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取栓导管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近期再通率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在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F4~F5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后,注入适量肝素盐水使导管球囊膨胀,逐渐拉出导管,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随访5~48个月.结果 15例患者1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术后Fogarty球囊导管平均使用(21.5±15.4)个月,最长48个月.结论 Fogarty导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血液透析中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本文对2006年8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放置长期颈内静脉双腔插管的血透患者32例进行观察,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前提,自体动静脉内瘘系国际推荐的血管通路金标准,但内瘘衰竭、动脉疾病、造瘘困难等因素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代替长期血管通路,但导管长期放置的并发症也较多…。就本组32例临床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鄢艳  陈钦开  王瑜  张莉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14-816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15例慢性透析患者术后4~6周开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可达250~350ml/min,与自体AV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3年,平均使用寿命比自体AVF要短(P<0.05),术后肿胀手综合征及血栓形的并发症较自体AVF要显著(P<0.05)。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群体,且多数同时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ESRD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由于肾源匮乏,现阶段仍依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首要条件,国内外的血管通路指南都将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AVF具有使用周期久、并发症少的优点。而老年患者由于血管钙化、内膜增生和外周血管疾病,建立AVF困难,后续AVF也常存在失功状况,需进行干预补救。由于前臂血管资源宝贵,大多数专家认为AVF的建立原则为先前臂远心端血管,后近心端血管。本文认为对于血管条件不佳的老年患者可优先建立前臂近心端血管通路,具有较前臂远心端内瘘成熟期提前、首次穿刺成功率高及2年的内瘘通畅率高的优势,为血管外科医师在老年ESR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7,(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通路狭窄和栓塞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动静脉内瘘狭窄和栓塞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进行综述,旨为临床上能更好地防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使患者能顺利进行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些年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治疗尿毒症长期并发症药物的合理应用,患者长期生存率较以往显著提高,动静脉内瘘(artefiovenousfistula,AVF)丧失率逐年增加,带涤纶套中央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逐步上升。现将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28例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管通路类型对新血液透析(HD)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为HD患者选择最优血管通路。方法对150例新HD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4组,半永久性置管(TC)组4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组50例,临时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C+AVF)组50例,动静脉移植血管(AVG)组10例。分别在建立血管通路前及建立血管通路1年内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共7次。以CRP为因变量,校正年龄、性别、冠脉疾病、糖尿病、感染、通路血栓、HD和手术后天数,进行混合效果模式分析。并记录各组3月内死亡率。结果与AVF相比,采用TC和AVG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而C+AVF者无显著变化。混合效果模式分析标明血管通路类型(TC、AVG)是重要的预测因素。结论患者开始HD应用TC或AVG体内炎症状态增高,可能促进HD开始后90 d死亡率升高。HD患者选用AVF或C+AVF血管通路可减少体内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有效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道,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视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使得糖尿病患者AW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透析患者人群逐步进入老龄化~([1]),据报道,美国>75岁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2000~2013年增长了44%,远远大于20~44岁(增长率为14%)和45~64岁(增长率为19%)~([2])。我国近10年内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仍主要以动静脉内瘘(AVF)为主,同时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CV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透析用血管通路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年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尿毒症患者的逐年增多,血液透析已经成为肾衰竭患者的重要选择之一,建立并维护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成为透析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高并发症率、预期寿命的缩短和生存质量的下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和选择较青年人更为复杂,本文着眼老年人血管的特点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及移植血管搭桥瘘几类血管通路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中使用的差异性,对老年人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发生血管重构,其中一部分患者的AVF在血管重构过程中可发生狭窄以致血管通路功能不良,使得透析不充分或失败。AVF狭窄机制中内膜增生是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因素,而炎症、尿毒症、低氧状态、剪切应力、血栓是内膜增生的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了内膜增生的细胞来源,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模式剪切应力中炎症反应、炎症介质表达和氧化应激等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有望提出针对内膜增生的靶点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血管通路的选择对血液透析治疗至关重要,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可明显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包括左室肥大、容量负荷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在AVF建立后,使已经较为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得更为复杂。AVF可引起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改变,导致了心脏结构、功能和肺循环的适应失调等,进而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全面了解AVF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为AVF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血管通路选择对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5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28)使用颈内静脉带涤纶套隧道导管(CTC)通路,实验组(n=29)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通路。比较两组透析充分性及患者营养状况。结果透析1年后,实验组KT/V值为(1.61±0.17)、URR值为(66.38±5.43)%,而对照组分别为(1.29±0.22)、(50.84±6.26)%;两组患者ALB、PA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45%,较对照组的21.43%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CTC相比,AVF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透析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可作为建立透析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血液透析通路是血液透析当中关键环节,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首要条件,有人称之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与移植血管内瘘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用Fograty球囊导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术的疗效.方法 用Fograty球囊导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术58例.结果 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均被完全取出,开放血管后血流恢复.49例患者术后内瘘保持畅通至今.9例术后约1 a再次血栓形成,均再次取栓均成功,次日有5例再次形成,2例改行腹膜透析,3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管.结论 Fograty球囊导管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其中27例采用自体动静脉瘘,9例因自身血管条件限制,不能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26例(72....  相似文献   

19.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穿刺疼痛感、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法,可以有效的保护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之寿命延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