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反搏治疗眼底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泰山疗养院(271000)崔玉华,田桂芹我们将38例(43眼)眼底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体外反搏治疗,一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反搏组19例(22眼).眼药组19例(21眼).两组的性别、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计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病情均有所缓减,其中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其疗效有限,而采用中医辅助疗效显著,且更加安全、有效,因此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我们用氩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浆)80例92眼,收到了较好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男69例,女11例;年龄为21~53岁,平均38.8岁。发病时间为4天至10年,<1个月27例,1~3个月28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病情发展对视功能有不可逆的影响。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该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RMD)的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进行比较和临床评价。方法 诊断为渗出型ARMD患者25例,35只眼,年龄60~81岁,视力:指数/30cm~1.0。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比较和分析图像特征。结果 诊断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20只眼,其中荧光血管造影5只眼(14.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15只眼(42.9%)。在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20只眼中,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为7只眼。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不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3只眼中,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证实其诊断仅1只眼,其中2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浆液性PED伴脉络膜新生血管1只眼,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与荧光血管造影比较,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提高了对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和准确性,为临床早期治疗ARMD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医院体外反搏模式与社区体外反搏模式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6年11月门诊150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各50例。A组转诊到医院下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14 d体外反搏治疗,B组在医院接受14 d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艾司唑仑治疗。比较治疗14 d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14 d和治疗结束1月后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B组与对照组(P 0.05)。结论社区体外反搏模式较医院体外反搏模式治疗失眠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和(或)色素上皮细胞连接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渗出液体通过RPE损害处渗漏到神经上皮和(或)色素上皮下,造成黄斑部水肿脱离,进而视功能受损。本文分析各种眼底影像学特征对诊断CSC的意义。1流行病学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分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5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数(HRVI)与1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低于后者。对其中25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了体外反搏 药物治疗,对其余25例患者进行了单纯药物治疗。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提示体外反搏可以降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HRVI。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河南煤化集团鹤煤总医院眼科收治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89眼),均为单眼患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44眼)和试验组45例(45眼)。对照组患眼给予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试验组患眼给予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观察两组患眼视力恢复情况、眼底恢复情况、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眼视力提高率为84.4%,高于对照组的65.9%(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眼眼底完全闭合率为82.2%,高于对照组的59.1%(P0.05)。治疗前两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12个月末试验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与对照组的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能够封闭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心凹下脉络新生血管,配合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作用于新生血管生成,能够有效促进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的吸收,恢复黄斑区功能和结构,在稳定视力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腺络膜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张业华,张爱新,李国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以轻度或中度视力障碍,阳性暗点,视物变形及小视症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疾病。我们对51例61只眼中浆病人进行临床对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同时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2个疗程。用Fried表型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分级和衰弱状况,评估心绞痛和衰弱的改善情况。结果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改善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7.4%vs 40.4%,62.8%vs 47.6%,95%CI:0.563~0.937,P=0.04);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衰弱发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8.8%vs 52.4%,41.9%vs 50.0%,95%CI:0.410~0.972,P=0.04)。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衰弱状态。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125只眼,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异常荧光的分类、位置,神经上皮脱离渗漏点形态、大小、数目和荧光渗漏与检眼镜下黄斑部水肿的相应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此项新技术不仅反映出眼底病灶形态学改变,而且能独特地显示病变渗漏的动力学变化,能动态观察病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飞蚊症的生理病理原因。方法收集某院门诊部眼科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127例飞蚊症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27例飞蚊症患者中,病理性飞蚊症29例(41只眼),占22.83%。该29例中,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合并黄斑前膜1例(1只眼);周边视网膜裂孔合并玻璃体后脱离3例(3只眼);眼弓首线虫病引起的中间葡萄膜炎1例(1只眼);后葡萄膜炎5例(眼弓形虫病1例1只眼、原田氏病4例6只眼);玻璃体积血(外伤性)1例(1只眼);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眼底视网膜出血13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III期2例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例1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点片状出血斑8例16只眼、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型Roth斑1例2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1只眼);眼底视网膜激光治疗术后2例(2只眼)。结论眼科门诊飞蚊症患者中,病理性飞蚊症的比例并不低,且病因复杂多样。对飞蚊症患者,应详询病史并仔细散瞳检查眼底,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4例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反搏组,采用体外反搏治疗;100例采用临床常规治疗的住院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反搏组症状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0%P〈0.01;心电图有效率反搏组为83.82%,对照组为50%,P〈0.01。结论: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人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体外反搏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我院自1984年以来,应用体外反搏治疗75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现将初步疗效并结合文献谈些体会。【体外反搏的基本原理】体外反搏(ECP)是在患者四肢裹上8只气囊袋,连接特定的气源,配上专门设计的电器控制部分,利用患者自身的心电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与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总结该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伴发脉络膜脱离病例12例(13只眼),详细记录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眼部检查情况及治疗经过,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1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在0.06以上7只眼(54%).结论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伴发脉络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老年女性及白内障术后眼、玻璃体手术C3F8气体填充联合周边裂孔光凝或冷凝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视网膜复位及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体外反搏治疗陈旧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我院以体外反搏(ECP)治疗40例陈旧性心梗病人,现结合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40、例均符合WHO标准,系住院病人。心功能≥Ⅵ级及有ECP其它禁忌者除外,随机分为ECP加药物治疗组(A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基本药物为硝酸酯类,钙离子桔抗剂或β-阻滞剂。A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3~65岁,平均57岁。B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6~66岁,平均57.3岁。体外反搏治疗仪器为广州产下肢及臀部气囊二级序贯反搏机,充压至0·4kg/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均伴有玻璃体积血(5眼周围静脉炎,12眼分支静脉阻塞,6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2例78只眼的临床资料,并追踪观察6个月以上,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视力的预后。结果手术后近期视网膜解剖复位100%(78眼),随访6~18个月,平均12.3个月,最终视网膜复位的78只眼,术后视力提高的59只眼,不变的15只眼,下降的4只眼,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结合术中及术后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预防玻璃体再积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赵辉 《山东医药》2009,49(48):28-28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孤立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严重损害患眼视力,预后不佳。2002年3月~2008年12月,我们运用丹栀逍遥散为主治疗该病37例肝经郁热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