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李鹏  胡杰  吕祥龙 《中国中医急症》2023,(4):628-630+638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并分析与颈动脉斑块风险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复发性脑梗死110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根据检查结果将颈动脉风险程度分为低度风险组、中度风险组、高度风险组,此外,还从中医证候的维度对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和颈动脉斑块风险分级加以对比,以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采用Logistic探讨证候特征、颈动脉斑块分级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以痰、瘀居多,复发性脑梗死复合证候要素以痰瘀为基本证候组合,患者还会表现出气虚证及风证,通过Pearson-χ2论证,发现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低度风险组与中度风险组风证的构成比高于高度风险组(P=0.016 <0.05、P=0.001 <0.05);颈动脉斑块高度风险组中医证候要素(痰、瘀)的构成比高于中度风险组(P=0.002 <0.05、P=0.012 <0.05)。Logistic分析,中医证候(痰证、瘀证)、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是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主要中医证候要素是痰、瘀,高度风险的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对于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血脂及凝血功能等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45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进展组53例和非进展组92例,入院后常规查颈动脉超声、血脂、凝血功能。比较两组在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血脂、凝血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在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方面,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血脂方面,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在凝血功能方面,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痰瘀阻络证是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无论是进展性还是非进展性均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和凝血功能等发病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进展性脑梗死与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APTT、D-D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这类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早识别、早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常见证候,以期为卒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高血压CA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常见危险因素,并运用前期研制的证素诊断量表进行证候调研,探讨临床常见证候。结果:高血压CAS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超重/肥胖率较高(59.2%),常见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最多见,吸烟/被动吸烟及饮酒存在性别差异(P0.01);痰、瘀为高血压CAS最常见证素,痰瘀互结为最常见复合证候,痰或瘀+其它一种证素为本病最基本的证候表现形式。结论:高血压CAS危险因素众多,综合因素的长期作用推动疾病进展。痰瘀互结为最常见证候,痰、瘀组合其它证素构成本病复杂证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中医临床诊疗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219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的18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对比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主要为痰热腑实、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风痰上扰,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胃肠热结、湿热困脾、肝阴化热和燥热伤阴,两组证候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无关,与体质量指数、心绞痛类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有关,组内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痰浊和瘀血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主要为痰热腑实、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风痰上扰,其发病与体质量指数、心绞痛类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有关,痰浊和瘀血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眩晕痰瘀交结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临证辨治及选方用药特点。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病例共464例,分为痰瘀交结证组与非痰瘀交结证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痰瘀偏重及兼夹证型的差异;同时对包含有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舌脉等35项证候特征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痰瘀交结证组191例(占41. 16%);与非痰瘀交结证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痰瘀有偏重,兼夹证型中肝阳上亢型比例最高; 35项症候因素结果显示:脉滑、脉涩、舌下脉络、高脂血症、舌面颜色、头晕目眩、高血黏度、舌苔厚度、肢体麻木9项因素与眩晕(痰瘀交结证)相关性最显著。结论眩晕痰瘀交结证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痰瘀贯穿病程始终,临证主张痰瘀同治,并需根据痰瘀偏重及兼夹证型不同,给予相应治疗,方可切中病机,显示疗效。  相似文献   

7.
郭家婷  平礅  赵静 《河北中医》2023,(3):400-405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短期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428例CAS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和临床资料(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合并情况、中医证候类型及短期内心脑血管事件等),统计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比例、短期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是否为CAS短期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428例CAS患者短期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15%(52/428),其中痰热内蕴证11例,血脉瘀阻证15例,痰瘀互结证21例,其他证候5例。Logistics分析显示年龄(OR=1.183)、男性(OR=1.260)、吸烟(OR=1.079)、饮酒(OR=1.084)、硬斑(OR=1.151)、软斑(OR=1.531)、混合斑(OR=1.425)、2种斑(OR=1.130)、3种斑(OR=2.126)、高TC含量(OR=1.428)、高cTnT含量(OR=1.513)、痰热内蕴证(OR=1.288)、血脉瘀阻证(OR=1.583)和痰瘀互结证(OR=2.243)是CA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30例)与非不稳定斑块组(B组60例),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1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采集,同时记录其既往病史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予行颈动脉彩超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脂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情况的关系。结果:(1)主要复合证型为5种: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风痰瘀血、气滞血瘀,并将复合证型细分为5个单一证型: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气滞型;(2)单一证型中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多见于70岁以上年龄组;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3)气虚痰瘀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其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间LDL-C、TG、TC都偏高,HDL-C则偏低,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颈动脉超声显示有斑块的患者总共有174例(91.10%),各复合证型的单双侧斑块病变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单一证型气虚、痰浊和血瘀证型占多数,复合证型以气虚痰瘀多见,在气虚痰瘀证中的各种合并病患病率最高,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的特点。血脂异常(高LDL-C/TC/TG,低HDL-C)覆盖颈动脉硬化的所有证型,而动脉斑块厚度及长度各个证型间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S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CAS住院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动脉斑块性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2)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C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和痰瘀互结可能是促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豁痰宣痹通脉方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痰瘀互结型)超声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C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宣痹通脉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超声检测指标[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IMT、斑块数目、斑块面积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超声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及FIB均显著降低(P均0.05),PT、APTT、TT均显著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豁痰宣痹通脉方能够明显减少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CAS患者斑块数目并缩小面积,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每个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虚风动及痰蒙神窍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素比较,内火证、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痰瘀互阻证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辩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提高脑卒中预防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2比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痰湿证、血瘀证及阴虚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火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2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内风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A组内风证患者例数较少,不能进行临床判断。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虛风动及痰蒙神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CAS)患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9—2013我科及心内科住院的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CAS患者268例,经中医辨证分为精髓亏虚证、痰瘀互结证及肝阳上亢证。观察各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病变支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结果冠脉病变轻、中、重度狭窄均以痰瘀互结证为主,分别是19/268、64/268、24/268,与肝阳上亢证、精髓亏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者以肝阳上亢证为主(27.27%),多支病变以痰瘀互结证为主(32.33%),痰瘀互结证明显多于肝阳上亢证及精髓亏虚证(P0.05)。三个证型均以狭窄"26%~50%"例数及狭窄支数为多。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中左前降支(LAD)病变密切相关,单支病变中LAD最多(32.19%),并且冠脉病变中存在LAD病变最多(67.80%);单纯左主干(LM)病变4例,多有合并其他支病变;左回旋支(LCX)与右冠(RC)病变在中医各证型分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加重,痰瘀互结证逐渐增加,而肝阳上亢证与精髓亏虚证有所减少(P0.05).左冠病变主要证型是痰瘀互结证。与右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与冠脉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与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辨证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采用GE LOGIQ500型多功能彩超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结果痰瘀互结证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各组A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组形成斑块较多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APN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APN及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相关性,根据中医证型可初步判断其APN的异常变化及斑块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证候特征并分析其病机。方法:207例病例分为三组:单纯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并对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中饮食偏嗜(肉食)有明显差异,口干、口秽症状与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症状密切相关。结论:年龄、吸烟、饮酒、性格急躁易怒、嗜食肥甘厚味等均为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痰热是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方法:对375例CI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各证型CAS斑块发生率和血脂的情况。结果:各证型CAS斑块检出情况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示风痰瘀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医证型的TG与HDL-C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风痰瘀阻与其他证型的TC与LDL-C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程度不同,风痰瘀阻证是CI、CAS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纳入2 83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S组(1 983例)和非CAS组(851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证候要素。比较2组间危险因素和证候要素分布,以及代谢综合征证候要素与CA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的男性、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AS组(P0.01),饮食、运动和肥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组阴虚、血瘀、痰湿、热盛证明显高于非CAS组(P0.0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代谢综合征的证候要素中痰湿、血瘀、热盛和阴虚证与CAS检出率显著相关。结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代谢综合征合并CAS中医证候的主要特点,气虚、痰湿证在CAS组出现比例最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湿、血瘀、热盛和阴虚证的预防是防治CAS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