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红欣  张勇 《护理学报》2017,24(10):10-13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方法 运用FMEA找出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自杀自伤事件的失效模式,估算失效发生时后果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可探测度等因素,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制定预防措施,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未实施FMEA前(2014年)入住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8148例,实施FMEA后(2015年)入住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10436例,比较FMEA实施前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和主要影响因素的RPN值的差异.结果 实施FMEA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P<0.05);运用FMEA后主要影响因素的RPN值较实施前降低804分.结论 运用FMEA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实现对重要质量与安全事件的改进,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是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目前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仍不确定。结构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与额叶和前扣带回体积减少有关,海马及颞叶体积减少与自杀相关,岛叶体积减少与非自杀性自伤有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均显示默认网络和显著网络之间正向连接减少,而非自杀性自伤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的改变,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神经影像学标记;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与自我意识、奖赏环路、情绪处理环路异常有关,而非自杀性自伤还与执行功能、疼痛环路异常有关。本综述从脑结构和脑功能的角度分析抑郁患者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异同,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蔡珊  周琳  徐柳柳 《全科护理》2023,(30):4289-4292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时间观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应对方式问卷和津巴多时间观量表对85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应对方式中的自我调节、求助与问题解决负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应对方式中的幻想与逃避正向预测非自杀自伤行为以及消极时间观;消极时间观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与非自杀自伤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影响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且这一影响通过消极时间观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筛选出来的抑郁障碍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2个护理结局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临床应用,以测量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00例抑郁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病人入院及出院前1 d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情况。[结果]2个护理结局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 735和0. 706,分半信度分别为0. 629和0. 615,自杀自我控制得分与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HAMD)得分(P0. 01)、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得分(P0. 01)、NOSIE中的消极因素得分(P0. 01)及自杀、自伤评估单得分(P0. 01)有相关性。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与HAMD得分(P0. 01)、NOSIE得分(P0. 01)及自杀、自伤评估单得分(P0. 01)有相关性。且2个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在入院当天与出院前1 d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2个护理结局量表可以有效测量护理措施,可作为评估抑郁障碍病人自杀及自伤行为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自伤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2007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的170例入住强制病房的违法艾滋病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84例).对照组患者由公安人员强制干预、护士做好相关护理;观察组患者由责任护士适时地直接询问患者自伤行为或意念的原因并记录,分析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联合干警进行人性化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和自伤意念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伤行为及自伤意念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强制病房艾滋痛患者的自伤行为,减少其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病,其患病率为1.56%~4.6%,自杀死亡率为10%。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次于抑郁症。中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属世界自杀高危地区,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一般为正常人群的20倍[1]。有报道称自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5%为恢复期患者,这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预防自杀、自伤行为,本文对自杀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防范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院2005年3月~2…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自杀自伤、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精神科患者,临床上常使用约束保护带,但现有的约束保护带容易造成臂丛神经损伤、肩关节拉伤或脱位,而且松紧不好把握.过紧容易压迫肢体神经血管、造成皮肤损伤,过松会被患者挣脱,不仅达不到约束目的,而且挣脱后约束带成为患者自杀自伤的危险工具,造成临床重大安全隐患.再则患者和家属对现有的约束带的使用从心理上感觉不被尊重,不愿接受.为克服现有约束技术的不足,笔者自行设计一种多功能约束保护衣,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精神科患者入院初期,大部分病情较重,思维紊乱,行为怪异,特别是严防的患者,易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损物等,须使用保护用具进行保护,以防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9.
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有研究显示[2],物质依赖患者自杀、激越、生活无意义感、焦虑等症状较非物质依赖患者多.联邦止咳露成瘾属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中的一种,此类患者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和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3],住院治疗期间易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为了解联邦止咳露成瘾者住院期间发生危险行为的原因,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杀在我国的死亡原因中排序至第五,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有25.8万人自杀,约200万人自杀未遂[1],自杀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手段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2]。自伤指故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它不同于自杀,有时作为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表现之一。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