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2.
<正> “虚而相并”一语,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经云:“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历代注家对本节经文的注解不尽相同,各有其理,但皆不能令人折服。对此,《四川中医》(1983年创刊号,第3~4页)所载方药中教授的《谈“虚而相并”》一文曾有评述,兹姑从略。本文试图从控制论等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肾的生理病理研究,对“肾”实质的认识日趋深入,对肾病的诊治水平也日渐提高.现结合临床谈谈我们对肾系病证治疗的点滴体会.1 肾系病症的特点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液.肾所藏之精气一为“先天之精”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一为“后天之精”源于水谷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为水谷之宅,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肾病常影响肾的藏精功能.表现为肾精之虚,或肾气不固,或肾之阴阳失调.肾精之虚则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性的发育成熟及性机能减退,而见发育迟缓,智力减退、滑泄阳萎、不孕不育.肾气不足则肾失封藏,若精关不固,则遗精滑泄,若二便失于固摄则尿浊、尿多、或遗尿,尿有余沥,二  相似文献   

5.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7.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藏精之脏,生殖之本,天癸之源。男性不育,虽病因复杂,但总不外脏腑功能失调及寒热虚实变化。然“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男子之精气不足,则水亏其源,火衰其本,可致不射精或阳萎而不育;封藏失职,可致遗精早泄而不育。足见男性不育,肾为根本。本人根据上述机理,拟温肾助阳、益肾填精、滋肾降火三法,治疗男性不育,取得良好效果。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9.
“出三入一”,语出《灵枢·五味》。原文谓:“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古今注家对此认识不一,究竟如何理解较为合于经旨?略陈拙见如下,就教于医林同道。先复习一下前人有关注释。杨上善:“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巳,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马莳:“但化谷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一  相似文献   

10.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内经》精气理论,笔者曾撰文讨论,限于篇幅,常有言犹未尽之感。不揣浅陋,拟对有关问题再作探讨。前文论及:《内经》精气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风格,它源于战国宋钘、尹文学派的精气论。认为精气是一种极细微的气态物质,是自然万物及人类的本源。在《内经》中,精气的概念广博而笼统,它是人体精微物质及其所体现的生命机能的总称。精气既是人体精微物质,又有着周流不息的特点,其运动则体现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故前文提出了精气“亦体亦用”的观点。前文还论及:《内经》中尚未见到阴精阳气的对举。常见的是精、形对举,精、邪对举的讨论。在精、形对举时,精乃精气,形即形体,精、形这对概念,常代表着人的功能与形体的相应状况。而  相似文献   

12.
肾之精气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难点,各版各类教材说法不一,尚有含混不清之嫌。故本文就此试从古代“精气学说”谈起,对其内涵略作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雅正。 1 精与气的含义 1.1 精气学说中的精与气 精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以管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精气学说,于是精与气的概念便由此而生。《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精属气的范畴,且为气中的精华部分,这是精的一个含义。同时,《管子*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曰精。”说明气是能够运动变化的精,精与气乃同一种物质,这是精的另一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精即气,气即精,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论衡*言毒》中也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作为世界万物之一的人,无疑也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也云:“气之生人,尤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而《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此处之“精气”与“烦气”相对,精气无疑是指气之精华部分,与精的第一个含义相同,这也正是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其它物类之处,成为万物之精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精气”一词,除此含义外,还指“气”和“精”,有《易传*系辞上》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总之,精气学说中的精即精气,含义有二,一是指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二是专指气之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13.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15.
谈精气     
<正> 精气是生命的基础,它有构成人体胚胎,促进生长发育,化生气血津液,藏神纳志,奉生后天,推动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精气秘藏于五脏,更旺于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变化中,精气耗则正气不足,精气涸竭则生命夭亡。在临证治疗时,只能益补,不能戕伐。《灵枢·本脏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所以说,精气是生命之根本。精气之说是中医学脏腑学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成绩是更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则指人体的精神及其活动。望神应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通过望神可了解人体五脏精气盛衰。也就是说,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或疾病的原因。所以《内经》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临床上,望神即医生对病人外在表现的观察,但重点在于观察病者的目光、表情和动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18.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20.
精字是《内经》中最常见的字之一,全书用达一百多处。由于《内经》成书悠久,文字古奥。往往一字多义,一词多用,字多通借,对正确理解原文带来困难。“精”字也不例外,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含义各有差异。因此,探讨《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无疑对我们学习《内经》,正确理解其义是有裨益的。概括《内经》中“精”的各种含义约有下列10种.1 精微物质精,《说文解字注》:“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增韵》:“凡物之纯至者皆曰精.”《辞源》首释为“纯净的上等米”.可见,精的原义是纯净无杂质的物质。在人体则为精微物质。这一含义在《内经》运用最广,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灵枢·本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