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丽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2 0 0 1年以来 ,我们应用新药 0 3爱丽滴眼液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角膜上皮疾病 89例 10 5眼 ,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89例 10 5眼为我院自 2 0 0 1年以来治疗的角膜上皮病变门诊病例。男 3 8例 ,女 5 1例 ;双眼 16例 ,单眼 73例 ,共 10 5眼 ,年龄 18~ 68岁 ;病程 1月~ 2年。病因方面 ,其中有慢性结膜炎病史 3 9眼 ;有流行性角结膜炎病史 2 5眼 ;有配戴隐形眼镜病史 2 0眼 ;有外伤性角膜上皮损伤史 17眼 ;有胬肉摘除病史 4眼。全部病例均有反复性眼异物感 ,畏光、流泪等症状 ,除个别严重者 ,大部分视力影响并不明显。眼部…  相似文献   

2.
腺病毒角结膜炎,由腺病毒血清型8,19,37引起。腺病毒结膜炎典型的体征包括耳前淋巴结病变,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结膜滤泡。腺病毒角结膜炎角膜受累情况各不相同,多数患者有弥散的轻微的浅层角膜炎,局部隆起的点状上皮损害,随后形成上皮下混浊。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腺病毒角结膜上皮炎,为临床表现特殊的流行性角结膜炎(EKC),并回顾相关特殊病例文献。患者,男,35岁,患腺病毒结膜炎,临床表现罕见,表现为角结膜上皮炎形式,这种病例文献未见报道。经过保守治疗患者痊愈。角结膜上皮炎可以是临床表现特殊的腺病毒角结膜炎。  相似文献   

3.
腺病毒角结膜炎,由腺病毒血清型8,19,37引起。腺病毒结膜炎典型的体征包括耳前淋巴结病变,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结膜滤泡。腺病毒角结膜炎角膜受累情况各不相同,多数患者有弥散的轻微的浅层角膜炎,局部隆起的点状上皮损害,随后形成上皮下混浊。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腺病毒角结膜上皮炎,为临床表现特殊的流行性角结膜炎(EKC),并回顾相关特殊病例文献。患者,男,35岁,患腺病毒结膜炎,临床表现罕见,表现为角结膜上皮炎形式,这种病例文献未见报道。经过保守治疗患者痊愈。角结膜上皮炎可以是临床表现特殊的腺病毒角结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北京医工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的 15mg/5m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海伦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双盲、平行研究。共选择 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疗程 3~ 14d ,主要疗效参数为治疗第 7、14d的临床疗效。结果 用药 7d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72 %( 18/2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62 % ( 2 2 /2 6)。用药 14d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10 0 % ( 2 5 /2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6 15 % ( 2 5 /2 6) ,两组间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的疗效相当。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 10 0 % ;对照组总清除率 98 0 4% ,两组间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角膜缘部有放射状、宽约1mm的皱纹(palisades of Vogt,简称POV),由角膜缘部的上皮与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家兔实验表明,POV对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和阻止结膜上皮侵入角膜内有极重要的作用。作者观察探讨角膜病时POV消失的临床意义。方法与结果热伤、化学性烧伤(不包括急性期)39眼,stevens—Johnson氏综合征30眼,沙眼(瘢痕期)10眼,眼天疱疮8眼,放射性角膜炎2眼,春季卡他性结膜炎10眼,干燥性角结膜炎(不包括重症)10眼,复发性角  相似文献   

6.
作者发现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一种稀有形式:上皮下树枝状病变。既往未有记载过。患者男性37岁,右眼红,有刺激症状,水样分泌物。右侧耳前淋巴腺有压痛,眼睑轻度水肿。右眼严重的滤泡性结膜炎和轻度的上皮点状角膜炎,印象诊断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6天后中央可见若干上皮下浸润,病变大而分枝,匐行形,不是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典型病变,无上皮糜烂或树枝状上皮溃疡,荧光素不染色。取标本作病毒培养,血清作病毒滴定。病人局部点1%tri-  相似文献   

7.
85例眼红斑痤疮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眼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门诊所登记的85例眼红斑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65例(76.4%),女性20例(23.5%)。就诊年龄最小15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85例患者均有面部皮肤红斑痤疮,其中36例进行螨虫检查,22例发现有蠕形螨(阳性率84.6%)。眼部损害:慢性睑缘结膜炎68例(80.0%),慢性结膜炎59例(69.4%),角膜新生血管(短小血管翳)45例(52.9%),表层点状角膜炎34例(40.0%),角膜周边舌状或三角形浸润并血管增生23例(27.1%),球结膜血管性结节10例(11.8%),角膜溃疡并新生血管4例(4.7%),表层巩膜炎4例(4.7%),角膜基质炎并新生血管3例(4.7%),干性角结膜炎、巩膜炎、睑缘附近皮肤红斑痤疮、中间型葡萄膜炎各2例(各占2.4%),角膜穿孔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炎、反复发生霰粒肿、球结膜下积液、睑缘结膜炎亚急性发作各1例(各占1.2%)。结论 眼红斑痤疮为一常见眼病,侵害皮肤及眼表组织。眼部损害主要是睑缘结膜炎,结膜炎及不同程度的角膜炎症。球结膜血管性结节是本病特有的体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根据眼损害的严重程度可采用抗生素持续或间断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存视力。  相似文献   

8.
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单纯疱疹性角膜炎26例26眼,男14例,女12例,年龄17岁~53岁,均为上皮型及浅基质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9例9眼,男4例,女4例,年龄27岁~70岁;流行性角结膜炎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0岁~45岁。65例患者均经过0.1%无环鸟苷眼药水和或病毒唑眼药水点眼,合并色素膜炎用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同时予抗菌素眼药水点眼,口服多种维生素等治疗一周以上,刺激症状未见好转者。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睫状充血消失,溃疡愈合,荧光素染色(-),角膜基质水肿浸润、后弹力层皱褶消褪,KP(-),Tyndall现象(-)。有效:眼部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眼红斑痤疮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及相关治疗。方法对眼红斑痤疮患者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用其弥散光线观察面部皮肤细微改变,尤其是血管异常。结果 88例中男性58例(66%),女性30例(44%)。就诊年龄最小3岁,最大84岁,平均55.8岁,40岁以上71例(80.7%)。睑缘结膜炎84例(95.5%),结膜炎4例(睑缘正常)(4.5%)。下方角膜血管翳13例(14.8%)16只眼(双眼3例);结节性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双眼)各2例(各占2.3%)。角膜基质深层血管增生、丝状角膜炎、肉芽肿性结膜炎(双眼)、结膜瘢痕、无菌性角膜溃疡、双上睑皮炎各1例(各占1.1%)。结膜下出血4例(4.5%);霰粒肿3例,内麦粒肿2例。面部包括睑缘附近皮肤均有不同程度血管增生或红斑,其中肥大性酒糟鼻3例(3.4%)。结论眼红斑痤疮侵犯眼表及眼前节某些组织,面部及眼表血管异常是基本依据,结合其他重要所见则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引言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是常见眼病之一,典型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在起病后7~10天出现多个粗大的角膜上皮下点状浑浊。对视力和劳动力有较大的危害。本病的病原体,在西方及日本从病例中分离到的均为腺病毒,主要为  相似文献   

11.
眼科试题     
《眼科》2001,10(5)
1 有关不同类型的浅层角膜炎 ,下面哪一条陈述是不正确的 ?A 上方角膜缘部角结膜炎常出现角膜卷丝和球结膜的角化B Thygeson表层点状角膜炎在角膜上出现随机分布的反复性上皮病损C 干燥性角膜炎特征性地表现为角膜的下半部受累较重D 葡萄球菌角膜炎更易累及角膜的下半部E 腺病毒性角结膜炎更易侵犯周边部角膜2 一位 6 5岁的患者 ,最近 6年他的左眼视力变坏。在这只没有炎症的眼上 ,有高度逆规性散光。检查发现上方边缘角膜显著变薄 ,并有表浅血管从角膜缘部伸入 ,还可见到在变薄角膜的轴心一侧有黄色物质沉着 ,角膜透明。最可…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传梁病,曾在世界各地造成暴发流行。1997年末至1998年3月四平地区出现较大规模的流行,被感染的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常规藥物治疗无特效,使临床醫生颇感棘手。我科采用中西醫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在 我科诊治的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1360例,其中男性572例(42.06%),女性788例(57.94%)。年龄最小3個月,最大66岁,20岁至45岁共1104例(83.82%)。 1.2 眼部症状 就诊患者均有眼痛、流泪、眼瞼红  相似文献   

13.
眼内手术后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了2007/2009年3a间眼内手术后患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收集眼内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9例,青光眼术后3例。对其病史,角膜炎发作时间,发病时症状,眼部查体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30例中18例有病毒性角膜炎或重度病毒性结膜炎感染史,6例患者有感冒或消化道疾病等诱因,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查体角膜点状侵润或树枝状混浊。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角膜药物后治愈。结论:眼内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跟病毒性角结膜炎感染史,机体免疫力低下,破坏泪膜稳定性,损伤角膜内皮,术后大剂量激素用药等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刘蕾  肖伟  陶军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94-209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 conjunctivitis,EKC)免疫反应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并发结膜伪膜或(和)角膜上皮下浸润的EKC患者206例359眼,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照组仅做常规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结膜伪膜及角膜上皮下浸润的治疗疗效,并监测眼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后结膜伪膜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角膜上皮下浸润治疗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KC患者免疫反应期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伪膜形成及角膜上皮下浸润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缩短病程、避免角膜云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岚  孙兴怀 《眼科新进展》2005,25(5):456-457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鱼腥草滴眼液对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40例47眼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鱼腥草治疗组和病毒唑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滴用鱼腥草滴眼液6次·d-1,每次1滴。对照组滴用0.5%病毒唑滴眼液6次·天-1,每次1滴,疗程为10d。在用药后第1d、4d、7d、10d复查。对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评分,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1.8%,2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242)。中药鱼腥草滴眼液能明显改善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这种改变的趋势与0.5%病毒唑滴眼液相似。试验组1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鱼腥草滴眼液用于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效果与0.5%病毒唑滴眼液相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病主要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与咽结膜热。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系由腺病毒8型与19型所引起,典型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与角膜上皮下粗大的点状浸润,是较常见的一种眼病,但在我国尚未见到有经病原体分离证实的大组病例分析。我们从1976年起在上海地区见到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病例中  相似文献   

17.
干眼症误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嘉莹 《眼科》2001,10(5):296-298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误诊原因,探讨防止误诊的措施。方法:对178例干眼症误诊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干眼症的三项检查结果(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为诊断标准。结果:误诊疾病包括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点状角膜炎、慢性结膜炎;误诊时间1个月-3年8个月;误诊原因为忽视干眼症的临床特点和对其病情缺乏全面系统分析。结论:症状是干眼症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传统的干眼症诊断试验检查可减少其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20例226眼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总疗程为14d,观察两组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5.0%,痊愈率分别为85.0%和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与单纯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相比,其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源性角结膜炎最常见的原发疾病。方法:对确诊为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药物使用频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上皮愈合时间和患者的非矫正视力(UCVA)。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常见原发疾病包括青光眼(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例,其中2例为白内障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例)、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炎(1例)和无明确病因角膜炎/角膜溃疡(4例)。患者的用药种类为3.3±1.5种,用药频率是9±3.9次/d。16例患者出现角膜病变,而仅有3例患者出现结膜病变(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角膜和结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停用原有药物,局部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自体血清,以及低剂量类固醇眼药水。在治疗周期7±2.8d后,患者症状开始缓解。患者上皮愈合周期是21±8.8d。治疗前后患者的UCVA分别是0.15±0.13和0.43±0.27(P=0.003)。结论:病毒性角膜炎和青光眼是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最常见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20.
眼科医生在治疗腺病毒性角结膜炎时只注意其传染性,而很少考虑它对眼压的影响。在腺病毒感染急性期很少有材料记录眼内压。作者报导一例由10型腺病毒引起的双眼角结膜炎,合并暂时性眼压升高。患者男性18岁。曾患咽炎,体温40℃,2天后发生角结膜炎。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滤泡,角膜弥漫混浊,荧光素不着色。尔后,病变进展至角膜点状混浊。耳前淋巴结有炎症病变,诊断为流行性角结膜炎。10个月后角膜上混浊点消失。就诊时测眼压右30mmHg,左26 mmHg。前房角镜检查房角为宽角。给予乙酰唑胺及肾上腺素滴剂治疗。双侧眼压持续在28~46mmHg之间约10数天后恢复正常。血清学诊断本例角结膜炎由10型腺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