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古代主流本草文献中收载的105味益髓中药的系统整理,并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进行分类,从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角度初步统计分析,总结得出益髓药物以辛温、甘温为主的性味特点和多归入肝、肾两经的规律,为益髓类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桑类中药是常用中药材之一,古今因其易得价廉效好而深受医家的喜爱。现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通过收集、查阅和梳理大量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本草记载、古今功效、种质资源、应用等几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增加桑类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朱巳旲  谢鸣 《中医杂志》2021,(2):93-96,100
"本草附方"是指古代本草典籍中常在所载药物后附以含其药味组成的方剂。在追溯"本草附方"发展源流的基础上,从方效-药效关系的角度,提出"本草附方"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药配伍运用和"举方证效"。"举方证效"即通过已知成方的功效来佐证单味药的功效,易致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泛化,这可能是导致目前中药学中的中药功效既有源自单味使用经验,也有源自配伍运用认识的主要原因。厘清中药单味或配伍条件下的不同功效有利于临床中合理运用中药,有必要开展单味中药功效与其配伍功效比较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梳理丁香的本草源流,为丁香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本草典籍、文献及现代本草学专著,对丁香的名称、形态、产地及采收季节、药用部位与功效以及在蒙族医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证。结果 明确丁香的中药基原以及在蒙族医药中的应用。结论 古籍中的丁香在形态、产地、采收季节以及功效等方面上与现代专著中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基本一致,推测古今药用丁香为同一种。且丁香在蒙族医药中应用广泛,为蒙族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植物药。  相似文献   

5.
历代本草著作均为博物之作,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鸟文化与禽类药物理论、饮食文化与滑类药物理论关系密切。药物在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样影响到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献学知识及实地采集辨识药物也是理解学习中药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通络类中药药性分布规律,为通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并为寻找更多的通络类中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检索出具有通络功效的中药455味,整理建立通络类中药数据库,分析药物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华本草》收载的通络类药物以植物药居多,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全草、茎木、皮为主,主要分布在五加科、菊科、桑科、豆科、葡萄科、毛茛科、夹竹桃科、唇形科、伞形科、卫矛科;药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偏于苦、辛、甘;归经以肝经为主;约1/7的药物记载有毒性;高频功效为祛风、活血、止痛、舒筋、除湿;高频主治包括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腰痛、肢体麻木。结论:统计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及络病理论基本符合,能够为通络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二、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发展从上表历代综合性集成本草或当代中草药代表性著作所收载药物的总数逐渐增加这件事来看,就足以说明,中药品种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历代本草性  相似文献   

8.
寿梅 《中国民间疗法》2022,(8):19-21+86
“取象比类”思想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之一,贯穿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古代医家以常衡变、观察世界的重要方法。该文通过古今诸多的本草学著作及医学著作,探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用药时遵循“取象比类”思想的经验,认为根类药物可补先后天之本,皮类药物因部位、产地不同而具有温阳或清热的功效,种子类药物多有降、补之性,虫类药物可以搜风,矿石类药物可镇静安神且具有五色属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山楝青的基原,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物候期、名称及功效主治等因素,结合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中山楝青的原植物为木犀科植物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履巉岩本草》山楝青药图是小蜡现存的第一幅植物彩图,将小蜡的文献始载从1848年提前至1220年,并首次记载小蜡的药用部位及功效,为小蜡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挖掘本草古籍中的中药资源,搞清其药物基原,对重续药史、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丽  王海泉  史东燕 《湖南中医杂志》2014,(5):127+130-127,130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内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1年6月至2012年7月相关医学期刊,获取中药内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剂,进一步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的药物在文献中的应用频次。结果:本次检索共有44个方剂纳入。在44个方剂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类药物29味181次,活血化瘀类药物19味113次,解表类药物7味50次,祛风化湿类药物13味36次,熄风止痉类药物4味33次,清热凉血类药物4味27次,利水类药物5味15次。结论:补益类、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药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11.
通草,古今常用中药之一,由于品种繁多,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混淆现象.尤其在大多学者“疏方而识药物”的现实下,品种应用不当,很多经方并未体现它们应有的功效.通过本草资料的研究,从通草方剂品种历史溯源角度出发,研究仲景方中通草的正品,以保证仲景方原有的疗效.研究发现仲景方面的通草,应是木通科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正月采藤茎,阴干.而非五加科通脱木,也不是其他药物藤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146味补阳中药来源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效以补肾、温肾、止痛、强筋骨、益精血为主,主治肾虚、寒症、痹痛、筋骨软痛等。结论:《中华本草》中记载的补阳中药,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补阳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中药的功能类别 按照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或熟悉、了解)若干种药物的分类、功效及应用等知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属于“各论”。各论将药物分为20章,每章为一类。了解20类中药划分的依据,并将20类药物分类加以比较,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各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6,(12)
钩藤是我国的一种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该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资料,对钩藤的名称、本草学记载、产地及生境、功效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为钩藤的发展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献中,有将本草视为中药而将其英译为materia medica,有将本草视为药物学著作而英译为book of materia medica或meidicinal works,有的直接将本草音译为ben cao。本草一词出现多种译法,究其原因是现代文献对本草的释义没有达成共识。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可知,本草指我国的传统药学或中药,当以ben cao作为其规范英译名。但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即本草的含义被限定在中药上,materia medica则更能表达出本草之含义。此时可以方便读者理解为根本目的,将本草英译为materia medica。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国历代主要本草药物新增的环节和相关思维,研究古代药学的发展.通过研究历代本草著作,发现历代本草中药物新增的主要环节为发现、应用药物,记载经验,编纂著作、收载新药,明确、总结功效;相关思维包括利用自然界事物治病的思维以及"会意从类"思维.增收药物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总结,对后世用药提升疗效、扩大选药思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清咽类药品的研发和成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分析整理目前市场常见的20种清咽类药品处方,遴选中药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清咽类药品中药集中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其中薄荷、麦冬、甘草、玄参、冰片等药物应用较为普遍,其功效成分主要指标为总黄酮、总皂苷等成分。结论:中药材在清咽类药物中应用前景广阔,系统全面研究该类药物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药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过巫家、道家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草中的某些药物及其功效实际上并不全来自医药实践.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中医临床用药和实验研究甄别遴选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草求真》以药物功效类列药物的编写形式,以功效阐释药物的具体应用,以药物的“直接功效”为中心比较药物的药效机理等方面,对现代临床中药学“功效”专项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草节要》是南宋张松节抄《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大型本草著作中的常用药物,编纂而成的一部本草著作,已亡佚,但在《宝庆本草折衷》《本草纲目》等著作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全书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概述药物性味及功效,最早将芰实等归为药用,最早提出香薷治暑、山楂消食的功效,并推广草果在临床应用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从作者考辨、原文辑佚及其对本草学的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