续4周。随后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MWT)、神经传导速度(NCV)。并用砂罗铬花青法行神经髓鞘染色和缓冲亚甲蓝法进行尼氏体染色。应用ELISA法测定脊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D组脊髓和DRG神经元的尼氏体体积减小,并且有尼氏体的脱失和溶解。坐骨神经的髓鞘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空泡样变性,结构紊乱和局灶性脱失。K组髓鞘及尼氏体病变明显减轻。与N组比较,D、K组大鼠MWT、NCV、SOD降低,MDA升高(P〈0.05);与D组比较,K组大鼠MWT、NCV、SOD升高,MDA降低(P〈0.05)。结论氯胺酮通过抗氧化对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有神经保护及疼痛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糖尿病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活性氧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糖尿病组(DM组)和银杏叶(EGb)治疗组.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 STZ)加高脂高糖饮食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同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EGb)10周后,取双侧睾丸和附睾组织检测组织中MDA含量、内皮素(ET)含量和SOD、GSH-Px活性。结果: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SOD、GSH-Px活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MDA含量和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SOD、GSH-Px活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MDA含量和ET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结论:糖尿病活性氧(ROS)和ET含量增多,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下降,可能是造成睾丸、附睾细胞损伤,导致睾丸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性与生殖功能障碍的原因,而银杏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MDA、ET的含量对糖尿病大鼠生殖系统的毒性损伤,增强SOD、GSH-Px活性,可见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PKC—βⅡ表达的干预效应,探讨其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选用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40只用1%链脲佐菌素50ms/kg诱发糖尿病模型。20只注射相同荆量的柠檬酸缓冲液。分别于治疗后第4周、8周末2个时间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中PKC-βⅡ蛋白的表达,通过Motic Images Advanced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分析免疫组化PKC—βⅡ的效果。结果在第4周、8周模型组坐骨神经中PKC—βⅡ阳性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补肝汤干预后PKC—βⅡ的阳性表达比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肝汤能抑制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PKC—βⅡ的表达,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IL-1β、TNF-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小檗碱(Be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模型大鼠血清、脊髓及坐骨神经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治疗DPN作用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形成DPN模型,以不同剂量100mg/kg、187.5mg/kg的Ber灌胃治疗,每天1次,持续8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脊髓及坐骨神经内IL-1β、TNF-α的浓度。结果:Ber对DPN大鼠痛阈、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的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高(P<0.05),Ber治疗8周后,与DPN模型组比较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抑制细胞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释放,可能是小檗碱改善DPN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FDP)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T2DM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FDP高剂量治疗组(5mL.kg-1.d-1,i.p.)和FDP低剂量治疗组(2mL.kg-1.d-1,i.p.),每组8只。8周末,测定大鼠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H反射中H与M波的潜伏期,血清血糖(FBG)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FDP干预前,T2DM大鼠FBG、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P〈0.01);②FDP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FBG、FINS水平显著升高,ISI、SOD、NOS和MCV、SCV显著下降,H与M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③与模型对照组比较,FDP干预后,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水平显著降低,ISI、SOD、NOS、MCV和SCV显著升高,H与M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低剂量组大鼠FBG显著降低,SOD、NOS、MCV和SCV显著升高,M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或P〈0.05);④与低剂量治疗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水平显著降低,ISI、SOD、NOS、MCV和SCV显著升高,H与M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或P〈0.05)。结论:FDP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FDP降低糖尿病大鼠FBG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芪归糖痛宁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 方法 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空腹12h进行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复制DPN大鼠模型,将成模的大鼠分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疗程12周,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大鼠FPG、神经传导速度、血清SOD、MDA、NGF水平及坐骨神经AGEs、PAR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归糖痛宁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或P<0.05),改善神经传导速度(P<0.01或P<0.05),均降低血清MDA水平(P<0.05),均降低坐骨神经AGEs、PARP mRNA的表达(P<0.01)。芪归糖痛宁颗粒高剂量组升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血清NGF水平(P<0.01)。 结论 芪归糖痛宁颗粒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与AGEs、PARP途径的相互作用,从而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用温经通络散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坐骨神经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3mg/kg,隔天1次,共16次。从造模d1起给予中药组温经通络散浸泡大鼠四肢及尾部;观察机械和温度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坐骨神经纤维变化,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中药组和模型组出现机械过敏和超敏反应,冷刺激缩足次数增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好转(P〈0.01);模型组坐骨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甚至空泡变性,中药组较模型组减轻。结论:温经通络散能够明显缓解周围神经毒疼痛,加快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有效降低奥沙利铂对坐骨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