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7—2018年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8年绍兴市30家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随机抽取病例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体检测结果和可疑食物暴露史。结果 2017—2018年绍兴市报告食源性疾病7 534例,检测病例标本4 243例,阳性率为15.70%。5—10月是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的高峰期,5 016例占66.58%。市直医疗机构阳性率最高,为21.1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以20~40岁为主,2 475例占32.85%;职业以农民为主,2 464例占32.71%。从事餐饮食品业的病例阳性率最高,为63.64%。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分别检出253株、222株和179株,占检出病原体的98.0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8—10月,沙门菌感染主要发生在6—11月,诺如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11月—次年4月。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可疑食品均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分别占40.32%、22.35%和17.12%。结论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夏季应重点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冬春季应重点防控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微生物性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全省共报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94起,发病3464人,死亡1人。致病因素以沙门氏菌为主占42.27%,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占25.26%。蛋与蛋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分别是沙门氏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52.44%、36.70%和6.17%。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交叉污染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46.94%、22.02%和6.94%。有一起死亡1人的事件,原因食品为豆与豆制品,致病因素为肉毒毒素,共发生2起原因食品来源场所为送餐(包括网店)的事件。结论 建议消费者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不食用未经检测的自制的蛋与蛋制品和豆谷类制品,订购有送餐许可证的外卖商家的食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查明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体及污染途径,探讨发生原因,为控制和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借鉴.方法 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现场访谈、勘察,采集患者肛拭子、血液样品、可疑食品等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对病例和对照的进食餐次进行分析,查找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暴露因素.结果 此次事件共有病例89例,罹患率为22.25%,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3次/d)(100.00%)、腹痛(94.39%)、恶心(55.06%)、发热(40.45%)、呕吐(33.71%)、头痛(25.85%).在病人肛拭子、留样食品烤鸭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阳性菌进行重复序列PCR聚类分析,菌株具有同源性.结论 本起事件是由于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并提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方法收集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及各县(市、区)地理、常住人口资料,采用Arc GIS 10.2和SPSS 19.0软件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年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16起,发病1 009例,住院115例,死亡10例;发病高峰期为6—11月;副溶血性弧菌报告事件数居首位(32.76%),其次为毒蘑菇中毒事件(8.62%);暴发点散在分布于全省各地(Moran指数I=0.013 27,P=0.726),但嘉兴、丽水及金华等局部内陆地区有副溶血性弧菌性食源性疾病聚集热点;事件发生场所居前3位的为宾馆饭店、家庭及农村宴席,其中家庭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比例上升,其住院率(33.90%)及病死率(7.63%)最高。结论在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的夏秋季节,应做好细菌性及毒蘑菇类食源性疾病的预警预报工作,继续加强规范集体供餐单位的监督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一起由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人和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环境和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血清分型及分子分型检测。 结果 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0.00%(7/7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100.00%)、呕吐(42.86%)为主。6份病人肛拭样中,4份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2份伦敦沙门氏菌、2份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仅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从业人员肛拭样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份食品原料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人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呈现两种带型,相似度分别为93.10%和87.50%~100.00%,但是和食品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均不相同;病人的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但与从业人员生物样本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带型相似度较低,仅为28.00%;病人的2株伦敦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 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2017年—2021年义乌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分析,掌握该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病原体变化特点。方法 对2017年—2021年义乌市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2021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5 203例,男、女比为1.16∶1;病例年龄以21岁~、31岁~年龄段居多,占45.39%;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占60.51%;可疑暴露食物场所以家庭为主;粮食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是三个主要的原因食品;病原体检出率为11.74%(432/3 679),其中诺如病毒占62.27%(269/432),副溶血性弧菌占22.22%(96/432),沙门菌占15.28%(66/432)。结论 义乌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由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应加强监管和主动监测,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度假村1起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暴发原因,找出致病因子。方法用统一的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表获取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特征、检验结果,流行病学史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有共同的暴露进餐史、临床症状相似: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为主;在4例患者粪便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结果显示4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基因。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品安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时间、致病因子、责任单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0起,发病1 596人,无住院和死亡病例。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3.08%和57.27%。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37.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46.94%;发现2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暴发事件,发病19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28.47%,其中扁豆中毒占81.08%。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性暴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为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导致的暴发事件7起,发病33人。结论夏秋季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高峰,副溶血性弧菌和扁豆中毒是需要优先控制的致病因子,空肠弯曲菌污染应引起重视。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单位,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针对社区人群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宁波市近年副溶血性弧菌腹泻病例的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本地副溶血性弧菌腹泻病例的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15年-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描述副溶血性弧菌病例的流行特征,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5.1%(701/13 686),阳性菌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占45.65%(326/701),夏秋季节高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居住地、发病前进食可疑食品情况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本地腹泻病例的重要致病因素。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提高监测质量、开展针对性宣教,对于控制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某镇某菜馆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病例的个案、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剩余食品和工具、容器等环境标本、患者便样进行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罹患率为45.00%,病例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9日晚餐聚餐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危险因素。在剩余食物、病例便样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导致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为食物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或伴加热不均导致,对厨房进行消毒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在处置此类暴发事件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得到相关病例的临床症状发生率,根据不同致病菌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分布特征,初步推测出病因的可行性。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下载2007-2023年发表的有关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调报告的文献,使用SAS9.4软件统计分析暴发事件中5种临床症状分布特征。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60篇。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病例中,腹痛、呕吐、恶心的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P均>0.05),(■±s)分别为(79.85%±13.59%)、(36.90%±21.68%)和(46.59%±16.80%);腹泻、发热的发生率不符合正态分布(P均<0.05),M(P25,P75)分别为96.25%(83.58%,100.00%)、78.10%(50.00%,90.28%);症状发生率的特点是:腹泻率>腹痛率/发热率>恶心率>呕吐率。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17年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南京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7年共采集1 259份病例标本,在年龄分布上20~3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24. 78%(312/1 259),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月份为6~7月,占病例总数的40. 91%(515/1 259),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为20. 33%(252/1 239)。2017年检出病原微生物阳性标本187份,检出率为14. 85%(187/1 259),其中沙门氏菌51株、副溶血性弧菌75株、志贺氏菌1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4株,诺如病毒28株。结论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上海市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探讨实验室检测技术对事件溯源分析的意义,对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重点方向提出建议。【方法】在对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技术,对事件中检测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开展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有符合病例定义者65人;肇事餐厅无食品经营许可证,其从业人员均无健康证;5名患者和2名肇事餐厅从业人员的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均相同,同源性为100%。【结论】肇事餐厅从业人员在加工、装配或运输食物时污染食品是引起本次事件的可疑病因。建议提高餐饮机构烹饪之后各环节的管理,对提供外卖的餐饮机构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海市近年副溶血性弧菌腹泻病例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2017—2018年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数据,统计并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影响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据此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方法 收集2014—2020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2020年常州市共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0起,发病847例,总罹患率为7.6%。3季度为发病高峰,共报告25起,占事件总数的50.0%。责任单位主要为酒店/饭店,占事件总数的56.0%。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问题食品主要为动物类食品,占事件总数的30.0%;致病因子主要为微生物类,占事件总数的54.0%,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0.0%;致病环节中多为加工制作不当,占事件总数的36.0%。结论 微生物仍然是引发常州市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致病因子,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