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参数及来源与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CSI助孕治疗的413个周期,根据精子质量及来源分为4组,非严重少弱的新鲜射出精子组(A1组,244个周期)、严重少弱的新鲜射出精子组(A2组,61个周期)、睾丸精子组(B组,86个周期)、冻融的射出精子组(C组,22个周期).比较4组的ICSI治疗结局.结果:4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子的质量及来源不影响ICSI治疗的受精及早期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畸形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因素行ICSI治疗的239个新鲜取卵周期。根据精子形态学分析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精子形态正常组(A组)、非极重度畸形精子症组(B组)和极重度畸形精子症组(C组),比较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结果:A、B组在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0.20%、81.40%和67.60%;94.91%、93.42%和79.91%;63.87%、59.30%和54.29%)(P<0.05);3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6.3%、25.6%和24.2%;42.28%、45.00%和42.86%;7.94%、7.40%和25.00%;4.76%、3.70%和8.33%;31.75%、18.52%和25.00%)(P>0.05);而C组内手术取精(PESA/TESA)亚组的卵裂率低于体外排精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72%vs 76.11%,P<0.05)。结论:采用畸形精子行ICSI的不育患者同样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CSI治疗的584个新鲜取卵移植周期,依据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392个周期)、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86个周期)、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68个周期)和供精组(38个周期)。分别比较各组相关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射精组、PESA组、TESA组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MⅡ卵数和移植胚胎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精组受精率高于PESA组(P=0.013)和TESA组(P=0.005),卵裂率高于TESA组(P=0.001);3组间优质胚胎率、新鲜移植周期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A组累计妊娠率低于PESA组(P=0.003);射精组与供精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累计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精子可影响ICSI的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对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可获得相似的助孕结局;PESA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方法;对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用供精助孕是很好的选择,即使供精解冻后质量欠佳也不影响ICSI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精子的来源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不育行ICSI的3 106个新鲜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A组)、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B组)、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C组)、冻融PESA精子组(D组)及冻融TESA精子组(E组),比较各组ICSI后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C组2PN受精率、卵裂率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A组、B组及C组间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2PN受精率显著低于D组,但B组与D组之间、C组与E组间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多胎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SA/TESA-ICSI、冻融PESA/TESA精子技术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首先选择附睾取精,并可将剩余PESA/TESA精子冻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来源及不同授精方式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499例患者499个取卵周期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精子来源不同分为供精IVF(D-IVF)组和夫精IVF(H-IVF)组,按授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ICSI组按精子来源分为新鲜精液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比较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结果:① D-IVF组和H-IV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第3日和第5日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受精率较高(P0.05),但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55.11%vs 61.30%,P0.05),组间第3日卵裂期胚胎和剩余胚胎囊胚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稍低,无囊胚移植率较IVF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3%vs 65.32%,48.18%vs 55.39%,21.68%vs 13.20%,P0.05)。③新鲜精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显著低于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P0.05),各组囊胚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IVF可获得H-IVF相似的结局,其剩余胚胎都有较高的发育潜能,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低于IVF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ICSI后获得的胚胎比新鲜精液精子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高。针对不同的授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剩余胚胎囊胚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6.
对体外受精失败后不同授精时间进行补救ICSI的结局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初次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失败后不同时间进行补救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对胚胎发育潜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率的常规IVF周期分为6 h后行补救ICSI短时授精组(A组,再将A组按补救ICSI时间分为6~8 h的A1组和8.1~12 h的A2组)及晚时授精(22 h后行补救ICSI)组(B组),比较各组间的治疗结局。结果:A组总的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1组与A2组相比,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缩短卵龄有利于补救ICSI结局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早期补救ICSI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素英  曹英  曹翔  王宁怡  滕彬  黄斌  韩金兰 《生殖与避孕》2010,30(11):742-744,778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失败、取卵后20h行补救ICSI者19例(晚补救ICSI,A组)及加精子(IVF)4~6h后未见第二极体(Pb2)的成熟卵行补救ICSI者31例(早补救ICSI,B组),并与544例同期常规ICSI(C组)进行比较,观察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评价早补救ICSI有效性。结果:3组年龄及基础FSH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C组(71.27%vs55.69%vs81.08%,P<0.05),>2原核(PN)率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C组(7.73%vs7.78%vs2.73%,P<0.01),卵裂率B组显著高于A组(100%vs94.62%,P<0.05),有效胚胎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但低于C组(51.16%vs22.73%vs60.19%,P<0.01),胚胎种植率B组显著高于A组(1.75%vs17.54,P<0.05),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7.54%vs18.90%,P>0.05),3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6%,26.67%和34.57%,与C组比,A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与晚补救ICSI相比,早补救ICSI获得了更高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种植率,但多PN率高于常规ICSI,优质胚胎率仍低于常规ICS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寻找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最佳显微穿刺时机。方法:单纯因男方因素不孕接受ICSI治疗的146例患者的167个周期,在注射hCG后36~38h取卵。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为A组,共576个卵,在注射hCG后41~48h行ICSI为B组,共449个卵。观察和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A组ICSI卵的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9.51%和97.38%,与B组的受精率(80.85%)和卵裂率(97.5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在A组达76.91%,高于B组(70.06%),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8.91%和19.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hCG后37~48h期间行ICSI,穿刺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但对胚胎种植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half-ICSI与备早补救ICSI 2种授精方式在体外受精周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可疑受精失败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half-ICSI组(A组,half-ICSI授精,138个周期)和行备早补救ICSI组(B组,行备早补救ICSI授精,112个周期)。分析受精率、胚胎质量、种植率和妊娠率。结果:A组与B组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37%和70.78%,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59%和3.08%,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6.76%和73.7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6.64%和35.59%,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分别为46.09%和57.8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IVF受精成功周期中,A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而在IVF受精失败周期中,ICSI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B组间均无差异(P>0.05),但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备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优于half-ICSI授精方式,但有增加多精受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来源精子行ICSI助孕1662个周期治疗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6年1月~2010年6月1662个ICSI治疗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射出精子来源(重度少、弱精子)组1208周期,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324周期,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130周期,比较3组胚胎发育情况和妊娠结局等指标。结果:射出精子组及PESA组受精率、卵裂率及2PN率较TESA组高(79.1%,77.9%vs 73.9%;98.7%,98.8%vs 96.6%;74.6%,73.0%vs 69.5%),TESA组1PN率较射出精子组及PESA组高(3.8%vs 2.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单胎出生率、双胎出生率、畸形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ESA及TESA来源精子行ICSI助孕可获得与射出精子相似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在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中心试管婴儿助孕治疗709例,其中短时受精完全失败行早期R-ICSI周期82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627例,比较两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两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R-ICSI组异常受精率(5.0%)显著高于ICSI组(3.0%)(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ICSI可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补救,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精子活动力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子活动力与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1.12-2005.04在本中心完成ICSI治疗的139个周期进行分析。根据卵母细胞形态特征对928个MⅡ期卵进行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并分别用可获得的精子行显微穿刺。结果: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各级别的MⅡ期卵母细胞后,受精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P<0.05)。用A、B、C或D级精子行穿刺后一旦使卵受精,卵裂率无明显差异。卵母细胞为Ⅰ级或Ⅱ级时,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后,优质胚胎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卵母细胞为Ⅲ级时,用A、B级精子行ICSI后,优质胚胎率高于C、D级精子行ICSI(P<0.05)。结论:精子活动力不影响ICSI后卵裂率;不活动精子行ICSI后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总体上较活动精子低。卵母细胞质量较差时,活动精子的活动力等级对优质率胚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ET/ICSI)过程中,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后成熟卵泡获卵率对IVF-ET/ICSI的实验室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IVF-ET/ICSI治疗的693例患者,共746个周期,根据获卵率将患者分为A组:获卵率≥80%;B组:获卵率50%~79%;C组:获卵率30%~49%;D组:获卵率〈30%。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局。结果 A、B组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可移植胚胎形成率等各项临床和实验室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获卵数的减少,获卵数最低的D组的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可移植胚胎形成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累积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C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也显著低于A组(P〈0.05),C组卵裂率、临床妊娠率低于B组(P〈0.05),但C组的累积妊娠率与A组和B组相似(P〉0.05)。结论获卵率减少可导致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可移植胚胎形成率下降,直接导致临床妊娠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时,卵子因素对胚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因前次IVF-ET中受精障碍或受精率≤30%而行ICSI治疗的38个周期(A组)和因严重精液异常而行ICSI治疗的181个周期(B组)的ICSI结局。结果:A、B组的受精率(FR)、卵裂率(CR)、胚胎利用率(URE)、胚胎着床率(EIR)、临床妊娠率(CPR)和早期流产率(EAR)分别为82.5%vs78.0%(P<0.05),97.5%vs97.6%(P>0.05),76.4%vs73.1%(P>0.05),10.0%vs19.8%(P<0.05),27.0%vs31.8%(P>0.05),40.0%和16.1%(P>0.05)。结论:常规IVF-ET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受精率提高,由于卵子异常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部分胚胎着床和着床后的远期发育潜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周期卵母细胞滑面内质网(sER)聚集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99例患者ICSI治疗107个周期,于HCG日测定血清激素E2、P、LH浓度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根据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聚集分为A、B两组,A组为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均未出现sER聚集周期共90例;B组为有至少一枚MⅡ期卵母细胞出现sER聚集周期,共17例。比较A、B两组HCG日E2、P、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治疗周期数、年龄、病程、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原发、继发不孕患者比例的差异。并且对比B组sER聚集阳性[sER(+)]与sER聚集阴性[sER(-)]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B组HCG日E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3141.18±604.47 vs 2635.12±825.46),而两组间P和LH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A组(P<0.05,47.83%vs 57.67%),而B组Gn天数(P<0.01,13.35±1.66 vs 11.83±2.4)和流产率(P<0.05,100%vs 17.86%)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在年龄、治疗周期数、病程、Gn总量、获卵数、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原发、继发不孕患者比例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sER(+)卵母细胞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sER-卵母细胞(P<0.01,20.69%vs 52.9%),而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CSI周期卵母细胞sER聚集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及妊娠结局均有不良影响,sER聚集可能与HCG日高E2水平及长时间Gn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予  周灿权  庄广伦 《生殖与避孕》2002,22(4):216-219,246
目的 :探讨输卵管不孕患者中宫颈解脲支原体 ( UU)感染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 ( 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于 1 999年 3月~ 2 0 0 0年 1月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进行常规IVF-ET治疗的患者 ,据宫颈分泌物 UU培养的结果及药物治疗后的结果分为 :2 5 7周期的 UU阴性组 ( A组 )、3 6周期的 UU治疗后转阴组 ( B组 )和 5 0周期 UU治疗后仍阳性组 ( C组 )。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发生率和流产率 ,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但 C组异位妊娠发生率较 A和 B组高 ( P<0 .0 5 )。结论 :IVF-ET中 ,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的宫颈分泌物 UU阳性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但对胚胎发育、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流产率无显著影响 ,经药物治疗 UU转阴后则对 IVF的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精子活动力对卯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子活动力与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1.12—2005.04在本中心完成ICSI治疗的139个周期进行分析。根据卵母细胞形态特征对928个MⅡ期卵进行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并分别用可获得的精子行显微穿刺。结果: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各级别的MⅡ期卵母细胞后,受精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P〈0.05)。用A、B、C或D级精子行穿刺后一旦使卵受精,卵裂率无明显差异。卵母细胞为Ⅰ级或Ⅱ级时。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后,优质胚胎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卵母细胞为Ⅲ时.用A、B级精子行ICSI后,优质胚胎率高于C、D级精子行ICSI(P〈0.05)。结论:精子活动力不影响ICSI后卵裂率;不活动精子行ICSI后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总体上较活动精子低。卵母细胞质量较差时,活动精子的活动力等级对优质率胚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源性及不同参数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接受ICSI治疗的510对不育夫妇共进行了517个周期,分为6组。射出精液少弱畸精子症组(A组)82例,共进行85个周期;射出精液严重少弱精子症组(B组)170例,共进行174个周期;附睾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C组)108例,共进行108个周期;睾丸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D组)71例,共进行71个周期;冻融射出精子组(E组)34例,共进行34个周期;冻融附睾睾丸精子组(F组)45例,共进行45个周期;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6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组患者的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形成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行的27个ICSI治疗周期(研究组)的胚胎和临床结局资料,另收集同期88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非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101个ICSI治疗周期(对照组)的相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Y染色体微缺失类型患者进行ICSI的胚胎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84.91%与86.30%,卵裂率分别为95.45%与96.79%,优质胚胎率分别为49.35%与45.03%,新鲜周期移植优质胚胎率分别为80.36%与84.8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5.22%与60.40%,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1.07%与33.6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0.00%与4.92%,活产率分别为56.52%与55.45%,男婴比例分别为56.25%与47.83%。各观察指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b区部分缺失组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有1例获得生化妊娠,但后转阴性;d区部分缺失组及d区和c区部分缺失组各1次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且均未获得妊娠;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组1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5例获得妊娠且无一例发生流产。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周期形成的胚胎情况和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但AZF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患者配偶临床妊娠机会高于其他类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AZFb区部分缺失病例配偶有妊娠丢失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