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优质教学模式-五星教学模式进行简要介绍,以五星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根据五星教学模式原理,从"聚焦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复习、激活旧知"展示实例、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新知"融会贯通、知识迁移"5个环节入手,以"不寐"课堂教学进行示例与讲解,并对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国英  郭昕 《河北中医》2015,(3):476-477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一般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讲解,从病名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循序渐进,相对来讲比较乏味枯燥。我们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探讨如下。1引入名医医案、名人医案的独特案例教学模式历史上中医名家辈出,他们有不少医案被记录和保存下来,是一笔非常珍贵的史料,具有相当高的医学价值。其中中医内科方面的内容很多,比如把李东垣治疗胃脘痛的医案引入课堂,把张景岳治疗虚劳的医案介绍给学生,在进行医案分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以往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文本、多媒体和视频等多种方式,重点引入案例教学法.对2个教学班的实施结果表明,PBL案例教学模式在各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可3种教学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应从入学始尽早实施,并建立广泛共享的案例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也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对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态度被动,无法适应临床的要求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现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和主动性,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军祥 《中医教育》2011,30(2):38-39
中医内科学是内、外、妇、儿等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讲好中医内科学对于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型,对于后期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教研室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环节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分析了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医内科学特点和研究生现状,科学规划各培养阶段内容及指标内容细化,严格考核每一阶段,并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培养效果,提出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方案、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积极进行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开展和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及系统性分析,充分体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新特色,结果证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丰富了中医药院校的教改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学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临床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其内容之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康复科承担了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带教工作。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将W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临床实习临床带教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临床实践时间里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信息,提高其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的运用中医内科知识能力,提高其临床应用中医四诊方法收集临床资料能力,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思维,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诊疗及临床科研打下基础,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提高中医内科临床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中医内科学学习中被动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与中医经典古籍脱节等问题,我们将中医的经典古籍知识与西方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结合,是运用西方的方法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及经典的教学方法,将EB...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MOOC教学模式是中医药学在线教育的研究内容之一,该教学模式能支撑课堂与床边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框架,拓展教学时空,利用碎片时间,优化难点重点内容的讲授,促进教改研究。突出中医学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其开放获取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维持中医药健康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课堂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这种授课模式的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变成单纯的背诵、被动的模仿,学生虽然学会但不会运用,很少主动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学作为重要的临床课程之一,多年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教学方法上多是照本宣科,虽然使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终究还是没有能够真正体现这门课程的特征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在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缺乏辨证论治的思路,也就是说在诊疗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和建立规范的诊疗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本文根据笔者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经验,从学情分析、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内科学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内科学的学习、理解和临床实践才能进一步深化。因此,学好中医内科学又是学好其它临床学科的前提。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又做了大量的探索。在此仅就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工作做一总结。1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医内科学是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阶段最早接触的一门课程,沿用过去学习基础理论课的方法学习中医内科学其学习效果常…  相似文献   

15.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临床学科,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课程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直采取的是科班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临床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对医学(包括中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强调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核心,代替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中医内科学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了教案教学束缚、角色转变困难、问题设计欠佳、考核评价应试等主要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全面推行符合我国中医院校实际情况的PBL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提高,也必然为我国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了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尝试案例教学法,选择医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师生讨论讲评结合,力图解决学生临证辨治能力薄弱这一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中医药院校应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医专业自身特色,着力课程思政研究。文章针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特点,依托教学素材,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为提升人文修养、实现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探索在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中引进研究生助教,发现切实可行,可以推广.但还需要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提高对研究生助教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平时加强研究生助教培训,建立长期有效的研究生助教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内》编审委员会1983年12月“前言”写道:“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锤炼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本着这种精神,笔者对《中内》1985年10月第1版试谈几点意见。 (一)执笔校对疏忽 1.病脉与脉象,舌与苔互混。例如第21页,总论“心阳(气)虚”主要脉证:“……舌苔淡白,脉虚、无力或结代等”,这里指的显然是舌质淡自和白苔,即舌淡苔白。怎能编写成“舌苔淡白”?再说,“脉虚”是指一种病脉,“无力”是“虚脉”的“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因何编写“脉虚、无力”?与此相反,结与代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病脉,理当分别或结,或代。然而,却连接无间,“值结代”,这样,难免给教与学者造成麻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