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秉钧为中医外科三大派之一心得派的开创者,创造性地将温病思想与外科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学术思想。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详细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其中痈疽的诊疗思路详实,治法多元,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梳理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痈疽的诊疗体系,总结其根据不同痈疽善用清、温、攻、补等内治法,灵活选用艾灸、刀针、外敷等外治疗法以及内外合治综合运用的痈疽治疗经验,希冀对于临床医生治疗痈疽有一定指导作用,供现代研究者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疡科心得集》一书非常注重辨疾病的阴阳,认为疾病的病因、辨证、治疗及预后均不离阴阳两端,提出"此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也,为疡科中之第一义,故首揭之"。《疡科心得集》根据每一个具体疾病分篇论述,而且根据发病部位、发病原因、治法等将两证或多证并而述之,将辨病和类症鉴别相结合,这种行文的优点不仅仅能使后人明晰是为何种疾病,同时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再讲到具体的施治,论述清晰明了,有利于临床应用。该书在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治疗,这也宗仲景的思想。此外,高秉钧对于外科疾病的辨证不拘于一定之形,认为毒气之流行无定位,总结了毒入五脏的证候,并认为毒入六腑,也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也是高秉钧对外科疾病辨证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外科证治全生集》作为中医外科"全生派"的代表著作,对医理药性分析简明扼要,精辟入里,见解独到。从王氏对外科病的辨证、治法、用药等角度,对《外科证治全生集》蕴含的学术特点剖析挖掘,提炼出其善别阴阳、贵消畏托、分部而治等外科病证的辨治思想,对研究"全生派"的理论观点以及指导外科病的临床诊治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倡治外必本于内、引温病理论于疡科中、创中医外科三陷变局学说、提五脏蕴毒原因及证候、论疡科绝症证治、不循疡科书旧例及长于外治尤为刀法7个方面总结探讨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的学术思想,希望对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的同仁有所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山雷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著作家、中医药学家,中西医汇通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疡科纲要》是张山雷在继承嘉定黄墙痒科之学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之结晶于兰溪所著中医外科学经典教材,书中充分反映了先生在外疡的辨证和治疗上,提倡外证内治、首重“阴阳辨证”“贵消畏托”“反对一方套治”等学术思想,同时其还开创中西医药物联用方法治疗外科疾病的独特理论见解,在当时有标识新论之意,并至今仍对我们后人在中医痈疡治疗和临床实践上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筱良是吴门中医外科名家,自幼师承家学,精通内、外科,尤擅外科。朱氏临床诊治外疡科疾病首辨阴阳,视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另承高氏"心得派",重视三焦辨证,将三焦辨证引入外科疮疡的辨证中;同时强调凡痈疽诸证,无论已溃、未溃,均以顾胃气为重;提出疡证不论阴证或阳证,重在早治,以消为贵。其发明了"疔方" "四妙加味方" "三黄洗剂"等多个制剂,其中"三黄洗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疡科心得集》为清代锡山高秉钧(字锦庭)所著,成书于清代嘉庆10年(1805年)。该书为一部中医外科的鉴别诊断著作,正如作者例言中所述,“是集论列诸证,不循疡科书之旧例,每以两证互相发明,而治法昭然若揭,其中有两证而同一治者,亦有两证而治各异者……”。这是便于后人对两证相近似的外科疾病得以鉴别而不致混淆。高氏治疗外科疾病,重点在于“审因论治”。还论述了疮疡的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9.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稿本《历代疡医总录》,番禺冼吉朝辑,是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疽的外科专著。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前代医家治疗痈疽的学术经验,共论及361种痈疽证治,在学术上体现出重视经络理论、辨证论治、外病内治的传统中医特色。岭南见载于史籍和存世的外科医籍较少,《历代疡医总录》作为岭南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学术成就之一,对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夏少农先生为海派夏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值夏老百岁诞辰,再读夏老《中医外科心得》,总结夏老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夏老临证提倡"邪正学说",把外科病因分为"邪气因""正气因";辨病寻病因,临证主分阴阳;根据"审因论治"原则,提出内治十五法,即"治正气因四法""治邪气因十一法",外科疾病证治尤重外治,内外合治,利于邪之早去。  相似文献   

11.
乳腺疾病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疾病的统称,男女均可发病,但尤以女性居多,是发生于女性的常见疾病。乳腺疾病长久以来就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其癌变率较高,临床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同时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此病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甚者损伤女性的乳房外形。清代外科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我国清代颇具影响力的外科代表作,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论述了乳腺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高秉钧认为“肝”在发病原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中灵活选药组方内外合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书中丰富的临证经验、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治疗乳腺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旨在探讨高秉钧对治疗乳腺疾病的学术思想、治疗经验、用药方法,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拓展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梳理《疡科心得集》中关于脓的病因病机、辨脓、脓的处理,以期指导临床。该书运用“营气不从”、“按部求因”、“伏邪理论”、“经络辨证”、“外疡内出”等理论分析脓的成因; 同时介绍辨脓的“阴阳、气血、虚实、有无、深浅、形质色泽、气味、预后”的经验; 脓内治提倡按卫气营血的阶段进行治疗,并且在临证中善用和营之法; 外治注重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医外科内治总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而金元以前,历经了起源、形成与发展阶段。中医外科内治法则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痈疽施治。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寒热虚实、阴阳及内外治则治法,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消"与"补法"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神农本草经》为外科疾病的内治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金匮要略》"肠痈"证治中已有了消法的具体应用、禁忌及托法方剂的雏形。至晋《刘涓子方鬼遗方》所载方论中已经体现出了消、透及补法的治疗观点与应用,说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初步形成。隋唐五代时期,外科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无新的内治理论出现。进入宋代,北宋时期外科内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圣济总录》明确提出了消、托与补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标志着"消、托、补"法的外科内治总则正式确立;南宋时期外科专著渐多,外科及内治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王庆其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并举验案1则。认为脾气亏虚、气阳不足、虚火上炎是重要病机,临证根据"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原则,区别阴阳虚实,对于脾气亏虚、阳气不足者应以健脾益气为主辨证治疗;可从外科"痈疡"论治,将中医外科治疗痈疡的"消、托、补"三法则应用于本病的辨治过程中;该病反复发作的原因与患者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临证应"辨质论治",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体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5.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气血,可使气血以流,从而达到补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疡内治体     
外疡,通过服药,促使其速消、速溃、速敛者,称为内治。《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因此,内治亦为疡科治疗之要法。兹举治案4则,略谈浅见。1 内疏解毒案例:沈××,男,28岁,农民。1974年10月14日诊。患者于5天前右大腿内侧中段生一肿疡,约鸡蛋大,麻木疼痛,漫肿不焮,活动受限,食少便溏。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治拟内疏黄连汤。处方:黄连、山桅、炒黄芩、当归身、桔梗、广木香、槟榔、芍  相似文献   

17.
总结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疡科治疗经验,从疡科辨证、首辨阴阳,疡科论治、平衡阴阳,疡科治法、内外修治,疡科用药、三期论治等4个方面总结了他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特色治疗方法,展现了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平衡阴阳,损有余,补不足,内外修治"的治疗特色,为膜病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外科发挥》中肿疡辨治部分强调整体观,注重脉诊,善用托法。新病分期论治,药物剂量少且速愈,久病及阴证配合多种灸法,反对概用寒凉。薛氏传承了前人的经验并将托法发扬,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自制脱素膏治疗痈疽疡疮疖磐石县中医院(132000)张德杰,马云香,王竹君【关键词】脱毒膏,中医外科中医外科疾病范畴,包括痈疽疡疮疖。其治疗法则分为内治法(内服药)与外治法(外敷药).本人在家父张成思的指导下,自制“脱毒膏”外敷治疗外科各种肿疡与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