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草与女性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冠心病发病比男性晚10年以上,因而较少受到关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荟萃分析显示,发达国家男性的冠心病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而女性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已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2006年,美国有315000女性死于心脏病,同年巴西69493人死于心肌梗死,其中40.8%为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巨大的生活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心血管病和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且常常共病存在。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有的精神心理特点,并且易于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与心血管病的发病、发展及预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章主要介绍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其与女性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呼吁女性的心理问题及心血管病需要更多的关注及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党爱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6):561-563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资料显示,约1/3的女性死于CVD.女性在CVD的危险因素、类型、临床表现、预后具有自身特征,与男性相比均存在一定差异.女性CVD的特征既来自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遗传背景、基于性别的解剖和生理差异,也与社... 相似文献
4.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7)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世界范围内居民致残及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研究表明,特定益生菌可通过改善宿主代谢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益生菌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益生菌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等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0)
<正>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期望寿命持续延长,仅女性期望寿命而言,已从1970年的63.5岁延长至2010年的79岁。但相继而来的是老年病高发,致残率、死亡率及经济支出居高不下。众所周知,当今威胁老年人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亦是老年女性死亡和致残的首因[1]。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在过去10年中,CVD病死率男性不断下降,女性则 相似文献
7.
<正>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它不仅是男性,而且也是女性死亡和致残的第1位原因,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1]。回顾20多年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男性的冠心病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而女性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继续增加,同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增长更为明显。尽管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8.
据医业网5月28日报道(原载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7;45:34—42),一项研究显示,与未感染HIV的女性相比,未治疗的HIV感染女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甘油三酯水平较高。包括蛋白酶抑制剂在内的治疗可使这种情况变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10)
<正>众所周知,在一般人群中,女性激素对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具有保护效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少发生心血管事件。但是,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上发布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研究发现,这并不适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人群。该研究结果显示,NAFLD女性的心血管风险与男性相似。这提示,NAFLD可抵消女性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超过了脑卒中和肿瘤,成为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有别于男性。多年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女性的冠心病死亡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关注女性健康已成为欧美国家公众教育的重点话题。中国女性占全世界35亿女性总数的1/5,加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是我国医务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2.
秦明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5):449-451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女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脑血管病和介入治疗并发症等多方面的结局较男性更差,造成性别差异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及机构强调在临床实践中需重视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性别差异[1-2]。掌握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179例血脂异常患者,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组,与41名健康人对照,探讨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结果 血脂异常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 相似文献
15.
骨密度是评价骨量变化、预测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的最佳指标。骨组织受性激素调节,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密度下降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但是,骨密度能否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这一作用是否与内源性的雌激素相关尚无定论。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5):321-328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发表于1997年的AHA“女性心血管病——现状和危险因素治疗”共识基础上发表了新的“女性心脏病预防指南”。随着新的相关研究的发表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AHA于2004年发表了“循证医学指导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心血管疾病在女性中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特异性,药物代谢动力学也不同于男性,更好地理解这种性别差异,对临床上选择用药和药物剂量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在女性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5)
目的了解江门市蓬江区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经一年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控制措施后的复查结果。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对江门市年龄18岁至70岁(平均年龄42.3岁)居民,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经一年的对这些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及相关的治疗一年后复查。结果本组调查显示经一年的危险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显示高血压病、超重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血脂调节紊乱、尿酸水平升高、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吸烟减少(P0.05)。而根据危险因素的分类统计中危有减少、低危与无危险因素的有增加(P0.05)。结论本组对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对女性危险因素的综合措施是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