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颅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颅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四排螺旋CT对24例颅面部外伤进行轴位扫描后做三维成像,扫描层厚5mm,层距5mm,之后减薄至1.5-2mm进行重建。结果二维和三维CT对颅面骨折部位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但三维CT对颅面部骨折全貌的显示、骨折块移位程度及凹陷深度的测定明显优于二维CT。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重建高质量的二维及三维图像,三维成像能完整地显示骨折全貌,立体直观,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入路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
李家源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45-14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颅面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012年11月1日-2013年6月1日期间在我院检查的75例颅面部外伤患者的CT扫描数据,比较不同重建模式的诊断意义。结果75例患者在相同层厚状态下,采取高分辨重建和标准重建检出的骨折线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层厚中,1.2mm与4.8mm高分辨重建发现的骨折线数量显著高于9.6mm,X^2=5.288,4.603,P〈0.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层厚越小的螺旋CT高分辨重建对颅面部外伤,尤其是骨折线显示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均高于层厚较大的检查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颅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39例颅面部外伤进行轴位扫描后做二维、三维成像。结果:二维和三维CT对颅面骨折部位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但三维CT对颅面部骨折全貌的显示、骨折块移位程度及凹陷深度的测定明显优于二维CT。结论:多排螺旋CT对颅面部骨折扫描能获得的容积数据可重建高质量的二维及三维图像,可用于颅面部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丁勇  张萍 《河北医学》1999,5(8):17-18
目的 为了探讨CT诊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价值。方法 共计12例经CT平扫诊断颅面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将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有全部病例均有恶骨地膨胀和局部畸形,并伴有正常孔,裂,窦腔的变小或消失,病灶内的CT改变主要分3种;磨玻璃样变,囊状低密度区,斑块状硬化区,3种改变在同病例常可能混合存在。结论:CT是确定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存在与否并明确范围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颅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技术在颅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颅面部骨折患者行三维CT检查;结果:除1例上颌窦内壁和蝶骨翼突骨折,三维CT未显示,二维CT显示,术中证实,3例眼眶内侧壁三维CT显示大小不同的缺损,如同空腔,造成假阳性外,余均清晰显示了骨折的部位、范围、骨块移位方向和距离;结论:三维CT图像清晰,立体直观,为手术入路的设计,接骨板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可正确指导手术.给治疗带来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6.
肖强  岳伟东  王忠睿  刘毅 《重庆医学》2007,36(9):869-87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颅面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颅面部外伤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然后行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表面容积漫游(VR)成像,分析不同方法对颅面部外伤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中颅骨骨折69例,颅底骨折82例,颌骨及颧骨骨折78例,眼眶骨折62例,鼻窦骨折70例,鼻骨骨折27例。MPR成像在显示深部、细小、复杂骨折以及软组织损伤方面优于VR成像。VR可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骨折线走向及骨折块移位等空间关系。结论16层MSCT、MPR和VR成像技术对颅面部外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检查中的技术及检查方法,分析230例胃肠道螺旋CT资料。结果,上消化道螺旋CT检查理想的对比剂为水,合适的量为800-1200ml;直肠及结肠的最佳对比例为气体,合适的量为1000ml,本组中211例图像符合诊断要求,19例不符合诊断要求,在胃肠道的螺旋CT检查中,恰当的扫描前准备及合适的扫描参数的选择,既可满足诊断要求,又可降低检查成本。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阐述了CT扫描机扫描方式,发展历程及螺旋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体部的螺旋CT扫描方法,重建方法和增强方法。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的选择2002年4月至2002年12月的儿童体部扫描病例共计527例,其中增强121例,对其扫描重建参数,增强方法和图像质量进行评比和分析。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者422例,扫描参数合理者426例,重建参数合理者454例,增强效果好的110例。结论 儿童体部螺旋CT扫描,合理的设置扫描重建参数、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可做到保证图像质量和增强效果,降低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CT设备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通过对比日常质控、周期性质控和保养前后质控的检测数据,从中发现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从而对CT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探讨螺旋 CT对内耳扫描检查的效果 ,精心选择理想的扫描参数 ,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该方法证明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扫描与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 CT是指 X线源旋转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病人连续平移 ,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容积数据。螺旋 CT的投影数据常在病人一次屏气内获得 ,数据采集之后即进行内插运算由此解决平均容积伪影的问题及对层面敏感性曲线的影响。 2 0世纪80年代后期三维软件应用于 CT后处理 ,三维图像更加完整、直观、真实的表现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主体形态及其相对位置。重建和显示三维 CT图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线框重建 ,表面重建 ,体素重建 ,彩色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即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总之 ,高质量的三维图像与扫描方式密切相关。三维 CT图像有较强的真实感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图像处理时间延长、三维立体影像生硬。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软件多种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必将为临床带来满意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质量管理在 CT图像后处理工作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收集 CT检查中产生的废片 497张 ,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 :废片率高达 1.41% ,经济损失 14910元。形成废片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及责任心不强。结论 :对 CT图像后处理的质量管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模式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3年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83例,对患者CT 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平扫模式( P<0.05)。平扫模式检出52例信号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81例,门静脉期67例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信号,延迟期75例患者信号为低密度,变化特点为速升速降。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相比平扫局域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更清楚反映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GE公司最新的一款带16排CT的SPECT/CT为例,从SPECT图像质量控制、CT图像质量控制、图像融合测试三方面介绍SPECT/CT的图像质量控制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的最佳合理配伍关系。方法 80例正常小肠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按两种配对参数各自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 ,通过双盲法分别选择确定两组显示良好影像质量小肠CT片 ,其中甲组 36例 ,乙组2 5例 ,两组经X2 检验 ,其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腰椎CT担描加薄层螺旋CT扫描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常规腰椎CT及在可疑椎间盘的下部或上部层面进行连续薄层扫描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常规腰椎CT扫描:8例椎间盘层面未见软组织突出影,4例椎间盘层面见环形膨出影,2例在椎间盘的下部层面见弧形突出的软组织影。薄层螺旋CT扫描:清晰显示突向椎管内的软组织密度影。结论薄层扫描对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有着重要意义,是避免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漏诊的重要扫描方法,特别是基层医院,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射力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增强扫描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常用的离子型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urografin),由于其高渗性和离子电荷等,常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但非离子型造影剂——安射力(optiray),不仅渗透压低,无电荷,而且亲水强,含碘量也高,很少发生副反应,笔者观察了20例使用安射力增强扫描的患者,除一例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有轻微恶心外,其余无任何不适,笔者认为安射力是一种安全的增强造影剂,并且增强效果好,应在CT增强扫描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屏气不佳患者胸部螺旋cT扫描的最佳方案。方法临床检查中出现屏气不佳的患者300例,采用GE公司单排/双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扫描技术包括从肺底扫描至肺尖、充分吸氧、根据屏气持续时间调整相关扫描参数、缩短扫描时间、连续扫描及标准重建。由2位高年资的影像科医生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采用上述扫描方法,282例患者能在单次屏气中完成整个肺部扫描,图像质量好:18例患者在扫描后期屏气效果不佳,但对肺上部的图像质量影响不大,图像质量可。结论根据屏气持续时间调整相关扫描参数和从肺底开始向肺尖扫描的检查方法,可减少屏气不佳患者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