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 ,其中以低眼压性浅前房居多 ,以下就我们行青光眼滤过术的病例发生浅前房的病因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收集 1 991 1~ 1 998 1 0于我院施行青光眼滤过术的患者 37例 ( 44只眼 )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1 7例 ,年龄 5 0~ 85岁 ,平均 6 7 8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4例 ( 40只眼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例 ( 2只眼 ) ,继发性青光眼 2例 ( 2只眼 ) ,术前平均眼压为 3 89kPa。1 2 方法 患者均于显微镜下做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 ,暴露角膜缘及巩膜 ,距角膜缘前界 5mm处做厚为 1…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浅前房。笔者对我院 2 0 0 2年 1月 -1 2月住院患者手术后浅前房 2 7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青光眼 63例 ( 63只眼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 9例 ( 1 7只眼术后浅前房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 7例 ( 7只眼术后浅前房 ) ,开角型青光眼 3例 ( 1只眼术后浅前房 ) ,继发性青光眼 4例 ( 2只眼术后浅前房 )。 63例行巩膜深层咬切术 ,其中 2 7例出现浅前房 ,占 42 .8% ;Ⅰ°1 5只眼 ,Ⅱ°9只眼 ,Ⅲ°3只眼。2 处理方法及结果Ⅰ°浅前房采用局部棉垫及绷带加压包扎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运用散瞳剂 (…  相似文献   

3.
蒋亚萍 《吉林医学》2005,26(4):430-431
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长时间或严重的浅前房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及眼内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影响视功能,本文对我院近年来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病例资料作临床分析。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3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青光眼行滤过性手术的住院病人105例108只眼,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26例26只眼术后浅前房,右14只眼,左12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1.2手术方法:在105例108只眼中分别行小梁切除术42例42只眼,…  相似文献   

4.
<正> 青光眼滤过手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多种原因,常发生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处理不当可产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近几年来45例原发性青光眼住院病人63只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形成情况作一分析讨论。一、发生率 63只眼中闭角型青光眼57只眼,开角型青光眼6只眼。手术方法:小梁切除术46只眼,灼滤术8只眼,虹膜嵌顿术3只眼,小梁切除加晶状体摘出术6只眼。术后前房  相似文献   

5.
钟珊 《医学文选》2000,19(6):873-874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睫状体脉络膜脱离(CCD)是青光眼滤光术的浅前房的主要原因。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角膜损伤、虹膜前后粘连、瞳孔膜及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现将我院1390例行青光眼滤过术患者1456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情况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1985年以来我院施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患者1390例1456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7例69只眼,男36例,女31例,年龄7~78岁,平均56.6岁。1.2 临床表现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眼,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6.
曲验兵  柳红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00-420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例(25只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应用MM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切开眼球壁前先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内压,术毕由此穿刺口注水形成前房,并外置可调整缝线;术后严密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22只眼(88.0%)眼压<21mmHg,2只眼加用局部药物治疗、1只眼行滤过泡针刺分离术后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发生术后低眼压2只眼,1个月内恢复;术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无一只眼形成Ⅲ级浅前房;3个月~12个月随诊22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周视力较术前提高两行以上的18只眼(占72.0%);最后一次复诊,视力在0.1以上的22只眼;手术前后均未出现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能避免视功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7.
抗青光眼术后持续性浅前房20眼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并发症中 ,最常见的是持续性浅前房 ,处理上有时颇为棘手。 1994~ 1998年本科共施行小梁切除术 70例 72眼 ,其中 2 0例 2 0眼发生持续性浅前房。现将其原因及处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中 ,男 8例 ,女 12例 ;左眼 8例 ,右眼12例 ;年龄 12~ 85岁 ,平均 42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9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6眼 ,慢性开角型青光眼 5眼 ;手术方法为常规小梁切除术。发生浅前房的原因 :虹膜睫状体炎 8例 ,结膜切口渗漏 2眼 ,巩膜瓣愈合不良 2眼 ,滤过泡过大 4例 ,脉络膜脱离 4眼。术后第 1d前房未形…  相似文献   

8.
前房恢复延缓是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 ,常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角膜水肿 ,晶状体混浊 ,房角粘连等致手术失败。我院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5月共施行小梁切除或巩膜瓣下咬切术 1 44例 1 79眼 ,其中3 3例 3 3眼发生浅前房。现将其原因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3 3例中男 1 3例 ,女 2 0例 ,年龄 1 9~ 72岁 ,平均 55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 8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 3例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2例。手术方法 :常规小梁切除或巩膜瓣下咬切术。2 浅前房的原因 结膜瓣漏水 5例 ,滤过过强 6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0例(165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术中前房重建及应用外置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年2个月。结果165只眼中,158只眼(95.76%)术后眼压控制优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57只眼(95.15%),发生Ⅰ、Ⅱ级浅前房11只眼(6.67%),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改良技术治疗青光眼有助于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无外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眼压性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系术后早期滤过过盛所致。为寻找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房水过度流出 ,又能恰当地控制滤过量的简便有效方法 ,我们自 1998年初开始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无外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线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 2月至 1999年 6月 39例、43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 ,其中 2 0例、2 2眼采用巩膜瓣可拆线 (缝线组 ) ,另 19例、2 1眼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术中未作巩膜瓣可拆线 (对照组 )。缝线组中男 4眼 ,女 18眼 ,36~ 85岁 ,平均 6 1 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3眼 ,…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临床常见的早期手术并发症 ,处理不当可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周边粘连、炎症和继发性白内障等。我院 1 996~ 2 0 0 2年间共做过 1 56例 1 94眼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其中有 38例 46眼发生术后浅前房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6例 1 94眼原发性青光眼中男性 61例 ,女性 95例 ,男女比例 1∶1 6。年龄 2 3~ 90岁 ,平均 61 2岁。本组病例中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87例 1 0 7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35例 43眼 ,单纯型青光眼 2 9例 39眼和继发性青光眼 5例眼。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  相似文献   

13.
在青光眼手术后经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前房延缓形成就是其中之一。它可致术眼的充血、疼痛、流泪、白内障、角膜营养不良、虹膜周边前粘连及服内压升高等不良后果。就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原因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有光眼(119只眼)中男21例,女47例。原发性青光眼112只眼,继发性青光眼7只眼。其中闭角型青光眼IO6只眼,开角型6只限。施行预防性虹膜切除术者52只眼,其余67只限施滤过手术,其中前房延缓形成者18只眼,占27.3%各种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牛车见下表。2方法与结果18只眼中,有14只眼前房一直没有形成,其余4只眼术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前房维持器(ACM)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前房维持器下施行三联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眼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前房维持器下进行三联手术治疗,术中前房深度维持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观察1个月,患者术后平均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眼压由首诊时(44.6±15.7)mmHg降至术后1月(12.5±3.6)mmHg(P〈0.001),功能性滤过泡者45眼(100%)。结论在前房维持器下行三联手术可有效维持术中前房深度,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29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浅前房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晟玮  周奇鸣  徐昕 《浙江医学》2003,25(2):102-103
青光眼是较为常见的眼病 ,浅前房是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1995年12月~2001年12月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246例280眼 ,其中并发浅前房29例29眼 (10.36 % ) ,现分析原因如下。1.1一般资料29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浅前房患者中男性16例 ,女性13例 ,年龄56~78岁 ,平均(65±9)岁。闭角型青光眼术后22例 ,继发性青光眼术后3例 ,开角型青光眼术后4例 ,均为巩膜下咬切术后患者。按Spaeth[1]分类对浅前房进行分级 ,其中浅I度16例 (中央前房形成 ,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  相似文献   

16.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浅前房。浅前房可分为低眼压性和高眼压性。前者多见 ,后者较少见 ,称为恶性青光眼。我们报道低眼压持续性浅前房指的是 :(1)术后眼压低于 8mmHg或不能测出 ;(2 )术后浅前房时间超过 7d ;(3)术后前房一度形成又再次消失 ,反复 2次以上 ,本组病例共 47眼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发生低眼压持续性浅前房 47眼中 ,男 19例 (2 0眼 ) ;女2 7例 (2 7眼 ) ,平均年龄 5 9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6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2例 ,开角型青光眼 3例 ,继发性青光眼 5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常规小梁切除…  相似文献   

18.
前房延缓形成或消失是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术后5天前房不恢复或浅前房以及恢复后又消失者称为前房延缓形成。作者对21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病例,针对病因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30眼,男7例10眼,女14例20眼。年龄皆为40岁以上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12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5眼。因脉络膜脱离所致术后浅前房5眼,占本组病例16.67%;滤过过强20眼占66.67%;结膜瓣破裂,房水渗漏3眼占10%;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2眼占6.6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统分析对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只眼),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84例(92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型青光眼(开角型和闭角型)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观察组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