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动脉夹层(CAD)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梗死机制。方法筛选入院治疗的20例CAD致缺血性卒中病人,根据夹层位置将病人分为颅外组(12例)和颅内组(8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CAD致缺血性卒中病灶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确定其发病机制,并进行比较。结果 CAD部位:前循环夹层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C1段夹层4例;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2例。后循环夹层14例,其中基底动脉夹层5例,椎动脉V4段夹层5例,椎动脉V3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夹层1例。梗死机制比较:单纯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5例)和颅内组(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闭塞穿支、栓塞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夹层闭塞穿支合并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和颅内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动脉夹层以颅外段多见,在诊断后循环夹层时需注意非常见部位夹层。颅外段多见CAD致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颅内段的其他CAD致梗死机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少见,但却是年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dissection)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通过破损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的病变。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离,可形成夹层动脉瘤。脑供血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两者的颅外段均可在没有明显锐  相似文献   

3.
<正>脑动脉夹层指颈内动脉夹层及椎动脉夹层,占青、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10%~25%左右,是导致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1]。脑动脉夹层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颅内缺血,因此针对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干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本院神经内科共治疗了25例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现将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脑动脉内膜被撕裂,血流进入内膜层,即形成脑动脉夹层。脑动脉夹层的症状及体征多样化及其病因的普遍性导致其诊断困难,但是随着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逐渐应用于脑动脉夹层的诊断,以及如抗血小板、抗凝、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治疗措施的发展,脑动脉夹层临床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行的。这可明显提高脑动脉夹层导致卒中的治愈率,降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夹层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结合临床,影像学对脑动脉夹层的诊断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等无创影像学手段正逐渐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为首选的检测手段。文章主要复习脑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夹层(VAD)指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膜撕裂后形成的壁内血肿或假腔,最终引起椎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其因病因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被忽视,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目前已成为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发现按摩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由于颅内血管管径较细且较迂曲,因此动脉夹层诊断较为困难。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壁夹层特征及壁内血肿,因其具有无创性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本文报道了1例VAD致小脑半球急性梗死青年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VA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脑动脉夹层是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膜下或外膜下血管壁损伤,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其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是年龄45岁青年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约有1/4患者发病前有头部外伤史。损伤部位栓子脱落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动脉的扩张或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也可引起局部缺血改变。目前被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哪种治疗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夹层是引起后循环青年卒中重要的病因,其单侧病变多见,且大多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双侧自发性椎动脉夹层少见.既往研究表明,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均有效,且在监测手段上,高分辨率MRI对动脉管壁结构显示优于其他检查手段,故在椎动脉夹层的诊治及随访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研究报道了1例经高分辨率MRI确诊及连续追踪的双侧椎动脉颅外段自发性夹层的罕见案例,该例患者源于一侧起病,虽经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但对侧出现了再发夹层,该研究结合文献对其诊治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又称动脉剥离(arterial dissection),是血液进入动脉壁形成血肿或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使血管壁间剥离,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血管破裂.夹层动脉瘤好发于主动脉及大分支,约20%侵犯颅内、外血管与脊髓血管,引起脑部或脊髓症状.Tumbull(1915年)首例报道脑夹层动脉瘤,至今国内外已有千余例报道.脑夹层动脉瘤人群年发病率约3/10万,2%的缺血性卒中可能由本病引起,50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约10%的是夹层动脉瘤所致[1].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动脉夹层指头颈部的颅外颈动脉、颅外椎动脉及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血液进入动脉壁的内膜与中膜之间或中膜与外膜之间,在动脉壁间形成壁内血肿。头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作者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双侧椎动脉夹层(VAD)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其病因不易被发现。报道1例曾有颈部过度后仰史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双侧VAD,并经头部MRI、高分辨率MRI确诊,给予规范性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6个月后,双侧椎动脉血流再通,提示VAD早期诊断、规范化内科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eAD)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壁内血肿为特征,是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CeAD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颅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terial dissections,CAD)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在〈45岁的卒中患者中,约10%-20%源于此因。根据血管分布,主要有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和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I))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内膜撕裂,  相似文献   

14.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是导致卒中,尤其是青年人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对于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霞要价值.目前,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是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药物处理无效患者的一种新的选择.文章就近年来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夹层本是病理诊断,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飞跃发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脑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因颅内、外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它们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0例脑动脉夹层(CAD)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6月—2013年1月收治10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15~6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吸烟史者5例,均无糖尿病家族史;自发性脑动脉夹层6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4例(2例为脑血管介入治疗引起的并发症,2例为运动后创伤);6例为颈动脉夹层,2例为大脑中动脉夹层,1例为椎动脉夹层,1例为大脑后动脉夹层。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显示:血管闭塞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LICA)C1段闭塞3例,左大脑中动脉(LMCA)M1段闭塞1例,右颈内动脉(RICA)C6段闭塞1例,右椎动脉(RVA)V1段闭塞1例;重度线样狭窄2例,其中右大脑中动脉(RMCA)M1远端狭窄1例,左大脑后动脉(LPCA)P2段狭窄1例;局部血管分层狭窄2例,其中LICA C1段分层狭窄1例,LICA C2段内膜分层狭窄1例。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支架植入等治疗后,所有患者病变血管全部再通,血管形态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示所有患者血管形态稳定,未出现再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DSA检查结果显示双腔征和内瓣膜是CAD的特征性表现。目前对于抗凝治疗或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仍存在争议,抗栓治疗仍是CAD确诊后的首选方案,治疗后需动态随访并及时复查DSA,血管内支架治疗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36岁 ,以头痛、吞咽困难 14d ,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 2 0 0 4年 7月入院。体格检查 :意识清楚 ,吞咽反射减弱 ,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 ,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 :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 ,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图 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 ,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 ,约 17mm× 7mm ,近端动脉轻度狭窄 (图 2 ,3) ;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ICA)未显影 ,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 (AICA)代偿 ;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 :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决定行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在全身麻醉下 ,行右股动脉穿…  相似文献   

19.
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较少见,但随着现代血管造影及MRI技术的应用,不少病例被诊断出来。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主要为动脉瘤切除联合PICA断端吻合、PICA-枕动脉吻合及PICA与椎动脉吻合等。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开始应用到PICA囊性动脉瘤的治疗中。本文作者报告1例血管介入治疗的PICA夹层动脉瘤患者,并对治疗方法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认为,栓塞很少引起大脑后循环卒中,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我们查阅了已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各部位动脉闭塞病例的有关资料,试图查明潜在的栓塞易发部位及栓子的来源,并深入地研究了100余例脑干及小脑梗塞患者的卒中发病机理。结果表明:(1)心原性和动脉原性栓塞各占大脑后循环梗塞的20%;(2)最常见的动脉原性栓子是椎动脉的起始部和颅内段的粥样狭窄病变;(3)椎动脉剥离、颈部和脊椎创伤、手术中颈部长时处于不自然的位置也可引起椎动脉血栓性栓塞;(4)最常发生栓塞的部位是基底动脉远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区、椎动脉颅内段及小脑后下动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