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集近几年我院确诊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疗手段。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为3:1,平均年龄53.6±10.6岁,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马凡氏综合征、妊娠等。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占88.9%,非疼痛症状者占11.1%。辅助检查:胸片阳性率76.3%,超声心动图阳性率98.2%,血D-二聚体浓度阳性率97.2%,CTA和MR I阳性率100%,异常心电图72.1%。临床以剧烈胸痛就诊者应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超声心动图和血D-二聚体浓度检测可以作为初筛方法,MR I或增强CT检查可确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和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进行腔内修复手术(EVAR)治疗的94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AD病程持续时间小于2周的患者为急性AD组(74例),病程超过2周的患者为慢性AD组(20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反映急性和慢性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特点的不同。结果 (1)慢性AD组中有颅内疾病病史的患者(5/20,25%)所占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急性AD组(4/72,5.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AD组中表现为胸背部疼痛的患者所占比例(63/72,85.1%)高于慢性AD组(12/20,6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AD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慢性AD组,血小板计数则显著低于慢性AD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AD组患者的总胆红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也高于慢性AD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入路的选择、覆膜支架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全部94例Stanford B型AD患者均成功完成了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技术成功率为93.6%(88/94)。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8%(13/94),术后30 d内死亡率1.1%(1/94)。住院时间9~90 d,平均(20.83±9.17)d。结论急性Stanford B型AD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的撕裂样疼痛,白细胞水平、D-二聚体和FDP水平升高,血小板水平偏低。而慢性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不典型,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80例确诊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D-二聚体(D-dimer)、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心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氨基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以及是否手术等因素是否与AD患者近期预后相关.结果 580例AD患者中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57:1.58.62%的AD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单纯胸痛、背痛及同时胸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或转移痛.Stanford A型患者胸膜反应、中重度主动脉反流、心包积液、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以及主动脉根部直径、血D-二.聚体、WBC、cTn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B型患者(P<0.05),主动脉异常、无主动脉反流和正常心电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型患者(P<0.05).本组病例以非手术组病死率高于手术组(70% vs.8.61%,P<0.05),Stanford A型病死率高于Stanford B型(29.43% vs.13.75%,P<0.05).Stanford A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23)、NT-proBNP(OR=1.006)和是否手术(OR=0.124)为A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Stanford B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801)、WBC(OR=1.59)和是否手术(OR=0.142)为B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复杂,D-二聚体、NT-proBNP和是否手术是影响A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D-二聚体、WBC和是否手术是影响B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5.
主动脉夹层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讨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及诊治现状。方法:收集1995年5月-2008年2月1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05年3月以前45例、以后9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①主动脉夹层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多集中在40~60岁,10~12月发病水平较高。②发病与高血压病、吸烟和马凡综合症相关。③突发胸、腹部剧烈、持续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④影像学MRI、CTA和DSA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佳方法,诊断符合率达100%。⑤早期及时确诊,降低血压、心率是关键,手术患者预后好,生活质量较高。结论:主动脉夹层首发症状主要为持续剧烈胸腹疼痛,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MRI、CTA及DSA有助于确诊,在有效内科治疗基础上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确诊为AD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易患因素,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与死亡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AD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2.0:1,平均年龄(53.5±10.6)岁,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5.4%;急性AD患者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死亡相关因素如性别(男性)、舒张压、马凡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eBakey并发意识障碍或心包填塞症状,死亡与存活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支架治疗病死率低(13%vs75%).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eBakey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支架治疗是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3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为DeBekay Ⅲ型夹层,88例合并高血压病,外伤所致9例;CT血管造影(CTA)诊断AD准确率为100%.结论:AD患者临床表现与分型明显相关,急性期CTA优于其它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8例,均行胸主动脉内修复术,观察手术情况、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年,记录患者随访第1、3年时生存情况。结果 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17.58±11.05)d, ICU治疗时间(11.14±5.99)d, 2例分别于术后第2、7天因心源性休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0例,肠道缺血10例,下肢缺血8例,新发脑卒中9例,胸腔积液15例,肺部感染30例;术后随访1年时,新发夹层4例,均行二次干预;生存111例(94.1%),死亡7例(5.9%),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5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1例。随访3年时,新发夹层8例,支架近/远端动脉瘤2例,均行二次干预;生存104例(88.1%),死亡14例(11.9%),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7例,心源性死亡3例,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2例。结论 胸主动脉内修复术是一种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近中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不同Stanford分型的相关临床特征,探讨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病例79例,按Stanford分型分为A型组26例和B型组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情变化及预后。结果StanfordA型患者的胸痛、背痛、胸闷气促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腹痛、腰痛和无症状的发生率StanfordB型患者要高于StanfordA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anfordA型患者的就诊时间、平均年龄、入院时血压和既往有高血压史的病例均少于StanfordB型患者,而既往有马凡综合征病史的病例StanfordA型高于StanfordB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anfordA型患者的心包积液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A型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病情凶险,并发心包积液,心力衰竭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明确诊断为StanfordA型主动脉动夹层动脉瘤或是StanfordB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是提示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A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4—2003年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限分为第1组(1994—1998年)14例,第2组(1999~2003年)16例,比较两组的诊断时间及预后。结果AD病变范围变化大,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以多部位的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26例,发病时血压升高23例,主动脉瓣区新出现的舒张期杂音7例,腹部血管杂音5例,29例经CT或磁共振确诊。第2组的24、72小时确诊率分别为38%、50%,与第1组的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首诊到确诊的中位时间第2组2日,第1组8.5日。结论多部位剧烈疼痛伴高血压和主动脉瓣区新出现的舒张期杂音、腹部血管杂音应高度疑AD。确诊应充分依靠CT或磁共振,磁共振优于CT。镇静、止痛、控制血压、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是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54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厦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4倒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剧烈疼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91%)、MRI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最高(100%),药物治疗A型病死率(53%)高于B型(8%)。结论:快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诊治的4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首发表现以胸痛为常见(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CT和MRI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率较超声检查高,但由于超声检查价格便宜,床旁操作方便,故有疑诊患者,可做常规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结论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内科治疗时血压控制多需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然而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现将我科配合我院血管外科中心进行6例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初步应用体会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679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为提高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临床特征的全面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率、及时实施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0-01-2013-03收治的679例AD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679例,男535例,女144例,年龄19-91(53.23±11.80)岁,608例(89.54%)患者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初诊漏诊、误诊85例(12.52%);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占49.19%(334/679);死亡病例69例(10.16%),其中Ⅰ型占56.52%(39/69),其病死率为19.21%(39/203)。结论:AD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人群年轻化,具有较高的漏诊、误诊率及病死率,有必要增强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疾病的全面认识并保持高度警惕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选择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内漏、支架位置、假腔变化及脏器供血等。结果置入即刻造影示15例破口完全封堵,2例近端有中量内瘘,经用球囊扩张近端支架后内瘘明显减少,1例少量内瘘不需处理。2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小于0.5 cm者覆膜支架均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无脑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安全、效果可靠,采用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距离,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平扫、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分析,以期对主动脉夹层分离作出准确诊断。方法 1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病人,均同时进行CT增强前后的扫描,其中4例另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中CT扫描均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征表现:(1)双腔征10例,占90%。增强后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2)内膜撕裂征4例,占36.3%。CT增强(及平扫)均显示内膜瓣片弯曲的线性负性影;(3)内膜钙化移位征2例,占18.1%。内膜钙化从主动脉壁外缘内移5~12mm以上;(4)主动脉局部扩张6例,占54%。结论 CT扫描是检查主动脉夹层分离的无创伤技术,可以显示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部位、范围以及并发症,能为主动脉夹层分离诊断提供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17.
魏涛  张青山 《临床医学》2011,31(5):24-25
目的分析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的患者发病前有胸背痛,神经系统表现:12例中偏瘫9例,单下肢瘫1例,双下肢瘫1例,昏迷1例。结论对于合并胸背痛、胸闷、血压不对称等症状的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要高度怀疑AD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