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价值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1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或钛质网笼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情况以及内植物并发症,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结果:94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10例三节段手术者融合率为80%,内植物并发症为2.9%(3/104)。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采用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112例累及4节段(C3~7)的脊髓型颈椎病,49例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63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结果 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3(18~28)个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更有效增加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种不同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11—2012-11本院收治32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18例性行前路单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B组);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JOA评分、颈椎前柱高度、生理曲度及术后随访植骨骨性融合率。结果术后32例均获得随访,2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及改善率较术前改善明显、颈椎前柱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时A组植骨骨性融合率86%、B组植骨骨性融合率94%,6个月时2组植骨骨性融合率达100%。结论2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选择联合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加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术式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矫形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颈椎Cobb角、D值和椎间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融合。[结论]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没有后纵韧带骨化,经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组合减压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根据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并与同期由同一组医师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例(长节段减压组)进行比较。结果组合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术后两组内固定均稳定,无松动、脱落,融合节段Cobb角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9个月角度丢失率长节段减压组高于组合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JOA评分均有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可以兼顾减压需要和尽可能多地保留颈椎结构,减少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42例脊髓型颈椎病,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14.5分。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椎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43例,平均随访时间2a,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感觉、肌力明显恢复,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应用带锁钛板内固定能促使植骨块融合,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同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手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节段23例,2个节段46例,3个节段6例.经颈前路减压,单间隙为开窗式,余为开槽式.加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植骨于术后4~5月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问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但有4例术后长期存在吞咽时异物感,有1例进食时有明显梗阻感.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1分上升至术后14.1分. 术优良率夏为83.3%.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宜使用低切迹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单个间隙减压(选择性减压)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31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于影像学上压迫较重的节段选择单椎体次全切除及上下椎间盘切除,压迫较轻的节段行单间隙减压。结果31例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临床效果分级,优良率85%。结论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术后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了融合,手术节段高度无明显丢失,恢复的颈椎生理曲度无丢失,恢复了颈椎稳定性,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满意.此手术是目前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4.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椎间隙减压或配合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3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的改变。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35min(80~24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0mL(30~70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率(57.18±19.28)%;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曲度明显恢复,有些恢复正常,无植骨块延期融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海波 《颈腰痛杂志》2004,25(4):256-257
目的 总结前路减压榫状楔形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或混合型颈椎病(本文指脊髓和神经根合并型颈椎病,即CSM CSR)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9例CSM或CSM CSR采用前路减压、榫状楔形增高植骨及固定带锁钢板进行治疗。结果 经平均11个月随访,按照JOA评分及Hirabayrashi恢复率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2.8%。CSM CSR的8例中,7例臂丛神经压迫症状和体症消失或好转。术后3~5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植物并发症。重建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无丢失。结论 前路减压榫状楔形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SM或CSM CSR具有下列优点:前路减压彻底的同时后路间接减压、植骨块固定牢靠且融合率高、有效维持重建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6.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9.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行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行经颈前路减压、植入Cage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6(23±1.5)个月,椎间隙在15~24周内融合,术中减压较彻底,术后恢复融合节段间隙高度,未出现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椎间融合率达100%。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结论经颈前路行减压、植入Cage加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但对邻近节段退变现象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