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对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大鼠血浆褪黑素浓度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驯化,使其转轮活动与光暗同步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24只,模型复制组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捆绑组8只和针刺组8只。空白组采用正常光照,于第10天采取血清;模型组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于第11天ZT4时间点取样;针刺组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于ZT4(11:00)电针针刺内关足三里15分钟,每天1次,连续3天,处理完即取样;捆绑组与针刺组同步进行,给予捆绑处理,与针刺组同时取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褪黑素水平。结果:针刺组褪黑素浓度显著下降,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捆绑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结论:针刺具有降低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SD大鼠光照期血浆褪黑素浓度的作用,对节律紊乱的再同步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SCN时间信号输出核团的角度,研究电针调整慢性轮班型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正常光暗周期导引32只SD大鼠转轮活动与其同步后,对除空白组外的24只动物,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造模成慢性轮班型节律紊乱模型。再根据大鼠转轮活动峰相位转移量将24只造模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捆绑组和电针组,每组各8只。电针组在ZT4(11:00)电针内关、足三里穴,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DMH及LHb内PKR2表达量。结果造模后,各组动物转轮活动峰相位均向前转移,平均转移量在241.37~256.25分钟之间,且各组之间平均转移量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动物DMH内PKR2蛋白的表达量较空白组显著上升(P0.05)。在ZT4电针后,电针组DMH内PKR2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捆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LHb内PKR2蛋白的表达量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5)。在ZT4电针后该组LHb内PKR2的表达量显著上升,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捆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通过上调LHb内PKR2蛋白的表达及下调DMH内PKR2蛋白的表达来促进睡眠抑制觉醒,使动物的自发转轮活动相位迟后,促使其自发活动节律与光-暗周期再同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方法: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模拟慢性轮班工作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百会"、"长强"对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相位转移后节律再同步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金黄地鼠的活动均向前漂移。不同批次不同组动物的平均漂移幅度在156.14-586.00min之间。在ZT16(24:00)、ZT0(8:00)针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针刺组再同步所用天数虽小于自然恢复组,但是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ZT4(12:00)、ZT8(16:00)、ZT12(4:00)3个时相点针刺有明显促进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再同步的作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T20针刺后,针刺组重导引所用天数略长于自然恢复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有肯定的促进节律再同步的作用;针刺导引节律再同步的作用具有依时相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S lit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用改良A 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7d取损伤局部脊髓组织,提取总RNA,经RT-PCR反应,测定损伤后脊髓组织内S lit2mRNA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显著升高脊髓损伤6h、1d、7d后脊髓组织中S lit2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S lit2 mRNA表达均升高,并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相比较,电针组S lit2 mRNA表达略高于药物组,但无显著性差(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S lit-2 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能对轴突的正确导向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神经康复机制和最佳时机。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0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各组分1、3、7、14、21、28天时间点,n=10),原位杂交法半定量分析FGF-2 mRNA表达情况,通过横木实验测试运动整合变化。结果:MCAO后1、3、7、14、21、28天6个时间点,电刺激治疗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但在治疗组内21、28天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FGF-2 mRNA表达水平电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早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以促进脑梗死后内源性FGF-2 mRNA合成增加,早期及时对神经功能康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原位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小鼠为模型,观察电针对肝癌小鼠转轮活动节律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内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调整肝癌患者昼夜节律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将筛选合格的108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6个授时因子时间(zeitbeger time,ZT)即ZT0(7:00)、ZT4(11:00)、ZT8(15:00)、ZT12(19:00)、ZT16(23:00)和ZT20(3:00)实施干预,每个时间点设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肝脏注射H22癌细胞悬液制备肝癌小鼠模型。造模后第11天开始干预,电针组在各相应时间点给予电针小鼠"肝俞"和"至阳"穴(电针参数:2 Hz/15 Hz,0.2 m A),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电针10 d。空白组和模型组在同时间、同等条件下捆绑固定。全程采用Clock Lab(ACT-500)软件不间断记录小鼠活动节律,干预10 d后采用MATLAB(R2007b)导出小鼠转轮活动节律图谱,分析小鼠活动振幅与峰相位。选择最佳时间点干预组,采用高通量表观遗传学PCRarray阵列检测小鼠SCN部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表达。结果:(1)造模后,与对应时间点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活动振幅下降、峰相位滞后(均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节律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干预后,与ZT8模型组比较,ZT8电针组小鼠活动振幅升高、峰相位前移(均P0.05),ZT0、ZT4、ZT12、ZT16、ZT20电针组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比较活动振幅、峰相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ZT8电针组与ZT0、ZT4、ZT12、ZT16、ZT20电针组比较,活动振幅升高、峰相位前移(均P0.05);(3)表观遗传PCRarray阵列(Epigenetic PCRarray)结果示:最佳时间点ZT8干预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肝癌小鼠SCN内48个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下调SCN内49个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3组小鼠SCN内表观遗传学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有23个。结论:电针能够对肝癌小鼠转轮活动节律产生良性调节,且以15:00最佳;该时间点电针能下调肝癌小鼠SCN内异常高表达的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强度的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电针大鼠下肢“足三里”穴位后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后 2 4hr大鼠尾壳核、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前区、导水管周围灰质P物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较对照组上述部位P物质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结论 :电针可引起脑内上述部位P物质表达增高 ,而P物质表达的增高可能在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析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殿淑琴  赵晏等 《针刺研究》2002,27(1):33-35,44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的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电针大鼠下肢“足三里”穴位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后24hr大鼠尾壳核,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前区,导水管周围灰质P物质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针组较对照组上述部位P物质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结论:电针可引起脑内上述中位P物质表达增高,而P物质表达的增高可能在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工作试图通过观察慢性炎症痛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脊髓背角COX-2是否与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有关。方法 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模型上,采用行为学和免疫组化技术两种方法,观察电针治疗后不同时相点关节炎大鼠的痛敏评分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加以对照。结果 电针能明显减小关节炎大鼠痛敏评分的绝对值,多次电针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并且随着电针治疗次数的增加,大鼠脊髓背角COX-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结论 电针阳陵泉和昆仑两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同时抑制其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原位肝癌移植模型小鼠转轮活动节律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视交叉上核(SCN)中核心钟基因Period(Per)1、Per 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昼夜节律调整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 57BL/6J小鼠按6个授时因子时间(ZT)随机分为ZT 0组、ZT 4组、ZT 8组、ZT 12组、ZT 16组和ZT 20组,每组各设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肝脏局部注射H 22癌细胞株建立原位肝癌移植模型。电针组在各时间点给予电针小鼠双侧"肝俞"和"至阳",每次15min,每日1次,治疗10d。全程采用ClockLab(ACT-500)软件记录小鼠活动节律,采用MATLAB(R 2007b)导出小鼠转轮活动节律图谱,分析小鼠活动起始时间、振幅、峰相位、周期。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癌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CN内钟基因Per 1mRNA、Per 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肝癌小鼠活动振幅较空白组下降(P0.05),不同时间点电针均能影响肝癌小鼠转轮活动的振幅及峰相位,尤以ZT 8电针能显著升高肝癌小鼠降低的振幅,前移滞后的峰相位(P0.05);不同时间点电针能够不同程度下调肝癌小鼠SCN内Per 1mRNA、Per 2mRNA的相对表达量,尤以ZT 8最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够对肝癌小鼠转轮活动节律产生良性调节,且以ZT 8最佳。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SCN内Per 1mRNA、Per 2mRNA的相对表达量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志英  葛子 《中国针灸》1996,16(8):32-33
实验用50只大白鼠分为单侧电针与对照两组,单侧电针右侧"手三里"与"环跳"穴,观察两组下丘脑视上核(SON)葡萄糖-6-磷酸酶(G6P)、酸性磷酸酶(ACP)组化反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SON消光值,其结果表明:单侧电针组针侧与对侧SON内G6P、ACP反应强度无差异(P>0.05),而此两侧SON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与光镜下观察相符。从而提示针刺的作用与中医的朴素唯物的"整体论"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荷乳腺癌小鼠电针后其视交叉上核节律输出信号分子m PK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对荷瘤动物自发性活动节律影响的输出信号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将18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3组,每组6只。LD驯化10天后关闭光源使动物处于自由运行状态,DD驯化10天后开始造模,造模成功继续监测节律7天后进行电针干预。电针组在CT4针刺百会和长强穴,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频率2/15Hz,电流0.5m A,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续电针3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在相应时相点CT4用同样的方法抓取和固定。第三次电针后2小时立即断颈处死动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小鼠视交叉上核(SCN)内PK2mRNA表达量。结果:模型组视交叉上核PK2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有降低趋势,但与空白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PK2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荷瘤小鼠自发性活动节律的调整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CN节律输出信号分子PK2有关。  相似文献   

14.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处理 Wistar健康雄性大鼠,体重180~210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改良的Allen’s捶击法造模,动物出现摆尾反射,双下肢瘫痪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志。动物分组:模型对照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假手术对照组手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对大鼠脊髓内γ-干扰素(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后,免疫抑制加电针组大鼠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抑制组在背角内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电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可提高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表达,针灸可能以IFN-γ为介质激活神经免疫调节网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电针对大鼠下丘脑孤啡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孤啡肽变化;应用RT-PCR技术观察大鼠孤啡肽前体mRNA的变化。结果 电针可以上调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孤啡肽免疫阳性细胞数,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孤啡肽前体mRNA含量在电针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电针可以影响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孤啡肽表达。  相似文献   

17.
音乐电针对大鼠脑内CCKmRNA 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音乐电针与脉冲电针对大鼠脑内CCKmRNA水平影响作用的对比研究,在基因水平探讨不同电针对腧穴产生针刺耐受作用的影响,从基因层次证实腧穴的穴敏性结论.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染色方法对脉冲波形和音乐声波两种电针多次电针后大鼠尾核和海马内CCKmRNA样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音乐声波电针组多次电针后CCKmRNA的表达速度减慢,而脉冲电针组多次电针耐受时尾核和海马内CCKmRNA在转录水平加速,以补充由于CCK-8消耗所造成的细胞储备不足,进一步证明了CCK在电针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论:证实腧穴存在对刺激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同时提示音乐电针疗法是一种更好调节穴位兴奋性,发挥穴位的最佳功能.从而这一研究为针灸治疗疾病又提出了音乐电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健  熊克仁  李怀斌 《针刺研究》2006,31(2):103-10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杏仁核内生长抑素(SOM)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Hz电针组和128 Hz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大鼠一侧“足三里”穴30 min后,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并且高频电针作用强于低频电针。电针后杏仁核各亚细胞群内SOM 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以中、小型细胞较为明显;在细胞染色程度上以中等程度染色和淡染细胞的数量增加为主,细胞平均灰度值有所增加。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杏仁核内SOM mRN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对失眠大鼠视交叉上核(SCN)内生物钟基因Period(Per)1及Per 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1mL/100g复制失眠模型。针刺组针刺"申脉""照海",15min/次,1次/d,连续7d。观察大鼠昼夜节律的变化,real time-PCR技术检测SCN内Per 1及Per 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每日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增加,SCN内Per 1及Per 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减少,SCN内Per 1及Per 2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针刺"申脉""照海"可提高SCN内Per 1、Per 2mRNA表达,减少失眠大鼠休息期活动量,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缺血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蛋白的关系及刺五加总黄酮和针刺联合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线栓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模型组(A组)、电针组(B组)、总黄酮组(C组)、针药结合组(D组)、假手术组(E组)、正常对照组(F组)Bcl-2的表达。结果:电针和刺五加总黄酮及其联合治疗组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缺血组(P<0.01及P<0.05)。与E,F组比较,A,B,C,D组Bcl-2明显增加(P<0.01);与B,C组比较,D组表达明显增多(P<0.01及P<0.05)。结论:刺五加总黄酮和电针能提高Bcl-2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区细胞凋亡的发生,尤其针药结合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