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唱歌跳舞踢毽子这样活泼外向的运动相比,新近兴盛起来的“地书”更注重观心养性,可谓中国文化精髓的浓缩,为许多人所喜爱。《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在公园闹中取静,修炼“静”功,内守精神,外示安逸,以静养寿,也不失为养生之法。  相似文献   

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惯虚无,真气从之,糯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相似文献   

3.
"德全不危"养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人均觅度百岁之法 ,然得其真谛者 ,又有几何 ?余详阅《内经》 ,对其“德全不危”之养生说 ,颇为赞同 ,今略论一二。《内经》“德全不危”之道 ,载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意为能遵守养生法则的人 ,可以长寿。曰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形为精之外现 ,若精得先天之化 ,得后天之养 ,则精充神足 ,五脏和调 ,形实而神俱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此即为“德全不危”养生说之真意 ,实为养生之正道矣。然今人养生之道 ,又该如何 ?有以贪恋营养为养生之术者 ,其计…  相似文献   

4.
精神     
徐文兵 《东方养生》2011,(11):142-142
出家之人,断色欲,存精养神,用于开启智慧。养生的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相似文献   

5.
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下面介绍四种体质的养生方法。一、阴虚体质: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烦躁,少眠,便干,尿黄,不耐热,多喜食冷饮。养生方法: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应遵循“恬淡虚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之神”与生命及身心健康的关系,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素问》与《灵枢》诸篇中均有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运不畅,则形伤而神不得外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均论及“神明”,即“神能外明”,提示本质属性主宰着外在征象,精神对形体有着调控作用。《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病因学说。《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气血不和,百疾乃变化而生。”唐·王冰进一步指出:“血气者,人之神…  相似文献   

7.
养生的理念     
《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一开篇黄帝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提问向我们表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中医认为,心神能统帅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所以古代养生家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这句话说的是: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故避邪风如避利箭。历代养生文献对此有载述。如《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年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老年化的社会.如何"养生"以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内经>养生学专篇.该篇主要阐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养先天真气以益寿延年.其具体做法则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篇亦提出养生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由于人体衰老的原因在于"肾气衰",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保养肾精.  相似文献   

11.
《尚书序》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黄帝内经》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明言机体的衰老与发病与“养生不慎”关系密切。本文将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违逆四时”“食饮无节”“不时御神”等七个方面,对“养生不慎”引发不寐的病因病机深入探析,以期指导中医寤寐养生与不寐辨治。  相似文献   

12.
一、静思的训练静思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十分古老的治疗方法。古人把静思称做“精神内守”,即指人的精神处于相对平静、松弛状态,无任何私心杂念,平心静气地保持一定的时间,这种功夫类似佛家那种坐禅的状态。因为在人体进入静思状态时,人体内在环境的协调可以达到最佳状态,阴阳恢  相似文献   

13.
用中医理论识老年心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内经》作为“医家之宗”,其关于养生的内容贯穿前后,《素问·上古天真论》作为《内经》篇目之首,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养生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现在养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已跃居疾病谱榜首。患上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哺乳动物寿命的研究,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61~203岁.但由于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种种有害因素对生命机体的侵袭,破坏了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养生.简言之就是养护生命.努力使其寿享“天年”之义。天年是指生命的自然年寿.亦即健康无病自然死亡的寿限.这是古人对生命终结期限的认识。我们祖先早在二三千年之前就已认识到人的天年在百岁以上,如《素问&#183;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有道之人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18.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06,27(10):1253-1255
目的: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及其思维模式特点。结论: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9.
杨力 《科学养生》2012,(4):17-18
杨力提示:提醒大家要遵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保护身体,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以此来修养健康的身心,长命百岁!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早已提到,即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如果能使精神活动保持正常,就能抵御疾病、维护健康。可见,中医早就把精神保养视作讲求养生的重要内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