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并与同期 9例鼻腔鼻窦癌相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呈实质性肿块 ,2 7 3 5例伴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良性 11例 ,除血管瘤有强化及脑膜瘤钙化特征外 ,余具备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 ,各类型不易区分 ;恶性 15例 ,恶性黑色素瘤体积小 ,恶性肉芽肿呈弥漫浸润 ,其余同一般恶性表现。结论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多数类型较相同部位常见肿瘤无特征性差异 ;良恶性主要鉴别点为病变外形 ,骨质改变及病变范围 ,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增强扫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线恶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研究(附1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线恶性肉芽肿鼻、鼻窦、咽及肺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CT及X线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证实。 10例中有 4例鼻腔、鼻窦、咽部与肺部病变并存。肺部表现为空洞及结节病变。结论 中线恶性肉芽肿在鼻腔及鼻窦的病变具有明确的CT特征 ,即弥漫浸润病灶伴骨质破坏。咽部病变与早期鼻咽癌和炎症区别困难 ,需靠组织学诊断。肺部空洞与结节病变在鼻、咽部中线恶性肉芽肿组织学确诊后可以考虑肺部受侵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误诊原因。方法 对 10例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而术前CT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单侧鼻腔鼻窦呈匍匐生长的软组织团块 ,轻到中度增强 ,可伴有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结论 严格操作规程 ,行增强扫描 ,可降低本病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CT及 MR 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MR特征及临床资料,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其中9例行 MR 平扫及增强。结果16例CT表现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鼻腔8例,鼻窦4例,同时累及鼻腔、鼻窦4例;形态欠规整,呈软组织密度,其内未见钙化和囊变;周围组织均受侵;增强后不均匀中-重度强化。9例 MR表现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鼻腔4例,鼻窦3例,同时受累鼻腔、鼻窦2例;形态欠规则,1例呈T1 WI高信号,T2 WI低信号,3例呈T1 WI等信号,T2 WI等/稍高信号,5例呈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周围组织均有侵犯。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CT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恶性黑色素瘤有 MR 特征性表现,但罕见,以非色素及混合型常见。CT联合 MRI能准确显示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组织、邻近骨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例的CT表现.结果CT冠状位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2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12例,有2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15个腔外肿块累及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分别为71.9%和5.0%、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4%和14.4%、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56.3%和13.7%,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冠状扫描观察解剖内容和病变侵犯范围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6.
鼻腔原发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鼻腔原发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鼻腔淋巴瘤相对特异的CT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16例鼻腔淋巴瘤病理上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15例为NK/T细胞淋巴瘤,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T表现:(1)发病部位:均为单侧发病,15例发生于鼻腔前部外侧壁,主要累及中下鼻甲,肿块多沿鼻甲形状蔓延生长,1例肿瘤主要位于鼻后孔;(2)密度:1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3)临近结构改变:①鼻前庭皮肤受累10例;②骨质破坏:15例NK/T细胞淋巴瘤未见明显骨质破坏,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鼻甲及钩突骨质部分吸收;③鼻窦受累:9例表现为鼻窦粘膜增厚或鼻窦内软组织肿块影;④1例侵犯眶内。结论:CT发现单侧鼻腔前部肿物,主要位于中下鼻甲,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骨结构破坏不明显;鼻前庭皮肤受侵;应考虑鼻腔原发淋巴瘤的可能。CT能直接全面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诊断鼻腔鼻窦肿块病变的价值。方法100例鼻腔鼻窦肿块,按病变累及部位分3种情况:A,肿块局限于鼻腔;B,肿块累及鼻窦和(或)鼻腔;C,肿块累及鼻腔、鼻窦以外的邻近结构。将鼻腔鼻窦肿块分良性病变组(60例)和恶性病变组(40例),对比分析肿块累及部位情况。结果肿瘤累及部位,良性肿块病变组:A,53例;B,1例;C,6例;恶性肿块性病变组:A,3例;B,9例;C,28例,2组差别显著(Ρ<0.05)。对于肿块骨质结构改变,良性肿块病变组:正常51例,骨质吸收2例,骨质破坏7例;恶性肿块病变组:正常1例,骨质破坏39例,无骨质吸收病例,2组差别显著(Ρ<0.05)。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可确定鼻腔鼻窦肿块的性质和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9.
鼻腔鼻窦病变CT扫描与鼻内窥镜检查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CT和鼻内窥镜 (nasalendoscope ,NE)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同一时期内具有鼻腔鼻窦区CT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 ,并得到病理证实的病例 ,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NE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 ,鼻窦炎、鼻窦肿瘤诊断正确率相似 ,鼻腔、鼻窦息肉、鼻腔肿瘤、鼻甲肥大NE诊断正确率高于CT ,副鼻窦体的解剖变异、鼻窦囊肿CT高于NE。结论 NE可以了解病变的形状、质地、颜色 ,并可在镜下活检 ,有助于病变的定性。CT可以了解病变的大小、形状和病变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两者互补可更全面诊断病变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及鼻窦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鼻及鼻窦骨折病例资料,其中鼻骨骨折39例,伴有鼻窦骨折7例;单纯鼻窦骨折3l例。手术治疗39例。结果 本组行鼻骨骨折复化术25例,22例随访半年,鼻外形满意,鼻腔通气无障碍;3例遗留鼻部畸形。14例行鼻窦骨折复位手术,其中11例同时手术治疗伴发的颌面、眼及颅脑损伤。结论 鼻及鼻窦骨折主要根据X线摄片及CT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对有骨折移位者均应手术复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片获得满意效果。眼、颌面、颅脑等临近器官损伤的诊治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2月本院的2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上颌窦炎18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中23例一次性治愈,随访1~6年无复发,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和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筛窦炎分别于术后3月和1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后完全治愈。结论对有深部头痛或一侧头痛患者伴有回吸性血痰等症状的鼻窦炎患者应进行详细的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手术中尽量扩大病变的蝶窦开口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将 4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恶性肿瘤分为 2组 ,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鼻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中 ,17 2 0病变起源于鼻前庭或鼻前部 ,16 2 0鼻翼鼻背受侵 ,19 2 0病灶密度均匀 ,17 2 0骨质无异常或骨质呈虫蚀状或虚线样吸收。 2 1例鼻腔其它恶性肿瘤中 ,11 2 1全鼻道受侵 ,12 2 1双侧鼻腔受侵 ,17 2 1密度不均匀 ,16 2 1骨质破坏。结论 鼻腔NHL与鼻腔其它恶性肿瘤有明显不同的CT影像表现 ,其中病变密度、骨质改变、鼻翼鼻背受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鼻和鼻窦外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外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15例鼻及鼻窦骨折病例资料,其中软组织切裂伤51例,鼻骨骨折103例,鼻窦骨折40例,面部中段联合性骨折21例,结果本组行鼻骨骨折复位术101例,56例行鼻窦骨折复位手术,其中11例同时手术治疗伴发的颌面、眼及颅脑损伤。结论鼻及鼻窦骨折主要根据X线摄片及CT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对有骨折移位者均应手术复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并获得满意效果。眼、颌面、颅脑等临近器官损伤的诊治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马明  杨亚军 《创伤外科杂志》2009,11(5):478-480,F0003
额眶区是脑颅和面颅结合部位,骨结构复杂,骨板脆而薄,极易损伤,同时该部位邻近重要器官、组织多,临床上易发生漏诊而延误治疗。早期准确的伤情评估,多学科联合救治,合理地进行手术是额眶区损伤患者从结构和功能上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CT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病灶12例,9例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鼻窦腔病灶2例;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3例,混合表现7例,多数(11/14)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腔者骨质破坏明显,2例均可见骨质缺损;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6例鼻翼、鼻背部皮肤肿胀,皮下脂肪层消失,3例颊部软组织肿胀。结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分析其特点。结果眼眶骨质局限性缺损15例,其中眶内壁14例;内直肌中断1例;肌锥内外间隙弥漫性软组织影6例;视神经迂曲、增粗、边缘模糊5例;颅底局限性骨质缺损7例,其中筛板5例,蝶窦上壁2例;2例脑膜脑膨出见于筛板骨质缺损;2例脑脊液鼻漏分别见于右侧筛板和蝶窦上壁局限性缺损,以及左侧鼻泪管骨质缺损1例。结论CT可准确发现鼻内镜术后并发症的部位和范围,MR检查可用于复杂并发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术后13例行CT随访.结果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中鼻道为中心,同时侵犯同侧鼻腔及副鼻窦21例,单纯累及上颌窦2例;所致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术后肿瘤复发率高(85%),3例恶性变.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