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2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术前心绞痛(CCS)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7例,Ⅲ级13例,Ⅳ级4例。2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2例非体外循环下施术。除1例左乳内动脉(LIMA)纤细血流不足改用大隐静脉外,25例采用LIMA与前降支搭桥,人均搭桥3.2支。结果:25例术后随访6-30个月,24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1例心绞痛Ⅰ-Ⅱ级。低心排术后死亡1例。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完全再血管化和围手术期处理是CABG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初步经验。方法 :4 1例 (男 2 5例 ,女 16例 ;年龄 4 6~ 80岁 ,平均 6 2 .5岁 ) ,冠心病患者中 85 .4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射血分数 4 5 % 17例 ,其中 6例 <30 %。均在中等低温体外循环下 (CPB)行CABG。急症CABG 1例。常规采用左乳内动脉 (LIMA)与左前降支 (LAD)搭桥 ,余均选用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 2 .8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89min ,CPB时间 131min。结果 :术后病人心绞痛完全消失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初期开展CABG要注意 :严格掌握好适应症 ;必要时弃用IMA ;手术技巧是关键 ;良好的麻醉、体外循环管理及心肌保护技术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中16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7例心绞痛(CCS)Ⅲ~Ⅳ级.15例为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1例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2例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15例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桥.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例.人均搭桥3.45支. 结果 18例CABG 临床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血,低血压时间较长,出现脑功能不全.1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经气管造口、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OPCAB 创伤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7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体会。方法 对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其中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搏下行CABG63例。CABG 二尖瓣置换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14例;每例搭桥1-5支,平均3.1支,共搭桥248支;血管桥材料为内乳动脉(IMA)74支(LIMA73支,RIMA1支),余均为大隐静脉。结果无1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术后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应激性溃疡5例;术后随访13-62个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需服药治疗,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早期监护是开展CABG,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搭桥术15例58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脉搭桥手术 (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冠脉供血的改善情况。方法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1月对 15例冠心病病人进行CABG手术 ,有陈旧心肌梗塞 10例 ,高血压病史者 4例 ,糖尿病史者 2例 ,2支病变 2例 ,3支病变 13例 ,左室EF 2 5 %~ 79%。术前及术后第 1d、第 2d、第 3d、第7d分别做 12导心电图 ,测量QTd(QT离散度 )。结果 :全组无死亡 ,搭桥支数共 5 8支 ,平均 3 8± 0 9支 ,其中动脉桥 12支 ,阻断时间平均 87 6 6± 39 4 9min ,转机时间平均 134± 5 2 4 4min ,术后早期QTd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术后随访 1月~ 1年无心绞痛发作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 :CABG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术后监测QTd可作为搭桥术后血管通畅率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单支血管病变2例,两支血管病变2例,三支17例(合并左主干狭窄1例)。采用大隐静脉(SV)及左内乳动脉(LIMA)作为移植物材料。结果术中共搭桥50根,应用LIMA10根,搭桥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二尖瓣替换术1例,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术中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手术后死亡3例;存活18例,病人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药物及介入治疗无效的冠心病病人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中,97%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男性102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7.4岁。63例左室射血分数≤45%,19例<30%。63例患者的心绞痛CCS分级为Ⅲ-Ⅳ级。1例行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余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23例采用左侧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搭桥。术后2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LABP)支持。人均旁路移植血管3.1支。结果 连续116例患者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94%的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结论 本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表明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11月,我院对5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主干病变4例,单支病变3例,双支病变13例,三支病变36例.全部胸骨正中切口,42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乳内动脉搭桥26根,大隐静脉搭桥128根,人均搭桥2.8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病人,妥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不断提高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3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11例,其中并发室壁瘤4例,ASD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后左主干狭窄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例。结果:共移植血管81支,平均每例2.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早期死亡,3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及并发症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提出对这种复杂畸形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冠脉解剖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总结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特征性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心梗严重低心排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04.8±44.9) min,阻断时间(71.9 ±34.1) min,呼吸机辅助呼吸(26.0_±20.5)h,术后出院时间(12.5±7.7)d.术后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1例;心肌梗死2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经电话或再次住院随访,1例患者失访.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存活.平均随访58.2(10 ~ 10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再次手术患者.结论 对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这种少见畸形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多源螺旋CT三维重建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术式应选择个体化方案,手术近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ed is that the anomalous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originates from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the anomalous LMCA, a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of the heart was performed on a 64-slice machine (Philips 64 Slice, Philips, USA) after 6 month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omalous LMCA originates from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lies posteriorly to the aorta before taking acute sharply to go between the aorta and left atrium. It was classified as R-II P subtype according to Lipton’s classification. It is a rare cas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s) are present at birth, but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found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examinations. Their prevalence is less than 1.3% based published series.1'2 The most common coronary anomaly is separate origi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 and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LCX) from the left sinus of the Valsalva. The second most common anomaly is the origin of the LCX artery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or right sinus of the Valsalva.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one is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is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the other is the LAD originat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15.
冠脉病变中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比较和评价血管内超声及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8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98处病变)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的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及病变形状进行比较.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其范围大于90°;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但后方无声影;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弱.结果:冠脉造影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直径狭窄率)及病变长度分别为(32.2±8.7)%,(13.2±6.6)mm,明显低于血管内超声结果(41.4±9.6)%,(22.8±8.5)mm,对于钙化、偏心等病变,血管内超声比较敏感.结论:冠脉造影低估了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对冠心病特别是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完善冠心病防治规则.方法 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36例老年(65~74岁)冠心病患者与31例中青年(35~50岁)冠心病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36例中19例(52.8%)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对照组31例中3例(9.7%)肠系膜上动脉病变(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24例(66.7%),对照组多支血管病变者7例(22.6%)(P<0.05).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31例(46.2%),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9例(19/22,86.3%);单支血管病变36例(53.7%),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3例(3/22,13.6%)(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年龄越大,冠状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多在冠状动脉损害较严重时发生,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黄斌  朱伟  梁雪  李新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00-202,21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78例;冠心病组190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的主要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68例、双支病变组56例、多支病变组66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及各项生化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狭窄计分表示。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逐渐降低(p<0.01)。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计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 ̄1997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153例,分为糖尿病组(33例)、糖耐量减低组(IGT,23例)和非糖尿病组(97例),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3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 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冠状  相似文献   

20.
成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先天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回顾性总结2795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准确判断出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结果: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39例,检出率1.40%,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79.5%(31/39),左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15.4%(6/39),单一冠状动脉占0.51%(2/39);检出各种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0.75%,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6例;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扩张2例。结论:成年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检出率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但具体类型有所不同。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