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肖玲  张吉凤  李玲  何金爱 《广东医学》2007,28(8):1368-136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国手术期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对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4枚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共24条血管,共植入支架24枚,成功率100%,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技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精神及神经症状,加强体位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周密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文光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9):91-91,104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0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加强对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有效的手术前后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 对10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加强对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合理有效的手术前后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张仲  高励  刘西平  曾仲  张海涛 《四川医学》2006,27(2):176-177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行支架置入术(S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因颈动脉狭窄所致TIA的老年患者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围手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结果3倒均成功置入血管支架,左1例,右2例,术中及术后无脑缺血症状出现,术后随访5-11个月,均未出现再狭窄。结论实施带脑保护装置的SP是治疗老年人因颈动脉狭窄而致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双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3月以来施行的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患者10例,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成功置入支架后临床症状改善,术中、术后均出现并发症,经过积极有效的处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起在我科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67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资料,在行支架置入前及置人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脑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手术并发症,对其施以配合治疗的临床护理。结果:1例患者术中出现血管破裂、脑出血死亡,2例患者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闭塞,及时发现后行溶栓治疗后好转,3例患者术后出现中风症状加重,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结论:做好脑血管狭窄支架置人术的术前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特点[1]。但该手术是一种侵入性的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研究表明,加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恶性狭窄内镜下支架置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行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6例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观察、记录、分析对治疗的影响,总结该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经过精心设计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26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间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分析围手术期(30 d内)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血症、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和颅内血管代偿程度等,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低血流动力学的可能因素.结果 支架手术成功41例(97.6%),脑出血1例(2.4%);无缺血事件及死亡病例发生.狭窄程度由术前(77.5±17.8)%降至术后残余狭窄(17.5±8.7)%.发生低血流动力学共6例(1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颈动脉窦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既往卒中史及颅内血管代偿程度可能有关.结论 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率较高,做好术前准备和及时识别处理是改善预后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总结了本科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成型及支架植入术(PTCAS)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做好护理配合,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神经系统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能有效地保证手术的完整度和效果。结论:认为科学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效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型和支架置入术。结果7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脑卒中,3例血管痉挛,24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术后高灌综合症;2例其它部位的出血;经积极处理,均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术者的操作技巧和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原标  K Mathias 《中国医药导刊》2002,4(6):423-424,426
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介入领域热点之一。如何防止该操作过程中,微栓子脱落入脑可能发生脑功能不全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本文在CS操作中常规采用Filter Wire脑保护装置用于上述目的作一些探讨。方法:将36例德国患者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作一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及中风率是0%,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人数是1例(2.77%)。该患者术前有长期低血压病史,行药物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常规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而且该装置易于操作,对于国内全面开展该治疗项目有一定的借鉴。但是,其长期随访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5月冠心病患者80例,均行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大于75%,给予患者适宜支架置入,在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护理.结果 80例患者均一次放置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对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及术后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