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评价有热水浸浴习惯的不育患者精子参数的变化。方法:精液标本按照男子既往热水浸浴习惯与否进行分组,A组:26例,婚后多年未育,长期较热温度水(37℃)浴缸浸浴习惯;B组,26例,婚后多年未育,没有热水浸浴习惯。检测A、B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精子畸形率和精子核空泡率。结果:与B组的精子参数比较,A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和正常形态精子率均有显著降低(P0.01),精子核空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较热温度水浸浴对睾丸精子发生过程有不良效应,导致精子参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对性激素和精液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型、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对精液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A组)、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B组)、正常生育者(C组)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法(ELISA)测定其外周血性激素水平,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仪测定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以及畸形精子百分率。结果:①A组与C组比较,FSH、LH明显升高,而T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以及A组与B组之间FSH、L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与B组与C组比较,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有明显下降,畸形精子百分率升高(P<0.05),同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程度越重,其对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及精液参数影响越大。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对治疗男性不育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少弱畸形精子尤其是不活动及畸形精子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ICSI病例,选择同一患者累积治疗周期中因各种原因既使用夫精又使用供精的58例患者,其中每例患者的夫精部分(严重少弱畸形精子)列入A组和供精部分(正常精子)列入B组,比较A、B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结果:B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A组,流产率低于A组,其中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少弱畸形精子,尤其是不活动和畸形精子行ICSI治疗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下降,同时还增加流产及出生缺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浆左旋肉碱测定在男性不育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参考值,将不育男性按照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分为精子活力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283)和弱精子症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892)。通过比色法检测精浆中的游离左旋肉碱含量,分析左旋肉碱浓度与精子活力、精液浓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确定左旋肉碱浓度的阈值,以阈值为分界点,将弱精子症组患者分为高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和低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分析左旋肉碱与精子活力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组的精浆左旋肉碱浓度(384.14±188.81μmol/L)显著低于精子活力正常组(434.04±171.77μmol/L,P0.05)。精子活力正常组和弱精子症组精浆中的左旋肉碱含量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极低或不相关(r0.2)。肉毒碱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阈值为380.9,低于左旋肉碱阈值弱精子症组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9,P=0.000)。结论:对于拟行辅助生育的不育男性患者,精浆中左旋肉碱浓度作为精浆生化的指标之一,可能对弱精子症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液中处理前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26对不孕夫妇共563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TPMSC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活力、PTMSC的相关性,按照TPMSC不同分成3个区间组:10×106组(A组)、(10~19)×106组(B组)、≥20×106组(C组),比较这3组的前向运动精子(PMS)回收率和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TPMSC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活力、PTMSC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不同TPMSC数量组处理后PMS回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82%、17.59%、16.35%,A组周期妊娠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MSC是反映精液质量的重要综合参数,是夫精人工授精选择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刘杨  谢明水  李玲 《生殖与避孕》2009,29(12):827-829
目的:分析阴道加德纳菌体外对人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的影响。方法:将阴道加德纳菌制成活菌悬液,在体外与经上游优化处理的正常人精子孵育。设无菌对照组(A组),细菌∶精子比为1∶1(B组);10∶1(C组);100∶1(D组),分别孵育0 h、1 h、2 h、4 h,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精子分析系统检测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结果:B组孵育4 h后,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无明显变化。2 h后,A、C组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存在显著差异。D组孵育1 h后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道加德纳菌体外对人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有直接影响,且与菌量和孵育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男性继发不育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二胎生育男性不育症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市仁和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410例,其中一胎不育患者(A组)264例,二胎不育患者(B组)146例,采用门诊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和精液分析数据,并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调查患者的勃起功能状况。结果在调查的41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组、B组患者的年龄分别是(31.3±5.4)岁和(39.5±4.8)岁(P0.01);合并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疾病)的发生率分别是14.8%(39/264)和24.7%(36/146)(P0.05);每月性交次数分别为(9.7±1.2)次和(6.5±1.4)次(P0.01);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生率分别为50.8%(134/264)和70.5%(103/146)(P0.01),其中B组不育者的重度ED发生率为10.3%,明显高于A组不育者的1.1%(P0.01);A组的精子浓度[(39.7±10.6)×10~6/m L]高于B组[(34.6±8.5)×10~6/m L](P0.01),但A组的精子总数[(114.3±33.4)×10~6]少于B组[(150.4±41.1)×10~6](P0.01);A组的a级精子活力12.6%±5.5%高于B组的8.5%±3.2%(P0.01),两者在前向运动精子(a+b)及精子总活动(a+b+c)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胎生育男性不育患者具有年龄大、合并慢性疾病多、性交次数少、易发生E D、精子质量尚可的特点,临床诊疗工作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子核成熟度与精液参数关系。方法:49例精液标本,其中生育组15例,不育组34例。应用精子质量自动检测系统(CASA)进行精子密度、活力分析,伊红染色进行活率分析,联苯胺染色评价精液白细胞,采用精子形态检测系统下人工修正方法分析精子形态,用苯胺蓝染色评价精子核成熟度。结果:不育组苯胺蓝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生育组(P<0.05)。形态异常精子组中头部异常、颈部异常、尾部异常、无定型、其它畸形精子组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形态正常精子组(P<0.05)。苯胺蓝染色阳性精子率与形态正常精子率、活力、活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苯胺蓝染色阳性精子率与精子密度、精液白细胞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子核成熟度异常可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精子核成熟度是评价男性生育力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单侧隐睾史不育患者的精子参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患者施行睾丸固定手术时的年龄对其后精子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47例单侧隐睾史不育患者,按照患者施行单侧睾丸固定术时的年龄分为A组(2-7岁,n=23),B组(8-13岁,n=14)和C组(14-17岁,n=10)。对3组患者的精液作精液分析和精子头-尾膜的完整性检测。结果:3组患者的精液中均可观察到活动精子,精子活动率和精子浓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畸形精子率普遍较高,精子头-尾膜完整率低。少弱畸精子症的发生率在B组(35%)和C组(50%)升高。结论:单侧隐睾史不育患者会有较差的精子参数。单侧隐睾症患者在幼年阶段尽早治疗有利于成年后的精子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步射精法在人精子优选技术中提高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的有效性。方法:40例少弱精患者随机分为:完整精液组(20例)和部分精液组(20例)。禁欲4-5d,手淫连续完成射精和分步射精获取精液,应用上游法优选精子。比较二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和上游后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等参数的差异。结果:部分精液组精子的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的比率及其回收率都明显高于完整精液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步射精法在精子优选技术中能够明显提高前向运动精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IVF-ET后胚胎停育的61个周期,按绒毛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核型检测结果分为分子核型正常组(A组)和分子核型异常组(B组),分析比较A、B组间对象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等。结果:未限制年龄时,女方BMI、流产次数、COH次数、不孕年限、女方基础FSH、Gn用量及获卵数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方年龄、女方年龄、移植胚胎数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头部缺陷精子比率、颈部和中段缺陷精子比率、尾部缺陷精子比率、胞质水滴缺陷精子比率、畸形精子症比例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5岁时,A、B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年龄与IVF-ET后绒毛染色体异常有关,精子形态学指标对IVF-ET后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分子核型检测结果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hyaluronan binding assay,HBA)与精子常规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相关性,探寻精子质量评估和授精方式选择的新指标。方法:对进入IVF-ET周期的136例患者进行HBA检测,并按HBA结合率将患者分为HBA结合率≥65%组(A组)与HBA结合率65%组(B组),统计分析HBA与精液常规参数、体外受精率、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相比,精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者的前向运动(PR)精子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B组(P0.01),而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活产婴儿出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A反映精子活动力,对体外受精率具有指示作用,对于临床选择体外辅助授精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精子不成熟度实验诊断指标在女方孕早期自发性流产、胚胎停育男性病因分析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非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病例组(孕早期有自发性流产和/或胚胎停止发育史妇女的配偶,161例)与对照组(正常生育男性98例)精子-透明质酸未结合率、精子核蛋白不成熟率、精子DNA碎片率、精子形态和精液常规等指标的水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致病因素,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诊断效率。结果:精子-透明质酸未结合率(OR=1.028,95%CI:1.007 ̄1.048;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和精子核蛋白不成熟率(OR=1.040,95%CI:1.012 ̄1.069;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是导致女方孕早期自发性流产、胚胎停育的独立因素;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灵敏度0.679,特异性0.796,阳性似然比3.33,阴性似然比0.40)。结论:精子成熟障碍是导致女方孕早期自发性流产、胚胎停育的男性危险因素,精子-透明质酸未结合率和精子核蛋白不成熟率是有效的病因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畸形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因素行ICSI治疗的239个新鲜取卵周期。根据精子形态学分析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精子形态正常组(A组)、非极重度畸形精子症组(B组)和极重度畸形精子症组(C组),比较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结果:A、B组在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0.20%、81.40%和67.60%;94.91%、93.42%和79.91%;63.87%、59.30%和54.29%)(P<0.05);3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6.3%、25.6%和24.2%;42.28%、45.00%和42.86%;7.94%、7.40%和25.00%;4.76%、3.70%和8.33%;31.75%、18.52%和25.00%)(P>0.05);而C组内手术取精(PESA/TESA)亚组的卵裂率低于体外排精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72%vs 76.11%,P<0.05)。结论:采用畸形精子行ICSI的不育患者同样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借助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出生的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体外受精(IVF)子代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将接受ICSI/IVF治疗的237对夫妇生育的300例子代按ICSI/IVF当日精液情况和受精方式分为附睾/睾丸精子ICSI组(A组,患者92例,子代118例)、严重少/弱精子ICSI组(B组,患者84例,子代106例)、非严重少/弱/畸形精子ICSI组(C组,患者35例,子代42例)、正常精子IVF组(D组,患者26例,子代34例)。对召回现场随访的子代进行出生缺陷病史询问、超声检查和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检测。结果:受访子代平均年龄为33.1±20.3(4~84)个月,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7%(5/300),总出生缺陷率为4.7%(14/300),4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5.1%(6/118)、3.8%(4/106)、2.4%(1/42)和8.8%(3/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个家庭AZF基因检测显示B组有3对父子存在同样位点的AZF基因微缺失。结论: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症患者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其他较好精子或正常精子IVF子代相比无明显增加,AZF基因检测没有新增缺失位点和新增缺失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精子的来源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不育行ICSI的3 106个新鲜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A组)、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B组)、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C组)、冻融PESA精子组(D组)及冻融TESA精子组(E组),比较各组ICSI后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C组2PN受精率、卵裂率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A组、B组及C组间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2PN受精率显著低于D组,但B组与D组之间、C组与E组间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多胎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SA/TESA-ICSI、冻融PESA/TESA精子技术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首先选择附睾取精,并可将剩余PESA/TESA精子冻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招生源和内地生源的大学生入学体检时的血清抗精子抗体的状况。方法:640名大学新生按生源和性别分为4组:外招生男性组96例(A组),女性组115例(B组);内地生男性组256例(C组),女性组173例(D组)。结合新生入学体检获取血清,应用浅盘精子凝集试验(SAT)、浅盘精子制动试验(SIT)和间接免疫珠试验(iIBT),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结果:A、B和D组分别检出SAT抗精子抗体阳性各2例,C组检出4例;这10例iIBT的免疫珠附着率为20%-55%。A-D组的SAT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1.7%,1.6%和1.2%。B组检出SIT阳性1例。A组与C组、B组与D组的SAT抗体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招生源和内地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可检出血清抗精子抗体,需对大学生开展生殖健康和性健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制素-B(INH-B)与无精子症患者生精功能的关系。方法:实施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PESA)或睾丸精子吸取术(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TESE)的无精子症患者50例,另征集精液正常的已生育男性38例作为对照组。穿刺术前一周测定各组的睾丸体积、FSH及INH-B水平。结果:①PESA获得精子(A组)患者和对照组(C组)的睾丸体积、INH-B显著高于PESA未获得精子(B组)患者,FSH则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A组、C组间所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B组再行TESE获得精子(B1组)患者血清INHB水平显著高于未获得精子(B0组)患者(P<0.01),而二者间的睾丸体积与FSH无差别,P>0.05。③INH-B<41.56 pg/ml时TESE获得精子的机率很低。结论:血清INH-B比FSH和睾丸体积能更准确地预测TESE时能否获得精子。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丙二醛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精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的意义。方法:93例不育男性分为:阻塞性无精子症组(12例);非阻塞性无精子症组(15例);少精子症组(21例);弱精子症组(19例);少弱精子症组(16例);少弱畸精子症组(10例)。18例生育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生育与不育男性精浆MDA含量。结果:生育组精浆MDA值除与阻塞性无精子症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各不育男性组间精浆MDA值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HPLC检测精浆MDA水平是诊断活性氧产生过高所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精子密度、活率和抗精子抗体的变化及其对生育影响。方法:选取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男性不育患者50例,测定其抗生素治疗前后的精液常规参数和抗精予抗体,进行动态分析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精子密度。精子活率显著提高,畸形率和抗精子抗体滴度明显降低。结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从多方面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