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血浆正五聚蛋白一3(PⅨ一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致病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简单综述了PTX一3的发现、结构、功能、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S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有效预防ACS的发生及改善ACS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3年1月到2005年9月期间50例ACS患者及1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PTX-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血PTX-3浓度分别为(8.33±1.96)ng/ml、(6.23±2.33)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64±0.86ng/ml),P<0.001;AMI组的PTX-3水平又明显高于UAP组(P<0.001)。结论:作为炎症指标PTX-3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对ACS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group,UAP)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43例;另外,选同期相匹配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group,SAP)组42例和健康体检者33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结果 UAP组、AMI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均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2±2.79)μg/L vs.(5.37±1.83)μg/L,P<0.01];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8±1.70)μg/L vs.(3.69±3.02)μg/L,P>0.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可检测PTX-3的存在,且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可以作为识别和判断ACS发作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血脂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23例ACS患者入院时的PTX-3和血脂水平,随访3个月,终点为冠状动脉事件(冠心病性死亡、因ACS引起的再住院、因心力衰竭引起的再住院)。结果:123例患者中发生冠心病猝死3例,ACS引起的再住院17例,心力衰竭引起的再住院5例,PTX-3异常组较PTX-3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OR=3.001,95%CI:1.023~8.801,P=0.045,RR=2.390);血脂异常组较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OR=2.714,95%CI:1.053~6.995,P=0.039,RR=2.160);血脂及PTX-3均异常组较均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OR=6.125,95%CI:1.245~30.130,P=0.026,RR=4.237)。结论:PTX-3或(和)血脂水平异常的ACS患者近期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以两者均异常者为著,因此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高危个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7)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虽然药物和介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尽早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研究表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对冠心病(CHD)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对于AMI而言,其循环标志物已由传统的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肌钙蛋白等)逐渐扩展到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类原因不明、以心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变。扩张型心肌病约占原发性心肌病的70%~80%。目前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分为三类: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炎症反应是介导扩张型心肌病发生的重要机制,正五聚蛋白3(PTX3)是一种新的炎症标志物,与C反应蛋白属于PTX家族。现主要针对穿透素3这种新的炎症标志物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五聚蛋白(pentraxin, PTX)3是一类长链 PTX,作为一种炎性标记物,其血浆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组织损伤等情况下升高。最近的研究显示,血浆 PTX3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迅速升高。检测血浆 PTX3水平可能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22例对照组的血清PAPP-A及hs-CRP水平,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A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SA组(P〈0.01);②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的血清PAPP-A水平高于0支病变组。结论 PAPP-A是与ACS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长正五聚蛋白-3(PTX-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0例.用ELISA法测定血浆PTX-3浓度,比较各组间差异.并与hsCRP比较.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X-3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20±4.44)μg/L,(6.... 相似文献
11.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最先是从孕妇血清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与妊娠相关联的大分子糖蛋白.近年来,发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的标记物.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中大量表达,代表斑块的稳定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ACI)病死率逐年增长,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对ACI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一定影响,但关于其与ACI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血清PTX3水平与AC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35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15分,n=57)和预后不良组(≥16分,n=7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后3个月血清PTX3水平,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改良Ashworth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1)预后良好组患者收缩压(SBP)140 mm Hg、舒张压(DBP)90 mm Hg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吸烟时间、饮酒时间及合并慢性疾病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时间与方法在血清PTX3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时间、方法在血清PTX3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后3个月血清PTX3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TG、LDL-C、HDL-C、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预后良好组患者TG、LDL-C、TC低于预后不良组,HDL-C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预后良好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与预后良好的ACI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的ACI患者血清PTX3水平较高,临床可结合血压、血脂指标、肌张力、运动功能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AC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吴忠市新区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132例,男性81例,女性51例,年龄范围40~75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UAP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2例(NSTEMI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9例(STEMI组)。另选同期年龄、性别相匹的正常体检者共3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PTX-3、hs-CRP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PTX-3、hs-CR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7例ACS患者随访1年MACE的发生情况,33例发生MACE。通过ROC曲线计算血浆PTX-3、hs-CRP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最佳界值(cut off value)分别为PTX-3=6.05μg/L,hsCRP=8.21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58。结论 PTX-3水平能够预测ACS患者MACE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1-2].当前,血管炎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3].炎症反应中,炎性细胞在内皮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聚集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脂质条纹,脂质条纹中大部分细胞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后成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在脂质条纹进一步形成粥样斑块中起着重要作用[ 4].正五聚体蛋白3 (pentraxin 3,PTX3)是新近发现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同源的炎症因子,是急性反应蛋白之一.本文就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各项血脂水平,探讨血浆PTX3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血浆PTX3、血清hs—CRP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20例。分别检测各组入院第2d的血浆PTX3、血清h~CRP及各项血脂水平。血浆PTX3和血清hs—CRP水平取对数后均服从正态分布。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UAP组和AMI组患者的血浆PTX3对数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的(P均〈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元显著性(P〉0.05);UAP组和AMI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存在正相关(r=0.641。P〈0.05),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线性相关(P均〉0.05);而血清hs—CRP对数水平与TG、TC、LDL—C呈正相关.且与HDL-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5、0.228、0.625、-0.312,P均〈0.05)。患者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血清hs—CRP对数水平呈正相关(r=0.72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TX-3和LDL—C的相关性优于血清hs—CRP和LDL—C的(B=0.492,P=0.001:β=0.382,P=0.03)。结论:血浆PTX3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PTX3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LDL—C的相关性优于hs—CRP。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从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到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过程中,炎症因子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参与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的转化,及在继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L,白介素)是淋巴因子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多因素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继而造成冠脉阻塞和痉挛,导致动脉所灌注区域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的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冠脉事件与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明炎症在粥样硬化和ACS中起了关键作用.ACS患者整个冠状动脉系统都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而不仅局限于梗死相关血管[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炎症相关性疾病[2].大量研究证实[3],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在心血管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CS是炎症触发的斑块破裂,炎症反应是ACS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血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20.
炎症反应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是一类新型急性期反应蛋白。本文旨在综述PTX3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