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宏玫  李洪娥 《现代护理》2002,8(3):186-186
随着创伤的增多 ,以及术后长期制动等因素 ,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但目前有效的手术方法尚欠缺。为此我院自 1996年开始 ,设计了健侧大隐静脉与股深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式 ,临床应用15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就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5例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3岁 ;发病时间 4天~ 13月 ;左侧 12例 ,右侧 3例 ;因创伤及手术后制动者 9例 ,产后 2例 ;原因不明者 4例 ;术前彩超及造影检查均证实一侧下肢为混合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且股深静脉通畅。2 手术方式取患侧腹股…  相似文献   

2.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 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05- 2009年白内障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年龄在73~88岁;6例均为术后过度制动所致.结论 白内障手术后需要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围手术期的宣教与护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月~2008年1月,我们收治22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并发肺栓塞,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9例.35~76岁,平均52.3±8.6岁,55岁以上17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8例.  相似文献   

5.
胡洁媚  林芸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15-3917
目的:分析妊娠期和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探讨其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2例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7年我院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9‰,剖宫产率越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P<0.001)。剖宫产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比顺产后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例病例均治愈出院,其中仅药物治疗者20例,手术和药物治疗结合者2例。结论: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妊娠期发病率明显升高,仅妊娠血液高凝状态不能独立致病,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是该病发病率升高的一重要因素。做好产前保健,降低剖宫产率,宣教及指导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可减少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重视抗凝药物治疗,发生股青肿者要及时手术,防止肢体坏疽。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1997年-2003年1月,我们收治36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6例,女20例;年龄26~69岁;病程3天-6个月。骨科创伤后20例,外科创伤后6例,妇科手术后8例,眼科手术后2例。栓塞部位:12例腘静脉,24例髂股静脉。左下肢28例,右下肢8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中、大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认真评估患者,做好卫生宣教;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情况.术后加强下肢功能锻炼、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给予气压治疗等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随访时间1~3个月,182例患者中,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突发急性肺栓塞,经积极抢救治疗后好转出院.其余患者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围手术期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率日益增高[1].在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产后以及创伤后、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中40%~65%会并发DVT,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2].尤其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及创伤患者多长期卧床,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76-2478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成功进行胸外科手术的125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他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运用Logistic分析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4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骨折及骨科相关性疾病、脑血管病致卧床、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静脉内留置管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及区域性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22例中除1例股浅静脉小段狭窄,1例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外,其余均获满意疗效。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8例下肢骨折手术高危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9%。经治疗后,治愈4例,并发脑栓塞导致智力障碍1例。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降低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 对263例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早期观察和评估、健康知识宣教、机械预防、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等措施.结果 263例患者中只有9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42%).结论 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施行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 ,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 。通过对 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进行观察和护理 ,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993~ 2 0 0 0年共收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11例。年龄 2 3~ 38岁 ,发病时间为妊娠 2 8~ 36周及产后 4~ 30天 ,发生于妊娠期 2例 ,产褥期9例 ,其他情况 (表 1)。表 1  11例患者一般情况及产科特征病例年龄 (岁 )产次并发症分娩周数分娩方式血栓发现时间发生部位12 81妊高征胎死…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87条病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彩超共检出阳性患者74例,83条病肢。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5.3%,准确性为97.6%;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以股静脉段患病率最高(30.9%);左下肢患病例数明显多于右下肢,左、右之比为2.4:1(P<0.001)。结论:急、慢性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点各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及可重复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在血栓形成上存在差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选择1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观察下肢深静脉148条,统计分析股浅静脉血栓与股深静脉血栓在发病率及闭塞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48条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股浅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139条及9条,股深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92条及47条,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P<0.01),股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程度较股深静脉重(P<0.01).结论 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易患血栓且闭塞程度重与其距小腿较远,小腿肌肉收缩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血流在股浅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最佳,但临床上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早期症状隐匿,不易被病人注意,当下肢明显肿胀、疼痛,甚至浅静脉曲张时方被发现。因此,延误了最佳溶栓治疗时机,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现就我院1992年3月—2002年3月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2年3月—2000年3月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12例。平均年龄48岁(39—62岁);肥胖者[1]8例(BMI>26kg/m2);贫血者10例,血色素最低5.0g/l;术前或术中输血9例,最多输血1200ml;子宫肌瘤8…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病变常见病之一 ,我们于 1998- 12~ 2 0 0 3- 0 9月开展了静脉内超声消融配合其他介入疗法共治疗 7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获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76例 ,男 31例 ,女 4 5例 ,年龄 18~ 82岁 ,平均 4 7岁。 76例患者病程 1~ 15d ,平均 8d。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5 5例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2 1例。 76例均有患肢肿胀 ,患侧小腿周径较健侧增粗 3~ 14cm ,平均增粗 5 5cm。伴有动脉搏动减弱 ,股白肿 8例 ,伴有下肢张力性水泡 4例。顺行静脉造影显示 ,76例均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40例患者应用经患肢输注尿激酶(20万-30万U)、辅以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抗凝(低分子肝素4100~5000IU皮下注射,1次/12h,用药7~lOd)、口服阿司匹林及物理治疗,出现股青肿者行手术取栓。结果 近期疗效:全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较治疗前变细,3d内溶栓者可达80.8%(21例)。远期疗效:随访35例,33例可正常生活,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 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是经患肢输入尿激酶溶栓,出现股青肿者手术取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保守及抗凝治疗效果满意,1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死亡,5例转院治疗.结论:妇科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引起高度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对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6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药物溶栓治疗,同时应用肝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观察临床症状、彩超及深静脉造影等指标了解溶栓效果.结果 本组6例患者经治疗治愈4例(66.7%),显效2例(33.3%).结论 采取尿激酶配合肝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治疗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