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李东东①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2):45-46
目的 分析自愿咨询检测者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核酸联合检测的结果。方法 采集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科自愿咨询检测者的2 000份血液标本,使用两个不同类型厂家的ELISA试剂对乙肝表面抗原进行检测, 两种试剂均阳性则使用单人份的NAT对HBV-DNA进行检验,当两种试剂表现为均阴性或是单试剂为阳性时,则实施6人份的混样检测,若是混样阳性则实施单人份的拆分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是否符合进行比较。结果 核酸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均阴性的共有1 891份;核酸与血清学的检验均阳性共53份; 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而核酸检验为阴性的43份;血清学检测为阴性而核酸检测为阳性的13份。 HBsAg双试剂均为阳性的为93份, HBV-DNA为阳性的52份; HBsAg以及HBV-DNA符合率分别为55.91%、33.33%。结论 在入职体检、健康体检和输血等有关传染病的检测中血清学同核酸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升准确率,降低漏检率,任何一种检测方式的缺失都会导致血液漏检风险。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为金标准,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MEIA法、TRFIA法、ELISA法对260份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eAg和HBeAb3项指标的检测。结果TRFIA法和ELISA法分别与MEIA法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项指标的符合率ELISA法均不如TRFIA法高,在检测临床标本时,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和HBeAb比TRFIA法易出现假阴性,测定HBeAg、抗-HBe时,这两种方法都有假阳性可能。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较为灵敏、特异、准确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及其与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HBV基因突变及其与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阐明引起HBV血清学标志物消失的因素,除HBV基因突变外,还可能与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及与其它病毒的合并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掌握我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的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五项。结果:2006年检测35179名我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查出HBsAg阳性者305人,HBsAg阳性率为0.87%,对其中285例HBsAg阳性者定期复检并进一步检测HBV的其他血清标志物,结果有32例HBsAg转阴,其中22例仍检出抗-HBc、HBeAg、抗-HBe等HBV血清标志物,10例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抗-HBs,检出14种感染摸式。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及时调岗,防止乙型肝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5.
株洲市东区食品从业人员HBV检测结果分析胡小军(湖南省株洲市东区卫生防疫站412000)我站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8月对5048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HBV携带情况检测,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 相似文献
6.
吴雪梅林丽云梁红梅罗文沈 《智慧健康》2021,(12):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特殊结果模式.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的乙肝两对半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五项,分析结果的特殊模式.结果 28600例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中,共检测到的特殊模式9种.结论 通过分析和探讨,了解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学指标特殊模式的类型,为... 相似文献
7.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齐(PHC)病人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标志的分布状况。方法:选择全市40家医院收治住院确诊PHC患者100例,用ELISA法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和抗-HCV检测。结果:PHC组HBV和抗-HCV的感染率分别为89.0%和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者的ARP(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为93.0%和88.0%。HBV血清学标志在PHC的分布较高的是HBsAg、抗-HBc和HBsAg、HBeAg、抗-HBc组合。协同作用分析结果显示HBsAg、抗-HCV同时阳性者的OR值为46.28,较单一指标阳性的OR为高,也高于两者单独阳性的OR值之和。结论:HBV和HCV感染均是PHC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790名新兵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LISA法对790名新兵进行了HBV血清学检测,结果HBV感染率为41.01%;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14%、25.44%、15.32%、抗-HBc及抗-HBs阳性率与地区性相关.新兵中HBV易感者较多,占58.99%,与众多传染源密切接触,在新兵中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2010年天津市河北区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免疫状况,评价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措施的效果。[方法]2010年,在天津市河北区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4个调查点,对178名1~59岁常住人口进行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指标检测。[结果]检测178人,HBsAg阳性率为1.12%,抗-HBs阳性率为52.25%,抗-HBc阳性率为10.11%,HBV感染率为10.11%。上述4项指标,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有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P<0.01),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为≥30岁高于<30岁(P<0.05)。有乙肝疫苗免疫史者与无免疫史者比较,抗-HBs阳性率前者高于后者(P<0.01),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区一般人群HBV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41881名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皖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我秀洲区服务行业健康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三系(两对半)指标.结果:2005~2007年3年来我区体检者共计41881人.检出HBsAg阳性者1713人,阳性率为4.09%.再从HBsAg阳性者中进一步检测HBeAg,结果HBeAg阳性者418人,阳性率为24.4JD%.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应及时调岗,防止乙型肝炎病毒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46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结果 HBsAg、HBeAg、抗-HBc抗体和Pre-S1Ag阳性患者组的HBV-DNA阳性率(50.6%,χ2=56.28,P<0.001;97.7%,χ2=122.65,P<0.001;46.8%,χ2=8.46,P<0.01;62.4%,χ2=39.93,P<0.001)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阴性患者组;抗-HBs抗体和抗-HBe抗体阳性患者组的HBV-DNA阳性率(2.1%,χ2=35.61,P<0.001;38.0%,χ2=6.34,P<0.05)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阴性患者组。血清HBsAg含量和HBV-DNA拷贝数之间存在相关性(r2=0.028,P=0.016)。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测定结果之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流行现状,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分层抽样方法对广西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5个人口约1 000的自然村人群进行调查,抽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人群HBsAg阳性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8.80%、58.70%、59.93%.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P<0.001).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HBsAg、抗-HBs及抗-HBc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民族HB-sAg、抗-HBc阳性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4岁及5~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5.48%,46.05%.1~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低于15~89岁人群(P< 0.001).30岁前HBs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30~35岁达最高峰,35岁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西农村仍然是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区,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仍是乙肝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现状,于2006年9月在山西省开展了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在山西省6个国家疾病监测点(县)和1个矿区,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59岁常住人口3083人作为调查对象.用统一调查表,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疫苗免疫史等.对所有调查对象采静脉血标本2 ml,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采用ELISA进行检测.检测项目有HBsAg、抗-HBs、抗-HBc.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肝血源疫苗,按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30μg疫苗及1个月、6个月时注射第二、三针各10μg疫苗的方案免疫新生儿。全程免疫后1~6个月期间采集血清标本,用固相放射免疫试验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共检测288名新生儿血清标本,HBsAg全部阴性;抗-HBs阳转率为96.18%,GMT为1105.14mIU/ml。结果表明国产50pg乙肝血源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新生儿获得满意的血清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BV/HCV/HIV联合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 使用Abbott Architecti2000化学发光检测盒对534份血浆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Roche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HBV Test试剂定量检测分别与2种联合核酸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1份HBsAg、HBeAg、抗-HBc 3项均阳性样品联合核酸检测均为HBV阳性,200份HBsAg阴性的样品中联合核酸检测试剂分别有11、19份检测为HBV阳性.HBV DNA定量检测>500 IU/ml的193份样品联合核酸检测试剂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9%、94.3%,117份样品<500 IU/ml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0.2%、45.3%,151份HBV DNA阴性样品联合试剂阴性符合率为99.3%、96.0%.结论 中国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低载量HBV携带者,联合核酸试剂作为献血员筛查的补充方法 在提高血液及其制品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78例年龄在12~40岁之间的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方法178例分为<20岁、<30岁、<40岁三个年龄组,分别观察三个年龄组间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增生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G2/S2的分布为<20岁年龄组(14%),<30岁年龄组(41%),<40岁年龄组(80%)。随年龄增长,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呈加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与病毒基因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与病毒基因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之间肝组织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上述两种携带者,有条件时最好行肝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对两者间的治疗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唾液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在预防乙型肝炎传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唾液中乙肝病毒(HBV)含量在乙肝传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例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血清乙肝病毒含量高低分为4组,即对照A组、阴性B组、低病毒C组[1×103~1×105拷贝/ml(copies/ml)]、高病毒D组(>1×105copies/ml).分析唾液与血清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检出HBV DNA 180例,阳性率为90.O%,而唾液中检出HBV DNA145例,阳性率为72.5%,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35,P>0.05).低病毒C组血清与唾液检出病毒(100.0%vB 38.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11,P<0.01).高病毒D组血清与唾液检出病毒(100.%It8 83.8%)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05,P>0.05).血清高病毒D组病毒平均含量为(6.63±1.55)log copies/ml(拷贝/ml的常用对数),唾液中病毒平均含量为(5.21±1.85)log copies/ml,唾液较血清病毒含量平均低一个数量级.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和唾液中未检出HBV DNA.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的HBV DNA病毒时,其唾液中也存在具有感染性的HBV DNA病毒,可能成为传染源之一.精确检测唾液中HBV DNA水平可评价病毒在体内复制程度,进而判断患者的传染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开展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监测(Post-vaccination serological testing,PVST)的接受度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浙江和甘肃省选择HBsAg阳性母亲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对其子女开展PVST的接受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13名调查对象,其中392名(94.67%)接受子女开展PVST;浙江、甘肃省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度分别为94.82%(183/193)、94.55%(208/220)(χ^2=0.00,P=0.98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度高于≥30岁调查对象(OR=2.58,95%CI:1.14-5.83);乙肝相关知识知晓度高的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度高于知晓度低的调查对象(OR=2.30,95%CI:1.03-5.11)。结论浙江和甘肃省HBsAg阳性母亲对子女开展PVST的接受度较高,需加强HBsAg阳性孕产妇的乙肝相关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PVST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