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癌CT增强特征与bFGF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动脉期CT增强特征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例经病理证实的且行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微血管直径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 ,FⅧRA)的表达部位 ,将CT的增强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FGF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4.6% ,平均的MVD和微血管直径分别为 (3 5 .83± 10 .65 ) μm和 (11.85± 7.88) μm ,FⅧRA表达部位Ⅰ、Ⅱ、Ⅲ型病灶分别占病灶总数的 3 0 .77%、2 3 .0 8%和 46.15 %。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 (Ρ <0 .0 5 )。HCC在CT上动脉期显示的强化程度与MVD成正比 (Ρ <0 .0 5 ) ,而强化类型则与bFGF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Ρ <0 .0 5 ) ,强化程度和类型与其它因素未见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CT的动脉期强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它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SCT增强检查的50例HCC(共54个病灶)和24例CCC(共28个病灶),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类型及二者动脉期增强程度,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VEGF组织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进行MVD计数。对二者的SCT增强表现类型与VEGF表达、MVD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1)HCC和CCC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χ=5.50,t=2.03,P<0.05);(2)HCC中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2χ=1.95,t=1.80,P>0.05);CCC中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病灶的MVD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09,P<0.05);(3)HCC和CCC病灶动脉期增强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χ=46.6,P<0.01)。结论HCC和CCC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SCT图像增强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的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双期螺旋CT (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SCT)增强表现特征与HCC微血管形成、其它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 (男 3 9例 ,女 11例 )共 5 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血管形成情况 ,将SCT的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和其它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表达部位以间质内皮细胞为主的占2 4.1% ( 13 /5 4) ,以肝窦内皮为主的占 18.5 % ( 10 /5 4) ,混合型占 5 7.4% ( 3 1/5 4)。所有病灶平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为 5 2 .2 0± 13 .89,微血管的平均直径为 ( 15 .0 6± 7.76) μm。MVD与Edmondson分级有关 (F =3 .488,Ρ =0 .0 2 3 ) ;微血管直径与AFP值有关 (t =3 .3 0 3 ,Ρ =0 .0 0 2 )。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是MVD和病理分级 ;与增强类型有关的是肿瘤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 ;与SCT显示的侵袭转移性有关的是MVD、FⅧRA的表达部位和肿瘤的大小 ;与SCT显示的病灶的大小有关的是AFP值 ;与SCT显示的肝硬化有关的是HBsAg和病灶的大小。 结论 微血管形成决定HCC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SCT图像表现特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CT表现与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其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和强化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N-ras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G-myc基因的表达在中等大小肝癌(≤5cm,>3cm)表达高于小肝癌组(≤3cm)(P<0.05),C-myc基因的表达在无肝硬化组高于肝硬化组(P<0.05).N-ras的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的CT表现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根据肝细胞癌S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ras基因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探讨癌灶边缘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8例,术前进行全肝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观察肿块边缘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析包膜有无、包膜完整性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CT显示包膜的有无及完整性与手术病理一致,包膜完整、境界清楚10例(10/48,20.83%),肿块无明确包膜17例(17/48,35.42%),境界均显示不清,包膜不完整、境界部分不清楚21例(21/48,43.75%);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完全一致14例(14/48,29.2%),平均阳性率为(53.09±11.72)%,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28.13±10.20) Hu;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不一致34例(34/48,70.8%),平均阳性率为(78.24±14.73)%,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57.25±12.83) Hu.结论 CT扫描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肿瘤边缘区有包膜与无包膜其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肿块边缘强化程度与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HCC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与HCC的边缘CT表现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CC SCT表现特征与癌细胞中p21^WAF1、p16^INK4、Rb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9例(41例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例,观察每个癌灶的SCT表现特征:肿瘤的大小、包膜、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和肝硬化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p21^WAF1、p16^INK4、Rb的表达情况。分析评价SCT表现 特征与这三种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SCT图像上HCC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分别与p21蛋白、p16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HCC包膜形成状态和癌灶周围组织有无肝硬化与p21蛋白、p16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HCC SCT表现特征与Rb蛋白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的SCT表现与p21^WAF1、p16^INK4表达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HCC的SCT表现特征(肿瘤大小、侵袭危险性、强化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p21^WAF1、p16^INK4表达情况,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肠外浸润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肠外浸润的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均行S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VEGF和MMP-2的表达和计数MVD。结果 螺旋CT判断大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37/40)。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75.0%(21/28)和33.3%(4/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SCT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肠外浸润,且肠外浸润预示着更高的转移倾向;CT强化程度可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浸润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T灌注与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栓塞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前1 d、术后7~10 d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各函数图中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FVP).结果 原发性肝癌栓塞前后的HBF、HAP存在显著差异,HAF、PVP、VEGF无显著差异.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而与PV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对评价肝癌TACE疗效、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瘤样肝细胞癌(SHC)临床CT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SHC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有上腹部胀痛及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AFP不高,无肝硬化基础。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肝内直径3-11cm的囊实质性肿块,其中右肝4例,左肝1例,4例边缘清楚,2例边界不清。饥平扫见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或纤维化及钙化;增强CT上1例呈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1例不强化,〉6cm的肿瘤呈肿瘤内条片状强化。2例可见门脉癌栓形成。结论:SHC因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成分在临床病理与CT特征而具一定特征性,对本病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机理和作用,并探讨肝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与螺旋CT增强扫描特点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VEGF在HCC表达的意义与特点.方法 50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术前均作肝脏的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依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为四型:动脉期强化型、门静脉期强化型、双期强化型及双期不强化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央区及肿瘤临界区的VEGF表达水平.结果 ①HCC肿块边缘区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肿瘤中央区和临界区(P<0.01).②VEGF的表达水平与HCC分级存在正相关性(P<0.01).③HCC分型与VEGF表达水平相关(P<0.05).4、HCC动脉期肿块强化CT值与VEGF表达水平正相关(P<0.01).5、HCC肿块的大小与VEGF表达水平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其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P<0.01,P<0.05).结论 HCC肿瘤动脉期强化值与VEGF表达水平均值呈线性相关(r=0.713),且VEGF表达水平与HCC分型、分级、肿瘤的强化方式及肿瘤是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表现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B(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相关关系,探讨细胞因子检测与HRCT检查对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48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8组,A组作为正常对照组,B~H组全肺单次剂量15 Gy 60 Co照射.于照射前、照射后1、2、4、8、12、16及24周分别依次取A~H组行HRCT扫描及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TNF-α水平,大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将同期HRCT征象、细胞因子水平及病理变化对照观察分析.组间平均水平比较运用t检验,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RCT扫描显示了7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的4种征象:磨玻璃阴影1只、补丁实变影8只、大片实变影7只和纤维索条影3只.照射后1~24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GF-β平均水平[(3.33±0.47)、(3.20±0.65)、(3.12±0.45)、(3.54±0.80)、(3.30±1.13)、(2.49±0.67)、(4.19±0.22)μg/L]均较对照组平均水平[(0.45±o.14)μ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GF-β平均水平至照射后24周升至最高值[(4.19±0.22)μ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照射后1~12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平均水平[(236.52±29.01)、(214.91±34.53)、(270.97±42.12)、(208.83±86.51)、(208.83±82.23)ng/L]均较对照组[(31.78±0.92)n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NF-α平均水平至第4周达到高峰[(270.97±42.12)n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P值均<0.05,至第16、24周明显降低[(60.63±38.49)、(32.07±1.05)ng/L],与对照组平均水平接近(P值均>0.05).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r.分别为0.5570和0.1013),等级相关假设检验P>0.05.病理变化与同期影像征象对照,两者相符合.结论 TGF-β、TNF-α变化早,提示血液中TGF-β、TNF-α的监测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CT增强检杳的50例HCC(54个病灶)和24例CCC(28个病灶)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CT增强表现类型及两者动脉期的强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将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与两种肿瘤的CT增强表现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与CCC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HCC和CCC的MV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HCC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X2=0.10,t=0.63,P>0.05),CCC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的MV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HCC和CCC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1).结论 HCC和CCC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CT增强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7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同步检测我院2002~2004年外科住院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HCC41例组织中的TGF-β1和AFP的表达,并按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CC组织TGF-β1表达增强,TGF-β1主要着色于细胞浆内,呈深棕色或黄褐色颗粒状,弥漫性或灶状分布,其阳性率为78.0%(32/41);AFP阳性率为70.7%(29/41)(P〉0.05)。(2)癌组织AF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1.7%,13/41),而癌旁组织TGF-β1的阳性率(95.1%,39/41)显著高于癌组织。结论:(1)HCC组织TGF-β1表达显著增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HCC组织中TGF-β1与AFP的表达均增高,二者的表达均是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二者之间相关系数r为0.255(P〉0.05),无显著相关关系。(2)同时表达AFP与TGF-β1的癌旁肝细胞很可能是已经启动、尚未产生表型转化,但已具备肿瘤性增殖的癌前样细胞。TGF-β1作为人HCC的肿瘤特异标志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富血管结节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动脉期呈均一强化的40例40个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动态CT图像,试验组包括21个富血管结节型HCC病灶,对照组包括11个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4个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2个孤立性肝转移瘤和2个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4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去除了延迟期的肝脏CT双期(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图像和三期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识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组扫描方式对结节型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富血管结节型HCC的诊断,双期扫描组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 5±0.021 7,增加了延迟期的三期扫描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 8±0.010 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2,P=0.002).结论 补充了延迟期的CT三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显示富血管结节型HCC的强化特征,提高其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杨军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272-278
目的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影像学征象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深入认识影像征象的意义,为临床设计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搜集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资料.65例HCC患者术前都进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包膜、大小、肿瘤血管、门静脉癌栓、肿瘤坏死、合并肝硬化、肿瘤数目(单发或多发)等情况,将上述影像征象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HCC手术患者,手术前行影像学扫描,发现其中有包膜43例,无包膜22例;≤3 cm 19例,>3 cm 46例;MSCT或MRI多期增强扫描,HCC在动脉期显示肿瘤血管41例,未见肿瘤血管显示24例;门静脉癌栓15例,未见癌栓50例;肿瘤坏死51例,14例未见坏死灶;合并肝硬化16例,未见肝硬化49例;肝内出现多发结节53例,单发结节12例.65例术后随访2年,肿瘤转移或复发26例,未见转移或复发39例.HCC影像所表现的肿瘤包膜、大小、门静脉癌栓、合并肝硬化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征象如肿瘤血管、肿瘤坏死和肿瘤数目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影像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为术前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